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寫實美術館 九九峰下開幕

林萌騫南投
font print 人氣: 200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2016年01月14日訊】(大紀元記者林萌騫台灣南投報導)草屯鎮九九峰下的平林里,20多年前的國家藝術村夢幻已遠去,來自民間的毓繡美術館歷經5年的努力終於進駐,9日舉辦開幕首展「存在的情境─東亞當代寫實藝術展」,邀請台、港、日、韓等地的17位知名藝術家展出55件各具特色的藝術作品。

國內寫實畫家黃銘昌的參展作品《綠豔》。(黃淑貞/大紀元)

「毓繡美術館」占地兩千坪的清水模建築,是由企業家侯英蓂先生、葉毓繡女士賢伉儷出資興建,並委託2012年代表台灣參加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的建築師廖偉立先生操刀,興建過程耗時五年,終於在去年底完成。

以「當代、寫實藝術」做為收藏、展示與教育推廣的毓繡美術館,開幕首展邀請台、港、日、韓等十七位知名藝術家,展出雕塑、版畫、繪畫、攝影及錄像裝置等55件各具特色的藝術作品,日本知名「金魚繪師」深堀隆介,資深版畫藝術家小林敬生及植物木雕藝術家須田悅弘也參與佈展,共同見證美術館之誕生。

館長李足新表示,該館未來將以南投地區為中心,在地紮根,透過館際合作等方式,將台灣藝術家及藝術作品推薦至國外,且引入世界各地的藝術觀察,創造一個既在地又國際的當代寫實美術館,開幕後的初期營運將採預約制,透過電話預約,每日僅接受120位民眾參觀。

創辦人葉毓繡則希望該館能為中台灣偏鄉地區創造一座優質的展演空間,結合展覽、教學、藝術家駐村等功能,成就藝術美學推廣,進而提升台灣藝術寫實藝術的創作水準,增加社會大眾的生活美學經驗。

責任編輯:李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林嶺東—— 香港寫實警匪動作片殿堂級導演,10年後回歸影壇,帶來電影《迷城》。《迷城》秉承他的一貫風格,以香港街頭實景拍攝,加上場面火爆和「打真軍」的動作戲,讓觀眾一飽眼福。《迷城》將於下周四上映。
  • 17世紀藝評人貝洛里(Giovan Pietro Bellori)如是描述卡拉瓦喬的名畫《背叛基督》(The Betrayal of Christ,又稱:基督被捕,猶大之吻,見圖1):「猶大吻過天主之後,一手放在他肩上,一名全副盔甲的士兵伸出手臂,包著鐵甲的手伸向天主的胸膛;天主耐心而謙卑地站著,雙手在身前交扣;在他身後,可以看到聖約翰張開雙手逃開。」這幅充滿現場感的名畫,其數年前的失竊和復得,曾被拍成好萊塢大片、寫成《紐約時報》頭號暢銷書;但很少有人了解這幅畫獨創性的寫實技巧,而畫家本人,其多舛的命運也足以令人唏噓。且聽意大利佛羅倫薩安吉爾藝術學院的教學總監向您道來。
  • 巡迴世界五大洲50個國家及地區,「真善忍國際美展」近百幅畫作,帶領藝術界重新檢視古典寫實畫作,為社會創造可貴的正面價值。台中巡迴展19日在文創園區揭畫,政界、學界、藝術界冠蓋雲集,以「真善忍」為主題的古典寫實畫作,在現場引發共鳴。畫家侯壽峰、教授林欽賢表示,希望國家給予更多關注,美展的畫家們,為台灣的藝術界所做的奉獻。
  • 譯者按:19世紀中葉以後,現代藝術的支持者們開始全面顛覆和壓制西方正統寫實藝術的審美價值和表達體系,使之完全陷入癱瘓之境,從畫廊、博物館、藝術教育機構到報章媒體,諸多的「權威暗示」帶動著大眾不辨美醜、人云亦云。近三十年來,現代藝術的公正性開始受到質疑,同時,古典寫實與當代寫實藝術也勃然復興,此間,創辦於美國的「藝術復興中心」(Art Renewal Center®,簡稱ARC)已成為全球藝術界同好研究、交流和競賽的高端平台。本文是ARC創辦人弗雷德里克‧羅斯(Frederic Ross)2014年2月7日對康涅狄格肖像藝術家協會的主題演講,也是ARC藝術哲學系列演講的第一講,通過對一個半世紀以來藝術史的重新審視,不僅申明了視覺藝術為什麼要寫實的問題,也匡正了偉大畫作的定義。今分為五篇發表,各篇標題均為譯者所加。

  • 那麼,什麼才是美術、文學、音樂、詩歌和戲劇呢?在各個領域中,人類都利用自然提供的材料(生活中的色彩、粘土、動作和聲音),創造性地結合或塑造成能達致溝通、負載意義的東西。縱觀歷史,能傳達思想、理念、信仰、價值觀和共同生活經驗的方式一個接一個地被人們發現。涉及視覺藝術時,現代主義者喜歡說:「為什麼要浪費時間來寫實呢?前人都做過了。」這就好像是說:「為什麼要浪費時間寫東西呢?前人都寫過了。沒有什麼可說的了。」
  • 作為歷史學家、藝術家和藝術愛好者,我們一定要問問發生了什麼,了解過去並不只是為了拾起火炬前行,也是為了理解藝術史、明白所發生的事情。那麼新一代的藝術家們就能基於美術真正的成就和潛力把自己的基礎打牢,因為美術正是牢牢紮根於人類心靈及人類進行視覺溝通的希求——在這方面,美術獨具「精良裝備」。我們必須繼續改寫過去150年來的藝術史。我們必須讓真理進入教授下一代的課本,我們必須教給他們寫實視覺語言的正當性、力量與美。
  • 那麼,讓我們來看看19世紀晚期的學術派藝術家究竟做出了什麼貢獻。事實上,那一時期作家和藝術家真正驚人的成就是在表現人的尊嚴的領域。我最喜歡拿威廉‧布格羅作例子,在有生之年他被視為法國最偉大的藝術家,畢竟他的作品與藝術貢獻當時被很多藝術家崇拜和效仿。後來有人指摘他僅為小資產階級客戶作畫,實際上,能隨心所欲描繪各類對象正是他引以自豪的;對他作品的需求是如此巨大,大多數作品被在顏料乾透之前就賣掉了。他是個「工作狂」,每天作畫時間長達14到16個小時。
  • 最重要的是真實的歷史不會因一時的偏見和某個時期的品味而被永久湮沒。要想保證作為學術領域的藝術史不致墮落成僅只是宣傳性的文件、瞄準值錢傳世品的市場升值保值,我們就必須這樣做。……如果沒有一個活躍的專家圈子來傳授素描和繪畫的傳統技巧,高校藝術系就絕不會有能充實這場論辯的學生,創作不出能表達複雜微妙理念的作品,也就不會有適合所有學生的學術環境。
  • 1837年1月,在法國諾曼底的偏遠小村莊,一個小伙子在鄉間小路上飛奔,還沒進家門就高喊:「奶奶,我拿到獎學金!要去巴黎了!」「哦,弗朗索瓦,感謝上帝!」老祖母擁抱著孫子,親了又親。母親在兒子懷裡落淚:「終於能到巴黎美術學院了,要是你爸爸活到今天,該多高興啊!」
  • 在動盪不安的年代,在饑饉貧困、病痛折磨和不被認同的辛酸中,米勒竟畫出了曠世傑作《晚禱》。遠處教堂的鐘聲傳來,一對年輕的農家夫婦在田野裡站起來祈禱,感謝上蒼賜給他們食物,保佑他們平安地度過了一天。挖出的馬鈴薯放在籃子和小推車上的麻袋裡。農夫脫帽,少婦合十,完全沉浸在禱告中,那麼虔誠靜穆,那麼純樸祥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