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媽媽教出會唸書的孩子(五)

提升思考力的3個方法
font print 人氣: 78
【字號】    
   標籤: tags:

作者:江藤真規 譯者:連雪雅

用問題引導孩子找答案,提升自信

雖然每本育兒書都有提到,指導孩子讀書時,不可以太情緒化,可是我們還是會忍不住動怒、變得不耐煩。培養思考力的重點在於「等待」,接下來就要和各位分享,我如何讓女兒們懂得思考。

1.對孩子的「思考」給予評價

大女兒解題時,很喜歡用自己的獨特解法。看著女兒的動作變得緩慢,有幾次我都忍不住想大吼:「好了,妳就用這個方法解,這樣解題比較快!」可是,後來我了解到,其實這種「緩慢式學習」很重要。

對我來說,學習分為兩種,一種是「量的學習」。解答許多簡單的問題,保持一定速度的做法。「今天寫完3張測驗卷」、「今天寫完5張測驗卷」、「今天是80分」、「今天是65分」,像這樣可以看到學習後的成果,周圍的人也能感受到「有在唸書」的學習方式。

另一種則是「思考的學習」。思考過程就是在學習,即使沒有想出正確答案、沒有完成解題或解題速度較慢,思考本身仍是有意義的行為。專注地從腦中找尋各種情報進行思考,能讓大腦徹底運作。

身為父母的我們要理解,學習不是執著於追求正確答案,應該對孩子的思考過程給予評價。別總是在意答題數和速度,請關注並認同孩子的思考過程。

2.就算答錯,也不馬上糾正

做錯事時,如果馬上被人指正,就算是大人,也會覺得心裡不舒服。孩子也是如此,父母一旦馬上指出錯誤,孩子也會變得不快樂,不會有繼續唸書的意願。

而且,孩子也會因此產生「反正錯了會有人糾正我,這不關我的事」,這種依賴別人的想法,學習態度變得消極被動。

那麼,應該怎麼做才好呢?依孩子的個性不同,方法也不一樣,如下:

▼面對「不服輸的孩子」時──別強硬對待他,改用發問提示。
如果對他說「弄錯了,你在做什麼?」孩子的自尊心會受傷,心情也會變差。孩子認真地解題,辛苦努力的結果被否定,於是萌生出「不想再做」的念頭。

「咦,和書裡的答案不一樣,怎麼會這樣?」像這樣告訴孩子,讓他自己思考。別用嚴厲的語氣指責孩子,而是刻意說「好奇怪喔!」讓孩子自己發現錯誤。

此外,父母稍微裝笨、裝不懂也是不錯的方法。這麼一來,孩子就會開始思考,為什麼自己的答案和正確解答不同。當他發現自己的錯誤後,便能真正提升學習力。

▼面對「沒自信、等答案的孩子」時──用玩遊戲的態度,引導孩子學習

如果突然對孩子丟出一句「自己想一想」,他們也不會認真思考,反而會對唸書越來越沒興趣。「咦,答案不對。到底是哪裡錯了呢?我們一起找找看吧!」要用玩遊戲的感覺,從後面稍微推孩子一把,盡量讓他們試著自己思考。

假如父母輕易地糾正錯誤,只會讓孩子變得更加依賴他人。憑自己的力量找到答案,會讓孩子產生自信。而且,當孩子感到「太好了!」、「我做到了!」時,父母也要跟著一起開心,他們就會覺得「唸書是很快樂的事」。

為了順利引導出孩子的鬥志,請試著配合孩子的個性改變說話方式。好好引導孩子找到正確答案,是父母的任務。也要試著讓孩子自行思考,當思索出正確答案後,請大大地給予稱讚。「我做到了」這樣的想法會讓孩子產生自信。

3.擁有「超拿手」的科目

孩子們或多或少會有「喜歡」、「成績還不錯」的科目。每個家庭對孩子拿手科目的態度各不相同,有些父母的想法是,「既然已經取得一定程度的成績,拿手的科目先擺在一邊,快去加強其他科目」;有些父母則認為,「每科都要平均,不要只唸擅長的」。

不過,如果在考試之前還有多餘的時間,我認為更應該好好加強拿手科目的成績。不只是為了分數,而是要讓孩子可以發揮「自信」。假如孩子有「唯獨這個我絕對不會輸給任何人」的「超拿手」科目時,就會受到周遭的關注,讓他們產生「我很會唸書」的自信。

然後,那股自信會不斷地推動孩子向前,提高鬥志。最後,就算是面對不擅長的科目,學習速度或態度都會受到影響。

此外,不管做了多少準備,孩子在考試前一定都會陷入「時間不夠用」的狀態。這時候,如果有一個「不必準備也沒關係」的科目,孩子就能把時間留給不擅長的科目,心情也會變得比較從容。

合格的標準是「總成績」,與其努力去唸不擅長的科目,不如靠拿手科目來拉高分數還比較簡單,還能增加孩子的信心。

─ ─摘自:《平凡媽媽教出會唸書的孩子》采實文化提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孩子的「天賦」只要稍加刺激,就會有所成長,特別是在幼兒期時,情況更是明顯。這個時期父母和孩子間的互動,除了會影響孩子的才能發展,對往後的親子關係也會造成很大的影響。下列5種遊戲,能幫助孩子將「天賦」發揮到最大。
  • 假如對孩子說「來唸書吧!」孩子馬上就說「好」,那是多麼輕鬆的事。但是,幼小的孩子沒辦法一直乖乖坐著,要他們坐在書桌前,是不太可能的事。我經常在思考,有什麼方法可以讓孩子自主又快樂地學習。
  • 只要養成「習慣」,孩子就會做得理所當然、毫不遲疑,可以持續地做下去。做「理所當然的事」時不需思考,心裡也不會感到抗拒。因為身體已經習慣了,手和大腦自然會跟著動起來。接下來,和各位聊聊我嘗試過的,培養唸書習慣的7個秘訣。
  • 用「眼睛」看的效果也很大,例如,製作月曆式的「家庭學習時間表」,將要做的事逐一寫上去,貼在會經常看到的地方。這麼一來,眼睛看到時,大腦就會接收情報,進而產生幹勁。
  • 孩子對學習失去興趣的原因有很多,包括來自父母的高壓、單調的學習程序、難以跟上同齡人的步伐、過度分心以及對取得學業成功感到絕望。如何確保孩子未來的學業成功呢?
  • 作為父母,你是否經常為如何讓孩子保持對學習的興趣而苦惱?這並不奇怪,因為孩子們受到遊戲、社交軟件和許多其它各種形式的干擾,這些干擾的輪番轟炸,可能使他們無法學習。
  • 孩子們天生就有好奇心。他們渴望探索周圍的世界,像海綿一樣吸收新信息和技能。 但是在這個過程中的某個階段,這種對學習本能的熱愛常常會消失。許多孩子逐漸開始厭惡甚至害怕上學和學習新事物。 作為家長或老師,你可以使用一些簡單的策略來培養孩子對學習的熱愛。
  • 在教育4至7歲的孩子時,有一個絕對不可忽視的重要概念。那就是在教孩子學習時,必須要守護「兒童人權」。
  • 最終,要想解決「如何學習」的問題,父母就要先整理好自己的想法。提示和引導孩子走上自發、主導、有趣和高效的學習之路,正是4至7歲孩子的父母應該扮演的重要角色。
  • 在家輔導孩子學習時,你可能會問自己「我怎麼知道孩子是否學到東西了?」這也是孩子剛開始在家遠程上學時,父母最常問的問題之一,因為在家學習與傳統的學校教育有很多不同。如果你想衡量孩子已經掌握了哪些知識,或者還有哪些內容是孩子還不知道的,那麼下面的一些方法會對你有幫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