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BMI不適用於亞裔 不肥胖但有相關病症

海寧

人氣: 36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13年10月18日訊】(大紀元記者海寧編譯報導)美國疾控中心(CDC)今年首次將亞裔美國人的肥胖程度包括在《國家健康和營養檢測調查》(NHANES)中。在過去因為亞裔人口未達總人口的5%,因此沒有統計亞裔數據。根據預計,到2042年亞裔美國人將占美國人口的9%。

BMI不適用於亞裔人口

NBC新聞網報導說,NHANES用體重指數BMI(body mass index)來判斷一個人是否肥胖。一般而言BMI逾25就是體重超重,BMI在30以上就算是肥胖。其結果顯示,亞裔肥胖人口的比率僅10.8%,遠低於白人的32%、拉丁裔的42%以及黑人的48%。全美平均肥胖率為35%。

專家表示事情不是這麼簡單。芝加哥大學醫學院凱倫‧金醫生(Karen Kim)說,看上去亞裔沒有體重問題,但其實有大問題。體重對於亞裔來講不足以反映實際問題。亞裔「不胖」也會罹患與肥胖相關的疾病。

研究也已證實BMI對亞裔來講並不準確。許多BMI很低的亞裔人士患有與肥胖相關的疾病,比如代謝症候群、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比如,根據美國糖尿病協會的數據,在BMI達到24時,亞裔患糖尿病的風險增加。金醫生指出,亞裔的BMI在19和20左右,就會出現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而此病通常和體重過重以及肥胖有關。

也就是說,亞裔可能有「瘦脂肪」。從生理上說,亞裔的體型更可能是「蘋果型」, 即兩端小中間突出;其多餘脂肪可能在器官之間和周圍沉積。小腹部脂肪同心臟病、2型糖尿病和炎症等肥胖相關疾病有關聯。

金醫生以及其他健康專家建議,相比BMI,腰圍和脂肪分布也許是衡量任何族裔是否肥胖的更有用標準。這兩項指標都和代謝症候群高度相關。

亞裔族群各不相同

亞太裔健康論壇總裁葛瓊美(Kathy Ko Chin)指出,另外一個問題是「亞裔美國人」的定義過於寬泛,幾乎沒有意義,因為這掩蓋了特定族群的肥胖率。NHANES沿用了美國2010年人口普查的「亞裔」定義,即遠東、東南亞和印度次大陸人的後裔,包括柬埔寨、中國、印度、日本、韓國、馬拉西亞、巴基斯坦、菲律賓、泰國和越南等國人。

洛杉磯的非營利機構亞太裔防止肥胖聯盟項目主任思考特‧陳(Scott Chan)表示同意這種說法。2008年一項大型調查表明,菲律賓裔成人比其他亞裔肥胖的幾率高70%;而在越南裔和韓國裔中有10%的人體重過輕。陳表示,如果把他們放在一起,看上去亞裔好像沒有問題。這助長了所謂「模範族裔」的刻板印象,即亞裔更健康、瘦小,因此沒問題。

(責任編輯:畢儒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