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逸事:點睛龍飛去!

作者:鄭重
font print 人氣: 12
【字號】    
   標籤: tags:

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卷七記載:

張僧繇,南朝梁畫家,吳郡(今江蘇蘇州)人,天監年間(502—519年)為武陵王國侍郎。擅長繪畫人物,特別是繪畫佛教故事裡的人物,所繪佛像,自成樣式,有「張家樣」之稱,被雕塑者取作模範;兼工畫龍。他任職於直秘閣,執掌繪畫事宜。

他在金陵安樂寺的粉壁上畫了四條龍,卻不畫眼睛。他常說:「給龍畫上眼睛,龍就要飛走。」人們都認為他的說法太過荒唐,執意請他給龍畫上眼睛。他被迫無奈,只好給龍畫上了眼睛。不多時,雷電擊破牆壁,那兩條龍便駕雲飛上天去。而另外兩條沒畫眼睛的龍,還在寺院的牆壁上。

張僧繇是歷史上很有影響力的畫家,評者謂僧繇勤於作畫,師模宏遠,骨氣奇偉,「六法」精備。他的畫,著筆不多,點劃時見缺落而形象具備,有「意到筆不到」之妙,故與唐吳道子的畫並稱「疏體」。

另外,還有一傳說:潤州興國寺,苦於有鳩、鴿棲息屋樑上,穢污(指鳥糞弄髒神佛的)尊容。張僧繇乃於東壁畫一鷹,西壁畫一鷂,皆側首向簷外看。從此以後,鳩、鴿等鳥雀不敢再飛到這裡。污髒即除。可見他的繪畫技巧出神入化,惟妙惟肖,相當高超。

「點睛龍飛去」,屬於神傳文化,很可能確有其事。首先,說明張僧繇的畫技很高,他畫的龍,雖然有人不相信能破壁而飛(筆者願信為實事),但的確畫得活靈活現,讓人看了感到像真龍一樣。其次,還說明張僧繇非常重視「點睛」之筆,並且具有很高的點睛本領。所以,他畫龍一般不點睛。一點睛,龍就活了,就會乘雲飛去。@

責任編輯: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乾隆年間,鄧州貢生龐振坤一次去舅家,飯前,三位表嫂要與他行酒令,規定第一句把一個單字拆開,第二句要把一個單字分成三個相同的字,第三句必須是上句分出的那三個字,第四句要用頭句最末那個字收尾。違者罰酒三杯。
  • 有一位少女名叫飛天,如花似玉,能詩善文。某日,她出了張招婿榜,公開出題選婿。試題要求寫一首詩,八句五十六字中,要有二十個數字,前四句要求從一到十,後四句要求從十到一。
  • 昨日東風一夜稠,啟門不見望江樓。 胭脂山上點水粉,黃鶴樓前掛玉鉤。 鐵佛寺為銀佛寺,金沙洲作玉沙洲。 滿天盡是蘆花白,贈與先生酒一甌。
  • 唐時,有個和尚,在中秋之夜,賞月賦詩。他絞盡腦汁才做了一句:「此夜一輪滿」,就再也無法接下去。想呀想,差不多想了一年,總是找不到滿意的續句。轉眼間又到了秋天,這天晚上,他在床上仍輾轉反側,搜尋著接句。當月光透過窗戶,灑在床前,忽然觸景生情,想出了續句——「清光何處無?」他很滿意這個句子,為一年來的艱辛追求所取得的成果,而極度興奮,於是一躍而起,夜半撞響寺鐘。聽到夜半急切的鐘聲,全城居民甚是吃驚。當時的皇帝,命令擒拿這個和尚。審問後,知是:為一年長思、方得五字詩的續句,而喜不自禁所致。便賜素宴招待,釋放了他。
  • 他想起自己的「無可奈何花落去」這句詩,尚未想出好的續句,便提出讓王淇來續對。王輿靈機一動,以「似曾相識燕歸來」這一妙語對之。
  • 這個紈褲子弟,欲尋文學家歐陽修,比試文才。這一天,挾了幾冊唐詩上路了。
  • 那個青年人吟完後,即叫歐陽修續吟。「這哪像詩?」歐陽修內心暗笑,但還是即刻續吟出兩句:春來苔作葉,秋到霜為花。
  • 秋花不比春花落, 說與詩人仔細吟。
  • 有一日,乾隆皇帝下朝,來至南書房,見紀曉嵐、李調元二人在一起。便坐下談起詩來。乾隆道:「朕最喜唐人塞外詩。因塞外詩無媚意。二卿都曾去過邊塞,想亦有佳詩。」
  • 但是,一時疏忽,竟漏寫了一個「間」字。慈禧以為是欺她沒有學識,喝令將書法家,推出斬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