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領袖蔣介石》第七章——撤離武漢 抗戰跨入新階段

《抗日領袖蔣介石》連載(26)武漢保衛戰

作者:袁定華
font print 人氣: 218
【字號】    
   標籤: tags:

第一節 武漢保衛戰•馬當要塞失守

1938年5月日軍攻陷徐州後,積極準備擴大侵略戰爭,侵略目標:九衢通彙的武漢三鎮。日酋決定先以一部兵力攻佔安慶,作為進攻武漢的前進基地,然後以主力沿淮河進攻大別山以北地區,由武勝關攻取武漢,另以一部沿長江西進。後因黃河決口,被迫中止沿淮河主攻武漢的計劃,改以主力沿長江兩岸進攻。5月4日,日軍華中派遣軍調整戰鬥序列,由其司令官畑俊六指揮第2、第11軍共約140個大隊25萬兵力負責對武漢的作戰。以岡村寧次指揮第11軍5個半師團沿長江兩岸主攻武漢;東久邇宮稔彥王指揮第2軍4個半師團沿大別山北麓助攻武漢。以及海軍及川古志郎第3艦隊120餘艘艦艇,日本第一個飛上天的飛行員德川好敏的航空兵團500餘架飛機,另以華中派遣軍直轄的5個師團分別擔任對上海、南京、杭州等地區的警備任務,以鞏固後方,保障此次作戰。

日軍侵佔南京後,國民政府雖西遷重慶,但政府機關大部和軍事統帥部仍在武漢,武漢實際上是當時全國軍事、政治、經濟的戰時中心。1937年12月13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擬定保衛武漢作戰計劃。在徐州失守後,即調整部署,先後調集約50個軍130個師和各型飛機200餘架、各型艦艇及佈雷小輪40餘艘,共100萬餘人,利用大別山、鄱陽湖和長江兩岸地區有利地形,組織防禦,保衛武漢。由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7月中旬~9月中旬由白崇禧代理)指揮23個軍負責江北防務;第九戰區司令長官陳誠指揮27個軍負責江南防務。另以第一戰區在平漢鐵路(今北京一漢口)的鄭州至信陽段以西地區,防備華北日軍南下;第三戰區在安徽蕪湖、安慶間的長江南岸和江西南昌以東地區,防備日軍經浙贛鐵路(杭州一株洲)向粵漢鐵路(廣州一武昌)迂迴。
1938年6月12日,日軍波田支隊(台灣混成旅)在安慶登陸,很快佔領安慶,武漢會戰正式開始。在抗日戰爭中,中國第5、第9戰區部隊以湖北武漢地區為中心,在皖中-皖西、贛北-贛西北、鄂東、豫南等廣闊地域抗擊日軍進攻的武漢保衛戰就此拉開序幕。
  
武漢會戰包括有:馬當戰鬥、九江戰鬥、黃梅戰鬥、廣濟戰鬥、田家鎮戰鬥、瑞昌戰鬥、馬頭鎮戰鬥、星子戰鬥、萬家嶺大捷、富金山戰鬥、信陽戰鬥等重大戰役。

武漢保衛戰,首戰戰於馬當要塞。

滔滔江水,奔流不息,流至彭澤縣馬當鎮境內,寬闊的江面被南岸陡峭的馬當山夾束,驟然狹窄,水流湍急,江面寬度僅有500餘米,地勢十分險要,形成長江水上要隘。唐朝大詩人李白在《橫江詞六首》(其二)中曰:
海潮南去過潯陽,牛渚由來險馬當。
橫江欲渡風波惡,一水愁牽萬里長。

全面抗戰爆發後,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為阻敵西進,力保九江、武漢安全,即在江西馬當附近的江心,由德國軍事顧問設計,建成一條攔河壩式阻塞線,並在兩岸山峰險要處設有炮台、碉堡等,水面佈置3道水雷防線,共設人工暗礁35處,沉船49艘,布水雷1765枚,同時配置重兵防守,耗資巨大,堅固異常。這就是武漢會戰中著名的馬當要塞。,蔣介石委員長對它寄於厚望,認為它至少能阻止日軍攻勢一個月左右。

1938年6月22日,日軍波田支隊與海軍第11陸戰隊由安慶溯江西犯。日本海軍首先試圖從江上打開通道,無奈水雷、沉船和人工暗礁太多,而且掃雷艇在守軍的炮火下也無法掃雷。見江上行不通,日軍就改為陸路迂迴進攻的戰略。

馬當要塞防地的守軍是李韞珩的16軍。就在這大戰在即的時刻,李韞珩一不考慮戰爭的嚴酷,二不考慮大敵當前備戰究竟該做些甚麼,竟擅自做主辦了一個為期兩週的「抗日軍政大學」培訓班。6月24日,李韞珩又大肆鋪張地舉辦隆重的結業典禮,邀請16軍各級軍官和當地士紳參加。日軍事先偵知這一情報,即於6月24日凌晨,在16軍的防地東流登陸成功,然後順利地攻下了既無準備,又無主官指揮的香山、香口等地,接著即向長山核心陣地發起攻擊。還好,防守馬當要塞長山核心陣地的江防守備隊第2總隊沒有派人參加結業典禮。江防第2總隊總隊長鮑長義見狀,立即指揮守軍對來犯日軍開火,打退波田支隊的三次大規模集團衝鋒。蔣介石從武漢打來電話,對第2總隊官兵傳令嘉獎。

鮑長義這邊打得昏天暗地,李韞珩那邊結業典禮則開得隆重風光,典禮之後又是會餐,又是敬酒,絲毫沒有激戰前的警覺。

激烈的戰鬥中,鮑長義一時之間無法取得與16軍的聯繫,只好發報給在武漢的老上司謝哲剛。謝哲剛一看電報,大吃一驚,立馬報告蔣委員長,同時還緊急請空軍出動。蔣介石看了謝哲剛送來的電報,更是大吃一驚,馬上打電話給在田家鎮視察陣地的白崇禧,要他想方設法迅速派兵解馬當之圍。白崇禧接到命令,看了一下地圖,就馬上打電話到彭澤的167師,要師長薛蔚英立刻率部增援長山。

鮑長義隨後還是聯繫上了16軍軍長李韞珩,李韞珩接到鮑長義的電話,頓時酒醒大半,馬上意識到前敵戰況的嚴峻,便立刻把電話打到167師。命令薛蔚英率部走小路增援長山核心陣地鮑長義。白崇禧命令薛蔚英從公路火速馳援,李韞珩則叫他走小路。面對兩個不同的命令,究竟該聽誰的呢?薛蔚英想了很久,最後出於對老雜牌白副總長的鄙視,選擇了聽從李韞珩的命令。

這邊鮑長義的2總隊在堅持了兩天後,傷亡已經過半,而且炮彈也打光了,還不見援軍到來。堅守要塞的全體將士,雖經拚命血戰,但終因寡不敵眾,長山核心陣地終於不保,馬當炮台也隨之丟失。

蔣介石見自己希望能守一個月的馬當要塞竟然連一週都沒守到就丟掉了,連夜把九戰區司令長官陳誠叫來商討對策。陳誠立即命令16軍和49軍反攻馬當。日軍依托馬當堅固的一級國防戰備工事頑強抵抗,使中國軍隊的進攻屢屢受挫、傷亡慘重,在中國軍隊手中沒能有效發揮防禦功能的馬當工事,卻成了日本鬼子手中的堅強盾牌。中國軍隊連續反擊十幾次,大批勇士血灑疆場,卻一直沒有撼動馬當要塞半步。   

戰後,第16軍軍長李韞珩以擅自行動,疏於防範,作戰不力受到軍紀制裁,而第167師師長薛蔚英因貽誤戰機,被軍事法庭判處死刑,執行槍決,該師番號也被撤銷。

波田支隊在打退國軍反攻後,與前來增援的敵106師團一起直撲彭澤,6月29日彭澤失守。見情況嚴重,陳誠嚴令駐紮湖口的李漢魂64軍反攻彭澤。經過一番拉據戰,日軍不但打退了李漢魂的進攻,還乘勢撲向了湖口,7月4日,湖口陷落,64軍退往九江。

佔領湖口後,疲憊不堪的日軍休整了十幾天,22日繼續出發,向下一個我江防重鎮九江挺進。  

第二節 武漢保衛戰•萬家嶺大捷

岡村寧次的106師團和波田支隊聯手,過香口,破馬當,陷湖口,一路下來足足打了一個月,到7月25日的半夜,攻陷江西的九江城。

岡村寧次如果繼續向西進犯,擺在陣前的瑞昌守軍則為湯恩伯、關麟征和孫桐萱這幾位徐州會戰的赫赫名將,以及近15個精銳師的重兵駐守。岡村對此陣勢腦袋有點發麻,於是即命令第106師團從九江沿南潯鐵路(南昌-九江)向南進犯。就這樣岡村寧次進入了薛岳的防區。薛岳在這裡布下了一個「倒八字陣」,亦即喇叭狀的口袋陣。嚴陣以待的國軍達16個師之多。

薛岳防區的守軍第1兵團第29軍團李漢魂和歐震第4軍、李玉堂第8軍等部依托廬山兩側及南潯鐵路北段的有利地形進行頑強抗擊,日軍進攻不斷受挫。只好轉攻70軍李覺的金官橋陣地,誰知第70軍依托廬山上的天險同樣是頑強抵抗,松浦的進攻又受挫折。8月20日,岡村寧次命日軍第101師團從湖口橫渡鄱陽湖增援,突破第25軍王敬久防線,攻佔星子,協同第106師團企圖攻佔德安,奪取南昌,以保障西進日軍的南側安全。第1兵團總司令薛岳以葉肇第66軍、俞濟時第74軍、歐震第4軍、陳寶安第29軍等部協同王敬久第25軍在德安以北的隘口、回馬嶺地區與之激戰,雙方成膠著狀態。中國軍隊擊傷日101師團長伊東政喜,9月底,見南潯路進展如此緩慢,岡村寧次極為急躁。通過空中偵察他發現經過一個月的激戰,南潯路與瑞武路之間我軍的防守間隙越來越大,他認為這時派一支奇兵從這個縫隙穿過去突然出現在我國守軍的背後,那麼南潯路正面20萬中國守軍就有可能被日軍的三個師團合圍。岡村親自為松浦籌劃了一切,他把106師團分成五部份,以便能隱蔽地穿過國軍防線的縫隙以及在受攻擊時能相互支援。9月25日,106師團正式開始行動,進至德安西面萬家嶺地區。

薛岳見日軍悉數進入他的「倒八字陣」,戰機出現,殲敵條件成熟,遂一聲令下,八字一合,將敵軍團團圍住,一時之間殺聲四起。薛岳將軍指揮第4、第66、第74軍等部從側後迂迴,步步縮小包圍圈。日軍第27師團一部增援,在萬家嶺西面白水街地區被第32軍等部擊退。

10月7日,中國軍隊發起總攻,激戰三晝夜,多次擊敗日軍反撲。日軍由於孤立無援,補給斷絕,戰至10日,日軍第106師團被殲30000餘人,日軍終於遭到了自「七•七」以來最為慘烈的重創。這是武漢會戰中殲敵最多的一役。

武漢保衛戰中的萬家嶺大捷,時間是民國27年的國慶日。

(未完待續)

——轉自《黃花崗雜誌》第四十七期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日本大和民族,自古以來深受中華優秀傳統文明的熏陶,無時無地不在學習中華民族的優良思想及禮儀典制。公元一八六七年,睦仁天皇即位,取《易經》(說卦傳‧第五章)中的「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向明而治」一語中的「明治」二字作為年號,是為明治天皇。
  • 征服中國,佔領中國,是日本明治時代制定的對外擴張的國策,一九三一年發動的「九一八事變」是對中華民國的公然侵略,在時間上,倭寇選定的恰是國民政府北伐剛剛完成,中華民國在行政上剛剛實現統一的時機。製造九一八事變,只是日本侵略者蠶食中國的第一步,為了炮製滿洲傀儡偽政權,四個月後,即在東方國際大都會上海發動「一二八淞滬戰爭」,為偽滿洲國的建立,爭取世界輿論的空間。
  • 中國軍隊在長城一線,與日軍激戰兩個多月,終因傷亡慘重,後援不繼,而不得不撤出長城各關口。日軍入關作戰,於一九三三年五月下旬相繼佔領冀東各縣,直抵北平郊外的密雲、懷柔一帶,對平津構成威脅。
  • 一九O八年,二十二歲的蔣介石東渡日本,入讀日本振武學校,並與陳其美、黃郛結為兄弟,由陳其美引導加入同盟會。振武學校卒業,入高田陸軍第十三師團野砲兵第十九聯隊為士官候補生。一段艱苦軍旅生涯,使蔣介石對日本的國防、軍力以及軍方情緒都有所瞭解。當時他就深感中日未來難免會有一戰,對兩國關係的發展深以為憂。
  • 「敵乎?友乎?」的良言規勸,日本當局內心無任何自責,更無愧疚,邪魔附體,無任何良知反應。中日兩國間的僵局,日益加劇,已成死結。
  • 時光老人的步伐踏入了一九三六年,中華民國黃金十年的後期。中日之間的戰爭風雲,起起伏伏,讓人捉摸不定。
  • 盧溝橋,亦作蘆溝橋,在北京市西南約15公里處豐台區永定河上。因橫跨盧溝河(即永定河。史載這一故道歷時900餘年,史稱無定河。一直到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進一步疏濬河道,加固堤岸,河床位置逐漸趨於穩定,才將這條床無定位的河流改名為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市現存最古老的石造聯拱橋。盧溝橋全長266.5米,寬7.5米,最寬處可達9.3米。有橋墩十座,共11個橋孔,整個橋身都是石體結構,關鍵部位均有銀錠鐵榫連接,為華北最長的古代石橋。 盧溝橋始建於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明正統九年(1444年)重修。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時毀於洪水,次年再度重建。在橋的東西兩頭各立御碑一通,西頭是清康熙帝於1698年為記述重修盧溝橋而豎的禦制碑,東頭豎立的是康熙的孫子乾隆帝御書的「盧溝曉月」碑。
  • 一九三七年七月九日,蔣委員長下令在四川的何應欽立即馳赴南京,著手編組部隊,準備全面抗戰。並且指示來在廬山的第二十六路軍總指揮孫連仲火速下山,率領中央軍兩個師北上平漢鐵路的保定或石家莊。此外,更令調山西太原、運城方面的部隊向河北省石家莊集結。同時,又命令各軍事機關準備總動員,並加強各地戒備體制;至於對負責河北軍事的宋哲元,更電令促其堅定決心及加強警戒如左:『守土應其必死決戰之決心,與積極準備之精神應付;至談判尤須防其奸狡之慣技,務須不喪絲毫主權為原則。』(《蔣總統秘錄.第十三章.盧溝橋事變》)
  • 盧溝橋事變,平津淪陷,日本好戰的狂潮席捲全島,日寇決定擴大戰火,抗戰形勢為之大變。中華民國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立即向全國軍民發出準備全國應戰的號召。
  • 西安事變之後,中日之戰一觸即發的跡象已經十分明顯。九一八事變已經五年,日寇侵華的鐵蹄,正在一天天的深入中華大地,由東北而華北,由瀋陽而平津,中華民族正處於絕續存亡之秋。舉國上下一片同仇敵愾的肅殺之氣,要求抗日、收復失地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