人類文明與人體生命之正見(二十五)

font print 人氣: 32
【字號】    
   標籤: tags:

從20世紀開始,國外也展開了多個角度的對經絡的研究。德國的醫學博士Dr. Reinhold Voll在50年代初,發展出一種電子檢測儀器EAV(Electro-acupuncture according to Voll),成功的發現了當有微小電流通過時,穴位點處與相鄰組織具有顯著不同的電導。另一種類似的研究手指和腳趾的電導和電容的設備──AMI(Apparatus for Meridian Identification,譯為:經絡確認設備)也得出了相同的結論,相關研究成果總結在日本科學家Hiroshi Motoyama的著作中,《Measurement of Ki Energy Diagnoses & Treatment: Treatment Principle of Oriental Medicine from an Electrophysiological Viewpoints》(翻譯為《氣的測量,診斷和治療:通過電子生理角度看中醫的指導思想》),1977年人類科學出版社(Human Science Press)出版。

1985年法國的De Vernejoul利用伽瑪照相技術,發現當放射性元素注入人體某些穴位後,放射性循著傳統的經絡路線運行,這是世界上第一次使用同位素跟蹤照相機現象對經絡進行的研究。

1983至1986年間, 羅馬尼亞的I. Dumitresku,德國的P. Mandely, 巴西的N. Melhomens以高頻高壓輻射場的「基裏安攝影術」為基礎,對人體的能量系統進行研究,分別發展出了不同的「基裏安診病手段」。P. Mandely和俄羅斯K.G.Korotkov等人通過他們的「基裏安診病手段」驗證了了穴位點處的不同特徵。K.G.Korotkov於1995年將該基裏安診病手段改進為GDV技術(Gas Discharge Visualization Technique,氣體電流可視化技術),從此使得基裏安攝影技術更加實用。

1998年,韓國高等科學技術研究院電子科學系的Zang-Hee Cho教授和加州大學歐文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的E. K. WONG等利用核磁共振功能成像(FMRI,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對經絡穴位點的存在進行了初步研究,並發現通過該方法可以驗證經絡穴位與人類活動及大腦不同區域的關聯。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單保慈等多人繼續該成果,採用FMRI技術進行了對經絡運行機理的相關研究。(待續)

--摘編自明慧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