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中醫師回答你為什麼食物分寒熱

文 / Ovi 吳奕璇(中醫師)

哪些是寒性食物,哪些是熱性食物?你該吃哪種?
為什麼食物會有寒熱的區別呢?(Shutterstock)
人氣: 431
【字號】    
   標籤: tags: , , , ,

我當初會起心動念,想經營中醫科普知識的社群媒體,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相較於現代醫學,中醫對患者走出診間的生活習慣似乎有諸多限制,「不能做這個、不能做那個……」,若把中醫具體形象化,看起來會變成一位囉嗦的長輩吧!所以才想藉由白話、生動的方式跟大家說明中醫其實不如大家想的那麼複雜、難親近。

一、為什麼食物分寒熱

如果要統計我在中醫診間最常聽到的話,那有一句話肯定榜上有名:「醫生,那我有沒有什麼不能吃的?」我在診間也常常會放「食物寒熱溫涼表」衛教單給患者參考,看診完後衛教哪些食物目前不宜食用。

那為什麼食物會有寒熱的區別呢?中醫是經過大量的經驗、觀察累積而成,古人觀察到人吃了不同的食物後對身體產生的變化,進而將食物分類溫熱寒涼的屬性。要理解食物的寒熱屬性,可以從下列三種角度來看:

(一)生長的季節

以水果為例最容易說明這概念,夏天的代表性水果「芒果」就是屬於溫熱性的水果。若你口舌生瘡(也就是嘴破)、皮膚容易搔癢發炎,現在正處於「上火」中,就不宜食用過多芒果;相反的,秋冬盛產的柚子就是屬於寒性的,對於常拉肚子、怕冷等體質偏寒的人,就有可能加重不舒服的症狀。

(二)生長環境

環境對人的影響很大,對世界上的萬物當然也是如此。比如海鮮都是生長在低溫的水域中,因此幾乎所有海鮮都是寒性;另外像是西瓜,雖然盛產於夏天,但是生長環境都是乾燥無水的沙地,綜合生長環境的特點,西瓜反而屬於寒性,可以消暑、解渴,不過吃多也是會拉肚子的。

(三)烹飪手法

掌握了食物的寒熱溫涼之後,還有一點時常被大家忽略,就是烹調方式!就像「中藥炮製」那一小節所說,藥物經過不同的炮製方式後可以改變其特性,食材也是一樣喔!

食材加熱後會產生「梅納反應」,這是碳水化合物與蛋白質在加熱時產生糖化物的現象,讓麵包到肉類等物體的表面變色成淺褐色到焦褐色,並且帶有焦香,可以把它理解為烹煮讓食物更好吃的原因之一。但是,過猶不及,食物經過燒烤、油炸、快炒等方式高溫烹調後,雖然變得更好吃,但也含有更多讓身體發炎的因子。所以如杏鮑菇等平性(不寒不熱)的食材,油炸後也會變成熱性的,吃多也是會讓身體上火的!

不過,寒熱畢竟是古人的觀察,還是需要現代研究的佐證,好在目前已經有一些研究成果了。現代研究發現,熱性食物(荔枝、龍眼、薑等)能促進體內發炎物質的活性;像是炒花生也能使微血管密度、流速增加,這的確就會導致身體有「上火」的表現;對比來說,寒性食物(菊花、苦瓜、黃連等)則是能夠降低體內發炎物質的活性,剛剛提到的西瓜可以降低微血管的密度與流速,呈現一片「退火」的現象。

(網站專文)

書封。(晨星出版社提供)

(本文摘編自《病中醫搞WHAT:一覽中醫基本原理、適合病症、看診秘訣與養生原則,告訴你為什麼要看中醫》,晨星出版社提供)

推薦閱讀
慢性發炎是身體大敵 營養師公開「抗炎飲食法」
癌症是慢性發炎的結果 名醫推薦抗發炎好食物
炎症生百病 5種天然消炎藥幫你抗發炎

責任編輯:王曉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