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庆云:苦难戏是让我们珍惜当下生活吗?

人气 4

【大纪元2014年09月13日讯】今天上午发生一件事情,让我觉得有写这篇文章的必要。河北省内某官方微博账号发表了一篇石家庄某小学生四年级学生写的电影观后感,名叫“一位石家庄的四年级小学生在观看公益电影《有一天》之后的感想与感动”。官微发布这篇文章的目的也不外乎两点,第一,表扬孩子的作文写的真好,第二,以孩子的名义宣发电影《有一天》。那么,孩子到底写了什么呢?

这位四年级的小学生写了母亲中午带他去看电影《有一天》的经过,然后写了自己能记住的一些电影情节,最后说,“看了这部电影,我怎么能不珍惜我现在所拥有的幸福生活呢”。

四年级的孩子,不过十岁上下,心智不齐,得出个什么结论来都不足为过。但值得让人警醒的,是很多微博在下边的留言很是赞赏这篇文章,他们竟然十足地认可这个孩子的结论。孩子毕竟是孩子,得出什么结论都不为过,但大人是接受过正规的文化教育的,若也觉得看了这部电影,“我珍惜所拥有的幸福生活”的话,那中国果真是要进入一个地地道道的犬儒横行的时代了。

我比较着急,是因为这个官微的管理者是老马的一位朋友。老马对其学识,是很赞赏的。有学问,而揣着明白装糊涂,就很可怕了。那么,看点苦难一些的片子,然后得出珍惜当下美好生活的结论,到底错在哪里呢?

我们不妨做些简单的置换。看完犹太人的灾难电影《辛德勒名单》之后,得出要珍惜当下美好生活的结论。看完中国人的灾难电影《一九四二》,也得出要珍惜当下美好生活的结论。看完了任何灾难与苦难的电影,我们都得出要珍惜当下美好生活的结论来。

老马读上个世纪学人们的回忆录,经常会看到文革期间忆苦思甜的桥段。此话怎讲呢?就是政府将一帮人组织起来,一个一个地发言,都讲讲当年也就是解放前是怎么苦的,然后就得出现在的生活还是不错的,我们要珍惜当下的生活云云。说白了,就是拿过往的灾难与贫苦进行对当下真好的论证。

文革一代的坏毛病甚至可以说恶性,在年青一代中流毒很深。看点影片中灾难、疾病、贫苦、忧伤的桥段,就得出要珍惜当下美好生活的结论来,大有当年忆苦思甜会的味道。最为可恶的是,大量的成人甚至是读了些书有些基本常识知识的同仁,也觉得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拿电影《有一天》为例,影片中讲了几个忧伤的故事,里边的主人翁各有各的不幸。作为成人,我们是否应该得出珍惜自己已经获得的美好生活的结论呢?显然不能,也不应该。我也相信,电影《有一天》的编剧、导演并不希望自己的作品沦为忆苦思甜会一样的破玩意儿。原原本本的呈现,并非是为了让大伙对当下的生活进行兴高采烈的珍惜。呈现的目的,在于揭示:何以如此。

对“何以如此”的思考,是需要基本智力的。很多国人懒得费这个心思,所以往往愿意得出一个伟光正的简短答案来:过往坏、别人过的不好,就是让咱自个珍惜美好生活嘛。这是恬不知耻的蛆虫思维。这种蛆虫思维,在大众中传播,甚至在读了不少书的学人们中间传播,更甚至我们以表扬孩子的方式将流毒又传递给孩子让蛆虫与酱缸文化继续一脉相承。

我无意批评孩子,因为孩子只是被我们自觉不自觉的带坏的。我很想批评这些给这孩子叫好的大人们,你们的基本良知何在?见人于灾苦中,只思自己要珍惜美好当下,果真是自扫门前雪的中国劣根性使然?

苦难戏的目的,断然不是让观众珍惜什么,而是要去思考,灾苦何以成为灾苦。只有进行这种有价值的思考,才有可能在以后避免更多的灾苦发生。蛆虫与酱缸文化的大环境,让很多人趋利避害,不去更或者不敢去思考何以有灾苦,而直接得出要好好珍惜已经拥有的美好生活的结论。

当我们活生生地眼见着一个孩子在这一样的各色家长的叫好下,成长为“五道杠”一样的货色的时候,真不应该批评孩子,而是应该质问一下那些发此微博并为此微博叫好的人们。我们的犬儒与蛆虫意识,祸害了民族的未来。一边祸害着,还一边洋洋自得起来,这是尤为可怕的。

文章来源:作者博客

责任编辑:朱颖

相关新闻
石家庄爆炸案:失业工人 社会计时炸弹?
十余小学生在校惨遭强暴 校长:没什么大不了的
中国野蛮女教师用小刀划学生手心遭拘留
河北省十一岁英语神童为电视新闻配音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