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對美學無感

7成4青少年 答不出台灣藝術家

調查顯示多數青少年認為藝術太專業、有距離 金車教育基金會表示 落實藝術與生活結合 才能讓孩子真正懂得欣賞藝術

人氣: 4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2013年01月09日訊】(大紀元記者江禹嬋台灣台北報導)常接觸美學活動,有助於學生對藝術的喜好產生正向激勵,不過台灣的美學教育,很明顯與生活脫節;根據一項調查,有七成四的學生,無法回答出台灣有哪些藝術家。新北市大坪國小教師紀孟均談到,這就是因為學生大多只從教科書上欣賞文創或是認識藝術家,與生活經驗無法聯結。

台灣的藝術常被認為是「菁英階層」的活動,很多展覽、表演,都得花錢才能觀賞,造成很多人會想「我為何要花一大堆錢,去看那些看不懂的東西」。

金車教育基金會去年11月,針對全國小學五年級至高中二年級的學生調查,總計回收1,431份有效問卷。調查顯示,只有25.6%的受訪者,能夠列舉出台灣的藝術家,許多人直接放棄作答。而被青少年列舉出的「台灣藝術家」,包括彎彎、吳青峰、方文山、九把刀等。

台灣年輕人對藝術的印象,前幾名選項分別是很專業、很崇拜、沒感覺,顯示藝術有明顯的「距離感」,和日常生活脫節,不是被神化,就是被邊緣化。

金車教育基金會總幹事曾清芸說,「當生活被壓抑時,藝術是最好的療癒」,應落實藝術與生活結合,才能讓孩子真正懂得欣賞藝術,因為藝術應該是「俯拾即是,沒有距離的」。

紀孟均進一步舉例,以德國為例,在一個社區裡,幾個藝術家與居民聚集在一起創作,就是一個最好的舞台,而不是像台灣教育一樣,若是不讓親自到展演空間欣賞,只是從課本上瀏覽,藝術充其量「只是課本中精美的插圖」,無法引起欣賞者的共鳴。

由於許多藝術家需要展演的舞台,因此金車教育基金會推出「藝術史懷哲」活動,每年都會請文學、攝影、美術、雕塑、音樂等藝術家,到偏鄉國小駐校1個多禮拜,除了與學童分享創作,更能給予藝術家適合的展演舞台。◇

(責任編輯:宇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