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台童謠達人施福珍 見證語言政策

人氣: 13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5月18日報導】達人帶路系列(中央社記者陳至中台北18日電)台灣創作出點仔膠、大箍呆等耳熟能詳的童謠,施福珍從被禁止教閩南語,到因護語有功被表揚,見證了台灣語言政策的轉變。

「點仔膠,黏到腳,叫阿爸,買豬腳,豬腳箍仔滾爛爛,枵鬼囝仔流嘴涎。」童謠「點仔膠」,幾乎所有在台灣長大的人都能哼上一兩句,也是中小學鄉土語言教材的熱門選文。

其實這首「點仔膠」,是台灣童謠作家施福珍的處女座。民國53年時他在員林家商當音樂教師,學校外頭的道路正在鋪柏油(俗語稱為點仔膠),同事的小孩擔心踩到,洗半天都洗不掉,給了他創作的靈感,只花了5分鐘,就完成這首傳唱多年的童謠。

然而,施福珍的創作之路並不順遂,當時他在音樂課教學生唱「點仔膠」,只上了兩回,就被叫到校長室關切,「當時還在戒嚴,政府大力推行講國語。」施福珍回首,以微笑輕輕帶過被壓迫的過往。

學校禁止教學,阻擋不了施福珍創造童謠的興趣,40年來他已創作超過400首閩南語童謠,大部分靈感都來自生活周遭。例如82年他看到電視綜藝節目,許效舜取笑澎恰恰的大鼻孔,情節引人發噱,便創作出「澎恰恰的大鼻孔」,事隔多年後網路發達,短片被上傳分享,引發正反雙方的論戰,被人批評是人身攻擊。

施福珍說,這首「澎恰恰的大鼻孔」其實很有教育意義,歌詞勸導小朋友注意個人衛生,不要隨便用手指挖鼻孔,當時澎恰恰也曾在電視上以此自嘲。後來施福珍和澎恰恰見面,對方也不介意。

施福珍的音樂素養,起源於兒時遇到戰亂,每天晚間跟村裡的人們圍坐在廣場唱兒歌,初中時參加合唱團,更進一步打下音樂基礎。

施福珍說,閩南語童謠都來自於農村生活種種,雖然一開始推動不順利,學校禁止教學,但由於旋律好記、歌詞有趣,在民間很快就流傳開來,當時員林地區民眾組了一個兒童合唱團,便是以這些童謠當曲目。

後來台灣語言風氣丕變,學習閩南語反而成為風潮,施福珍成為各大電視台、學校邀約演講的對象,他將本土童謠作品匯集成「台灣囝仔歌」歌曲集,還編寫出「囝仔歌學台語」語言教材,被封為「童謠囝仔王」。

除了創作童謠,施福珍也和夫人周玉葉一同創辦了「和和音樂操」,在全台各地指導民眾運動健身。到現在已20餘年,華人世界還可看到「和和音樂操」的蹤跡。

施福珍今年獲得教育部表揚,肯定他多年來對本土語言的貢獻。他說,寫童謠的目的很單純,就是希望台灣兒童,能夠唱自己的歌,即便在戒嚴時代,政府可以管學校,但管不到校外,民間還是可以傳唱屬於自己的歌,就是這股民間的力量,支持他持續創作。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