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馬英九就職演說:五大支柱打造幸福台灣

人氣: 22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2012年05月20日訊】(大紀元記者吳涔溪台灣台北報導)中華民國第13任總統馬英九,今(20)日連任就職,他在就職演說中,強調提升台灣全球競爭力,打造幸福台灣,目標是建設和平、公義與幸福的國家,共有「強化經濟成長動能」、「創造就業與落實社會公義」、「打造低碳綠能環境」、「厚植文化國力」及「積極培育延攬人才」五大支柱。

在強化經濟動能上,馬英九首重台灣必須打破保護主義,排除貿易障礙,向世界開放、與國際接軌的經濟環境。在推動經濟成長的同時,創造就業,堅持公平正義,縮短貧富差距,推動國民年金等社會照護。打造臺灣成為「低碳綠能島」,推動綠能產業,並在教育與人才培育上,推行亞洲第一的「12年國民義務教育」。

馬英九更提出文化國力的觀點,強調中華文化中「善良」與「誠信」的核心價值已融入臺灣的日常生活,令許多來台旅客感受到台灣人拾物不昧、熱心助人的感動。未來將更重視文化的建設和投資,因為「文化的建設就是國力的建設;文化的投資就是國力的投資。」

第一支柱:強化經濟成長動能

馬英九表示,要強化台灣經濟成長動能的核心,在於經濟環境自由化和產業結構優質化。

馬英九在演說中強調,美韓自由貿易協定於今年3月生效、中國大陸與日、韓的自由貿易協定談判也將在今年內啟動,臺灣必須加快自由化的腳步,要向世界開放、世界才會擁抱臺灣。

特別是,當前面臨全球政治經濟秩序重組、經濟重心向亞洲移轉的時代,臺灣必須改變保護主義的思維,翻修不合時宜的法制、排除貿易和投資的人為障礙,為臺灣打造一個真正自由開放、與國際接軌的經濟環境。

舉例來說,政府正在規劃設立「自由經濟示範區」,高雄是其中之一,這是臺灣邁向「自由貿易島」的關鍵一步。其次是,「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的後續協商,加速與紐西蘭等重要貿易夥伴洽簽經濟合作協議,並在未來8年內做好加入「跨太平洋經濟夥伴協定」(TPP)的準備,以掌握融入國際經貿的歷史機遇。

馬英九在演說中坦言,臺灣的產業雖曾締造過輝煌的成績,但早已面臨成長瓶頸,未來必須將服務的特質納入製造業,將科技與國際的元素引入服務業,並建立傳統產業的特色,只有這樣,臺灣的產業才能更多元、創造更高的附加價值,臺灣產業才能真正脫胎換骨,在國際經濟體系中建立起無可取代的地位。

第二支柱:創造就業與落實社會公義

馬英九強調,全球化的開放市場,讓就業變成世界性的競爭,要追求經濟成長,同時創造更多就業機會;「經濟成長必須促使各行各業的薪資同步調升,否則經濟成長就沒有意義,我們更要堅持公平正義,縮短貧富差距,讓經濟成長的果實由全民共享。」

馬英九說,為了達到健全政府財政結構的當前要務,政府正努力落實「量能課稅」與「租稅正義」,建構完整的社會安全體系,維護弱勢族群的基本權益。同時要合理配置基礎建設,縮短城鄉差距,務必要讓每一個人不分性別、地區、血緣或出身,都有追求幸福的公平機會。

馬英九說,長期的少子女化與高齡化,是臺灣必須面對的國安課題,需要制訂前瞻性的人口政策,建構周延的全民健保與國民年金制度,並儘速推動長期照顧體系,用更完善的幼兒托育及照護措施,提供父母與子女最溫暖的支持力量。

總統並且指出,司法是保障人民權益的正義防線,過去4年來,完成了「刑事妥速審判法」、「法官法」、「家事事件法」的立法,成立廉政署,最高法院的保密分案制也已走入歷史。未來4年,他會竭盡所能,全力推動與社會脈動結合的司法改革,「讓我國百年前從西方移植而來的司法制度真正在臺灣生根,使法治成為我們的生活方式、人權成為我們內化的價值。」

第三支柱:打造低碳綠能環境

馬英九說,全球氣候變遷、資源供需失調,對於臺灣是挑戰也是機會。未來全球所有的產業都將強調綠色生產,綠色產業是未來產業競爭的新領域,消費型態也必須符合節能減碳的要求。

他表示,將鼓勵民間擴大對綠能產業、綠色建築與綠色生產的研發與投資,讓綠色產業成為帶動就業與成長的新亮點,讓臺灣一步步成為「低碳綠能島」。

馬英九強調,一定要堅持永續發展的理念,為下一代留下清朗的天空、乾淨的空氣,豐沛的水資源,以及生意盎然的山林、溪流、濕地與海洋。

在政策上,要讓能源價格合理化,創造節能減碳與促進投資綠能產業的動力。讓油電等公用事業回歸市場機制,落實「使用者付費」的原則;更要進一步回應民意對改革國營事業,提升經營效率的高度期待,創造消費者與生產者雙贏的局面。

第四支柱:厚植文化國力

馬英九說,臺灣有三大文化特質:一是公民素養植根最深厚、二是傳統文化保存最完整、三是傳統與現代的銜接轉化最細緻。總統指出,民主制度造就了臺灣的公民社會,而公民社會中開放的風氣、自由的精神,成為創作家的土壤。

馬英九說,開放的社會才會有奔放的創意,自由的環境才容許大膽的想像,臺灣的創意注入電影、流行音樂、圖書出版等等,成為文化產業,也都在華文世界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但他也強調,文化產業必須要有整合工具,把文化價值與內容透過創意加值與智慧財產機制,轉換成行銷全球的經濟產值,而讓經濟產值又回頭來灌溉台灣的創作者。

馬英九更提出其對文化的觀點,強調文化不只是藝文、創意與產業,更是人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包括計程車司機拾物不昧、眼鏡行老闆熱心助人都讓來台大陸人感動;一位花蓮司機曾世誠,把日本乘客遺留在車內的皮夾,用飛車、駁船追上已離港的郵輪,最後以吊籃送回失主手中,總統認為,「這些令人動容的善舉,都是因為中華文化中『善良』與『誠信』的核心價值已融入臺灣的日常生活。」

總統強調,「我們要把文化看做國力,文化的建設就是國力的建設;文化的投資就是國力的投資。」

第五支柱:積極培育延攬人才

積極培育延攬人才是提升臺灣競爭力的第五大支柱。馬英九說,因為,「臺灣缺乏天然資源,人才是我們最重要的資源,也是國家發展的關鍵。」

馬英九說,將以「築巢引鳳」的方式,打造一個宜居、友善、國際化、無歧視以及薪資有競爭力的環境,留住本土優秀人才,並延攬全球的優秀人才。「讓大學校園成為培育本土人才的搖籃與國家競爭力的泉源。」

在演說中,馬英九再度強調將任內推動亞洲一個「12年國民教育」,他說,「孩子是我們永遠的關切。讓每一個孩子,不分貧富都有機會成為國家的人才,擁有上進的機會,這才是教育的核心。」「我們要更用心培育下一代,提供優質的12年國民教育,讓每一個生命都能發光發熱。」

馬英九表示,用五大支柱「打造幸福臺灣」,是他第二任的目標,臺灣要提升競爭力才能生存,人民幸福才有保障。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