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當「低頭族」父母

作者:童龍
font print 人氣: 3046
【字號】    
   標籤: tags:

一位老師談到,現在越來越多家長來接小孩的時候,在等待的那一點點時間就是在「滑」手機,更誇張的是當她在和家長溝通交流小孩今天的狀況,家長始終沒「抬頭正眼」回答她的話,只是低著頭兩眼專注著手機,手指在手機上滑來滑去的。

「低頭族」是個新興的名詞。「低頭族」的現象似乎在大街小巷隨處可見呢。由於智能電話技術發展得相當成熟、功能齊全,不少人每天都「手不離機」,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拉遠。因為沉迷使用手機,「低頭族」的現象日趨嚴重。不可否認,智慧型手機方便了人們的生活,但若使用不當卻會剝奪了最真實的生活。

有時和其他老師談到,小朋友寫作業如果能像在玩手機、電動遊戲那樣專注就好了,很自動、不用教就會了。看著那小手,有時寫起字來還東倒西歪的,可是握起電動,那手可就靈活多了。有時小朋友也會不服輸的說:「老師你就是不懂啦!這可比讀書有趣多了」、「這個遊戲很流行,你都不會」。

看著這些小孩熱衷在這小小的方塊裡,童年就在這框框裡度過,沒有跳脫它去體會真正的樂趣,真是感到很惋惜。

說起童年,現在的小孩和以前小孩的童年是截然不同的。記得我們小時候到河邊戲水、捉泥鰍、打蛋珠、趴在泥土地玩猜字、踢鐵罐;下雨天穿著雨衣、雨鞋在外面踩雨水、玩雨水;趴在窗前靜靜聽著雨聲敲打出不同的聲音,晚上在寧靜的小巷子裡玩起官兵抓小偷的捉迷藏遊戲……;有時在仲夏的夜晚和家人及伯父伯母們在屋外前,大人們躺在涼椅上聊天,小孩們鋪上草蓆,躺著看著滿天的星星,享受著微微的涼風,吃著冰涼涼的西瓜,那可真是一大享受。

到農收時,大人忙,小孩也不得閒,三、五小朋友也追逐在田埂間,玩得不亦樂乎,「忙」下來的成果,回到家總是全身髒兮兮的,但臉上卻掛滿了天真無邪的笑容,大人們總是笑笑摸著小孩兒的頭,快去洗把臉、手腳洗乾淨準備吃飯。若是現在家長看見小孩全身髒兮兮那還得了啊?早就開口大罵了。

那時放學後不需要課後安親、課後輔導,沒有電動、沒有電腦,生活物資也不那麼的好,連零用錢都得要在放假時和鄰居小朋友三五成群結伴去撿鐵罐子,或是到田裡和大人一樣彎著腰拔花生、在絲瓜花上捕捉黑蜜蜂(不小心就被螫到)等等來換取一點點的零用錢。雖然辛苦,但這其中的樂趣,特別是辛苦後得到的「果實」更甜,這可不是在這小小的手機框裡能得到的!

要「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可不是有這樣的期望就行,做父母的是「低頭族」、小孩也是「低頭族」的時候,就拉遠了親子之間的距離。小學作業裡常出現一樣功課,就是「親子共讀」。什麼是「親子共讀」?那就是要親近小孩、陪著小孩一起閱讀。有時不妨放下手上的手機、電動,抬起您的頭來,我們不是常常教導小孩要抬頭挺胸嗎?牽著小孩的手,一起跳出框框。一起體驗去青山綠水、名勝古蹟,那將會讓您身體更健康、心情更加愉悅。

世界之大、人生的路也很長,別讓人生在這「低頭」中虛度過,那將是用時間、金錢也無法換回的。@*

責任編輯:黎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小麗老師很喜歡她的平板電腦。她用平板電腦搜尋教學資源,用平板電腦聯絡親朋好友,更用平板電腦教養她兩歲的女兒。
  • 有時候,講話傷我們最深的人,往往不是別人,而是最愛我們或我們最愛的人!他們對外人講話總是溫、良、恭、儉、讓,對家人講話卻總是凶巴巴,甚至句句如刀,傷人心扉!
  • 想著今年父親節該有什麼另類的作為呢?除了紅包和吃飯,好像也是請兒子畫父親節卡片給爸比和阿公,比較能表現心意。不管怎麼樣,有責任感的父親就可以得到子女的祝福。老公當了老爸之後真是寵孩子,兒子要他一起玩球、讀書、玩電腦、躲被被都沒問題。工作忙碌之後進入家庭休閒,體會家的溫暖。
  • 有一次,兔小妹給我一封抗議信,首頁上寫著大大的「固執」兩個字,各位不要因而認為我是一個開明的父親,因為如果是,兔小妹就不會抗議了,而且她放的時候還是噙著淚水,為什麼我知道?因為她放的時候剛好被我撞見,為什麼會被我撞見?可能是父女連心吧!
  • 一次隨團出遊,到了夜間,歇息在一個山腳下。導遊宣布:第二天早上6點起床,用過早餐後,馬上在山門前集合,一起登山。
  • 前陣子,「淡定」成為家喻戶曉的火紅新名詞,對於這個名詞,我自己也有一點啟發。
  • 讓孩子走出象牙塔,打開封閉的心靈,接觸世界、體驗生活,是孩子為人生設定目標破冰的第一步。但孩子對社會型態與現實狀況,卻是十分陌生的,所以大人應該隨時跟他們分享經驗,討論目標。如果孩子更明白未來的情景,看見更實際的狀況,他們便可以設立更具體的目標,產生更強的力量。
  • 發掘孩子的天賦,讓孩子活出自己熠熠閃爍的光芒,是每個老師與父母責無旁貸的事。
  • 「雖然沒有見過真正的聖誕老人,但我仍然十分感激媽媽給了我幸福快樂的童年,讓自己的生活多了許多美麗回憶。」紫薇說。
  • (大紀元記者溫婧編譯報導) 「我們對孩子們過於好了。」—— 伊恩•亞森(Ian Yorston),英國牛津郡(Oxfordshire)拉德利學院(Radley College)的數字戰略總監。他在英國王家空軍(RAF)工作了十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