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景氣差 台青年人搶當公務員

行政機關提缺50% 從高考下手 晉升較快

人氣: 62
【字號】    
   標籤: tags: , ,

【大紀元2012年02月28日訊】﹙大紀元記者耿豫仙專題報導)公職搶搶滾,3月起國營事業招考打先鋒,外界看好,國營事業獲利最高、年終有7、8個月的中華電信今年首波徵才,將釋出1‚030個職缺。緊接著月薪也有3萬5千元左右的台電、中油、台水及台糖,招考人數共約1‚400名。近3年報考人數都超過50萬人次,考選部分析,報考有年輕化趨勢,擔任公務員已經是青年人最佳的選項之一。

從最近幾年應考年齡、資格,考選部分析,3、40歲第一次報考、電子業新貴、學歷好,可能都是失業的關係。去年下半年景氣成長趨緩,無薪假復甦,高普考錄取人數5‚373,卻吸引了近5倍、13.5萬人報考,是15年來最高,景氣不穩反應出民眾「求穩定」的心態。

考選部主任祕書林光基表示,以前考公職是父母、師長的志向,子女、學生通常受其影響被動式的選擇較多,但現在考公職是同學、朋友間的認知。

年輕人提高規劃入公職,三民補習班資深講師韓森指出,主要是因為現在就業市場整體的薪資都不高。當年輕人的薪資與生活需求不成正比時,就會找更利於他生活需求的工作。他說,一般最低、初考等級的一職等起薪也有2萬8千,尤其高普考,上看4萬,對一般社會新鮮人都是一個指標。

行政機關提缺50%

報考人數增加,機關的職缺是否釋出更多,人事行政總處主任祕書張念中指出,人事總處在2010年10月訂定鼓勵各機關提供高普考、初考職缺改進的措施,提缺多就有獎勵,其中中央和地方各機關要提供高普考缺額達50%,如出缺10人提缺高普考就要5人,各機關都這樣做,缺額就很多,臨時出缺也會提供考試用。

公務人員總量管制,增加到一定員額就沒法增加,只能靠常態的退休、離職補缺,如減少也不會很多。

但主管有很大的用人權,有官員透露,如果主管中意哪個人,他可以請人事單位為他量身打造,在法規上找一些漏洞,下面的人事單位就配合長官的需求,盡量想辦法把「這人」弄進來。

從高考下手 晉升較快

韓森指出,有心在公職有所成就的人宜考高考,進去從6職等往上升機率高且較快,一般而言,科長、處長都是10、11職等的官。另外,韓森建議,對文科能力強、記憶強、會背書的人,可多努力,因為理科能力強,在公職沒什麼用。

鐵飯碗不好捧 小心成燙手山芋

考不上公職捶心肝,進了公務體系,卻成燙手山芋,經濟部劉姓官員說,經濟部曾有位官員,因與主管處不好,精神不穩定,主管怕惹事生非,給他一間辦公室,不給事做,維持了好幾年,直到主管勸退。考選部政務次長、代理部長董保城曾接受《Career雜誌》訪問時表示,報考人數多並一定是好現象,民眾期待有績效的政府,一流的公務員,「人對了,事情才好辦」。

用更細緻的考試方式考出人才,人事行政總處主任祕書張念中指出,目前80%還是單考筆試,但考選部正研擬新案,改進考試的方法,測定各機關所適用的人才。

37歲的小明(化名)學的是環境工程學,卻在服務業服務超過10年,想轉任公職,除時間、精神的消耗,報名費、補習費到教科書等費用5年來花了將近20萬。從1111人力銀行調查發現,上班族有準備過考試、平均參加過約2次相關招考,包含補習費、報名費等平均都要花費1萬3,039元。

僧多米少,擠進公務體系不易,卻還是有人要飛出來,經濟部一位7職等官員剛離職,40多歲在經濟部待了10多年,毅然離職向外發展,經濟部劉姓官員說,這種想向外發展、生病或承接家族事業的個人原因離職的都有,但在公務體系中畢竟是少數。但官員指出,待了10、20年離職的,一毛退休金都拿不到。

不過,考選部主任祕書林光基還是鼓勵想考公職的考生,要有耐心、恆心、毅力,看好要考的標的,好好準備,勇於報考,不達目的絕不放棄。張念中也表同意,他認為,報考人數越多,越能篩選優良的人才。

公務員退場 考試院每年6個丙

曾有一種說法,「喜歡小題大做的人,適合當教授;喜歡大題小做的人,適合當公務員;喜歡獨來獨往的人,適合當研究員。」一網友說:「公務體系講求的是聽話,看的是關係……」公務員以太平盛世的心態過日子,消弱了競爭力?

2010年考試院研擬修〈考績法〉,丙等考績額度一年要達3%,3年3個丙等就要捲鋪蓋走人,3年開除3%的淘汰機制,試圖「打醒」公務員安逸的心態,但訊息一公布,反彈聲浪此起彼落。不過,考試院與其所屬的考選部、銓敘部、保訓會先行試辦,由於考試院的母體不大,人數不多,兩年下來,每年考績還是能達到6、7個丙等,考試院長關中在前幾次講話,對此還是很有理想。

三民補習班資深講師韓森說,考核制度在公職世界很鄉愿,主管與部屬的考核都是相互分配的,在正常的狀態下,公務人員要「退場」很難,除非天天不上班。在這固有的文化下考試院要導入企業體制,很難改變。經濟部劉姓官員指出,考績制度本來就有,打丁就要走路、丙則留校查看,但主管「下不了手」,這個退場機制一直没用。

去年楊技正揭塑事件,打破外界對公務員的刻板印象,劉姓官員卻說,這種例子太少了。韓森更是直言:「我遇到的學生,只想考上,生活安定,『為民服務』的想法是個理想,但太遙遠了。」

在1111人力銀行最近的一份調查中顯示,若修法通過,連續三年考績丙等就得走人,7成上班族大表贊同,30.26%認為「公職也應有分辨優劣的淘汰機制」、39.47%認為「可提升公務人員工作效率及態度」。

公務員「有所為而不為」最多

監察委員程宏仁指出,幾年辦案累積的經驗,「有所為而不為」怠忽職守型的公務員最多,他說,明知法令不周全,應適時檢討相關的法令或策略而不為,就屬於怠惰。

官員唯恐失誤而不作為,程宏仁說,很多違法失職,甚至彈劾都是没「依法行政」,公務員只要掌握在法規範圍,依法行政,主動積極維護人民該有的相關權益。◇


歷年公務人員考試、離職比較

年度

報考人數

錄取人數

離職

95

283,109

11,425

327

96

318,026

16,879

374

97

396,904

17,838

364

98

50749

15,783

401

99

536,803人(小考增加)

12,812

394

100

51114

13,855

X

資料來源:考選部                                       

記者耿豫仙/製表

 

(責任編輯:李芷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