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對孩子吼叫的傷害與體罰一樣

葉淑貞
font print 人氣: 402
【字號】    
   標籤: tags: , ,

【大紀元2013年09月22日訊】(大紀元記者葉淑貞編譯報導)一份研究稱,家長對青少年吼叫可能增加他們抑鬱症和欺侮別人的風險,其所造成的傷害可能與體罰一樣。

《華爾街日報》報導,美國匹茲堡大學及密西根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青少年和父母之間關係良好和溫馨,也無法避免他們被父母吆喝、咒罵(如「偷懶」或「愚蠢」等侮辱語言)的負面影響。這份研究結果近期發表於《兒童發展》(Child Development)期刊的網站上。

雖然打屁股在美國許多社區已成禁忌,但是吼叫幾乎不具有相同的社會污名。事實上,家長有時想說吼叫會使他們的指責被聽從及遵行。但這份研究發現父母的吼叫卻是適得其反。

這份研究的合著者、美國匹茲堡大學教育和心理學系助理教授王明德說:「吼叫無法減少或糾正他們的問題行為。恰恰相反,這使事情變得更糟。」

沒有參與這項研究的紐約大學(NYU)助理教授維杜恩(Timothy Verduin)說,家長可以透過取走看電視時間或車鑰匙等特權,有效地管教孩子。但他補充說:「確保你沒有加上一大堆的批評性的、懲罰性的、侮辱性的語言。當你被你尊重和欣賞的人糾正時,你會覺得你要對你的行為負更多的責任。你痛斥或羞辱一個孩子的任何事情,都會侵蝕你所擁有的這種權力。」

該研究追蹤976個有13歲和14歲兒童的雙親家庭。研究人員詢問孩子不同的調查問題,以評估他們的行為問題、抑鬱症狀及與他們父母給予溫暖之間的關係。家長也完成調查,以便判斷他們是否使用苛刻的口頭懲罰。

當他們的孩子是13歲時,約45%參與的母親和42%的父親說,他們在過去一年中,對他們的孩子使用了惡劣的口頭懲罰。當這些13歲孩子的父母使用更惡劣的口頭懲罰時,這些孩子隔一年的行為問題大幅提高了,這些問題包括有與同齡人的打架、在學校惹麻煩、欺騙父母,以及抑鬱症等。

如果父母使用惡劣的口頭懲罰或體罰,行為問題的增加是同樣的。親子關係不管如何親密,也不能改變惡劣口頭懲罰的負面影響。這份研究發現,兒童的行為問題,也會促使家長增加他們使用苛刻的口頭懲罰戰術,助長了不斷升級的惡性循環。

至於為什麼吼叫會對青少年的傷害如此之大?王明德教授說:「當(孩子)正試圖發展他們的自我認同時,青春期是非常敏感的時期。當你大吼大叫時,這便傷害了他們的自我形象。這會使他們覺得自己沒有能力、毫無價值和一無用處。」

(責任編輯:張東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紀元9月21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吳素柔台北二十一日電)教育部今天表示,過去未將拒絕學生入學或不當管教列入校長考績,日前部務會報修正「公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校長成績考核辦法」,增列上述項目,未來可視情況對校長記大過、記過或申誡,若消極不處理管教問題也可進行懲處。
  • 校園內「喜歡打小報告」、「遭情敵圍毆」等霸凌事件頻傳,專家認為家庭、老師的不當管教方式可能造成孩子行為複製。學者柯慧貞從行為學分析,霸凌者多要彰顯「強者」心態。
  • 高雄縣青年國中林姓女導師遭學生在網誌爆料「說話不算話」,要學生磕頭認錯。高縣教育處長李黛華表示,督學已完成調查;青年國中指出,已導正管教方向,讓學生獲得尊重。
  • 新西蘭一項針對家長的問卷調查表示,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家長選擇將體罰排除在教育孩子的方法之外;但也有許多家長認為,「反體罰法」的施行不但沒有解決虐童問題,反而讓家長更難管教孩子。
  • (大紀元記者耿豫仙台北報導)被外界公認擁有堅忍不拔個性的NBA亞裔球員林書豪,依亞洲大學與成功大學最近合作的一份研究調查指出,林書豪屬於自我期許高、全力以赴「健康完美主義性格」的人,此類型的父母應以「多監督、高關懷、少體罰」來培養自己的孩子,使其發揮越挫越勇的性格。
  • 對小孩教育是否應採用體罰?一直是一個難解的問題,贊成或反對者各有其仁智之見。近期加拿大一項研究顯示,幼時常遭體罰的孩童,長大後較容易有精神疾病,因此研究人員主張應進行體罰之外的教育方式。
  • 苗栗縣照南國小7名女教師遭上百名家長連署指控結黨私審學生、在校內態度囂張,要求撤換不適任教師;7人今天出面喊冤。
  • 大陸四川省宜賓市的某一中學的高二女生李婷(化名)已經躺在病床上16個小時,並靠氧氣瓶協助呼吸。李婷表示,在本週二(10月16日)上體育課時被老師罰跑16圈(3750米),之後一直覺得呼吸困難。
  • 人本基金會今天公布一項調查顯示,高達9成的國內中小學,曾存在體罰現象,包括老師打人、罰跑操場、罰跪、罰站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