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闹元宵 不同年代不同记忆

人气 207
标签:

【大纪元2012年02月06日讯】(大纪元综合讯)元宵节习俗始于汉朝。一个“闹”字,道出了元宵节的热闹欢腾、祥和喜庆的气氛,表达了人们纳吉迎祥、祈祝丰年的心愿。对于元宵节,不同年代的人有着不一样的记忆。

三四十年代 家家参与

元宵,是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人们趁着新年的余兴未消,踏月赏灯,舞狮、耍龙,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鞭炮阵阵,锣鼓喧天,火树银花,游人如织,摩肩接踵,好不热闹。因此,民间有“正月十五闹元宵”的说法。东江时报采访了不同年代的市民,听他们讲述不同的元宵节故事。

赏花灯是元宵节的应景活动。图为2012年2月5日,台北市展出的龙型花灯。(PATRICK LIN/AFP)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元宵节,节目非常多,人们都非常重视。”今年84岁的杨维俭老人,是土生土长的惠州人。说起中共建政前的元宵节,老人仍有不少记忆﹕“总而言之,以前的元宵节是非常热闹,节目很丰富,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参与到元宵节的节目当中。”

元宵节当晚最为热闹,像舞龙、舞狮、游街等大型活动,几乎都是由本地商店的老板捐钱。“舞龙、舞狮时,是小孩最开心的时候,因为大人会叫小孩在龙架之间穿梭,龙舞到哪里小孩就跟到哪里,寓意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元宵节当天荡秋千,寓意锻练身体、驱邪;猜灯谜,猜对的可以获得糖果等奖励;当时元宵节还有一个重要的习俗,就是烧“宝塔”。此外,惠州的几座寺庙就会挂上样式各异的灯笼供人欣赏,还摆放很多以历史人物为模泥塑的阿公仔,寓意有好意头。杨维俭说,街坊们都要玩到深夜才肯散去。

五十年代 过节氛围淡化

“上世纪五十年代,人们的生活普遍比较困难,尤其是五十年代中后期的元宵节,与中共建政前有明显差别。”今年74岁的叶强老人,是惠州本地人,对于中共建政初期的元宵节,老人记忆里最深刻的就是平时肚子太饿,元宵节也未能吃饱,但能吃上汤圆,已经非常开心了。

叶强回忆说,当年元宵节前几天,有外地的亲戚几经周折送来了几斤糯米粉和面粉,母亲本打算存放起来,但耐不住儿女们的哀求,母亲便“狠下心”全部做了汤圆。“那时候糖也是很罕见的食品,一大锅汤圆只能放一点点糖,味道其实很淡,但家里人都比平时吃得饱一些,个个都觉得特别甜、特别美味。”

叶强说,当时的元宵节,也有舞龙、舞狮、游街、赏花灯、猜灯谜等活动,由于普遍生活比较困难,只能简单举行,民众参与度大大减少。

六七十年代 盼吃汤圆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是一个特殊时期,物资很匮乏。那时我已经上小学了,当时过元宵节,我印象最深也最盼望的就是饭后的汤圆了。”市民苗理洁说,那个时候过元宵节,每家每户都会自己做汤圆。汤圆的主要材料是糯米粉、芝麻、花生、糖。由于材料不多,做的汤圆个也很小,这样全家人才能分上几个汤圆吃。

元宵节应景吃元宵或汤圆(摄影:江柏逸/大纪元)

“那个时候,大家能吃上几个汤圆已经很不错了。在那个年代,汤圆在平时是吃不到的。”苗理洁回忆说,那个时候过元宵节,菜肴不多,一般在年初三时,基本就没啥好吃的了。等到过元宵节时,吃过晚饭后,一家人就可以在一起吃汤圆了。当时感觉汤圆特别香甜,那味道至今记忆犹新。

八九十年代 看电视

到八九十年代,从“穷”中走过来的民众在节日里美美地吃上一顿,似乎不再是过节的重要话题了。家住市区的张雪是1976年生的,他记忆中的元宵节,虽然没有现在的大商场、大超市,但在节日里,想吃点啥,还是能够满足的。一家人坐在电视前看节目也成了不少人的娱乐方式。

在八、九十年代,一家人坐在电视前看节目也成了不少人的娱乐方式。图为2008年8月8日,北京一群民工正在聚餐和看电视(Andrew Wong/Getty Images)

“现在年味越来越淡了!”八十多岁的老广州谢老先生很感慨地说。现在年轻一代知其含义的也越来越少了。灯会、舞龙、舞狮已只是娱乐而已。近年,元宵节开始演变为“中国情人节”,年轻人认为在这样的时期两个人过节日更加有气氛。

(责任编辑:童宇)

相关新闻
组图:元宵节广西融水斗马
图片新闻:元宵节 万名香客雍和宫祈福
大费城台湾客家会庆农历新年及元宵节
新唐人元宵节再播全球华人新年晚会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