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談土壤液化 台專家:管線整治、地層改良不能等

人氣: 513
【字號】    
   標籤: tags: , , ,

【大紀元2016年03月27日訊】(大紀元記者蕭軒台北報導)「土壤液化」在地震後成為人人自危的關鍵字,大家擔心自己家若位於土壤液化潛勢區的紅色警示區,即面臨嚴重傷亡危機。然而「土壤液化」真的這麼可怕 嗎?民眾可能對液化問題的認識不夠全面,導致諸多迷思和不必要的恐慌,如「土壤液化」使建築物晃動更劇烈?使建築物倒塌造成重大傷亡?位於紅色警示區即承 受嚴重風險?

另一方面,真正的潛在災害卻被忽略。專家表示,歷史資料證明「土壤液化」本身造成的死傷可說微乎其微,真正可怕的是其造成的二次災害, 如液化造成的地裂等現象,使得各種油管、瓦斯管等工業管線破裂而釀成嚴重火災。如日本新潟地震,地震死亡人數26人中,因「土壤液化」死亡的人數僅3人, 但是油管破裂而產生的大火卻燒死上千人。

1964年,日本新潟地震中因土壤液化呈現傾倒的房屋。(維基百科)
1964年,日本新潟地震中因土壤液化呈現傾倒的房屋。(維基百科)
2011年,紐西蘭基督城地震的房屋,因土壤液化沉陷近。(維基百科)
2011年,紐西蘭基督城地震的房屋,因土壤液化沉陷近。(維基百科)

「土壤液化與結構安全技術討論會」由中興工程顧問社與產官學界共同舉辦,包括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中華民國大地工程學會、財團法人地 工技術研究發展基金會、中華民國大地工程技師公會、台北市結構技師公會和台灣防災產業協會等單位。盼藉由淺顯易懂的說明,簡述「土壤液化」的具體機制、說 明「土壤液化」所產生的3種作用、破除「土壤液化」的迷思,以及專家對於「土壤液化」的看法和建言。

「土壤液化」是什麼?
造成何影響?

「土壤液化」 顧名思義為土地變成泥水的過程,表徵上會出現「噴沙」、「湧水」、「地盤下陷」和「地裂滑動」。為什麼土壤會液化呢?一 般的飽和土壤,沙土與沙土孔隙間的水分排列整齊,維持平衡狀態,沙土與沙土的接觸點也能支撐土壤的形狀。如果土壤受到搖晃擾動,如地震,就會使土壤孔隙間 的水壓變大,推開土壤顆粒,讓沙土與沙土間不再接觸,變成懸浮在水中的泥水,這就是「土壤液化」。

液化之後,土壤顆粒在水中又重新沈澱,排列成比較緊密的情況,且將孔隙間的水排出去,就形成「地盤下陷」和「地裂滑動」;而孔隙間的水壓上升,水夾帶泥沙沿著土壤裂痕向上衝出表面,就產生了「噴沙」和「湧水」。

土壤液化的案例,如1964年日本新潟地震,一所高中很靠近河岸,地裂之後噴湧的泥水淹得到處都是,因為承載力不足讓汽車也沉陷下去,昭和大橋則出現嚴重噴沙。2011年紐西蘭基督城地震,從空拍圖能看見街道都是噴沙湧水;同年日本東北地震,地盤下陷造成建築物樓梯都懸空了。

那麼,是否一旦建築物沉陷就會坍塌造成人員死傷?其實,只要建築物結構穩固,地震來臨時,在土壤液化的作用 下,將使受力均勻的建築物緩慢沉陷,而受力不均的建築物則會出現緩慢傾斜或傾倒,呈現剛性沉陷,可是不會造成鋼筋斷裂。設計不良、施工品質有疑慮的建築 物,才容易在土壤液化的傾斜過程中發生坍塌,釀成傷亡。但對於其他建築,如橋梁、港灣、土石壩等公共建設則會產生重大損害。

土壤液化3作用:
減震、喪失承載力、產生浮力

「土壤液化」能「減震」,乍聽之下覺得違反直覺,但是只要仔細分析就會發現非常合理。由於地震波和剪力波在水中無法充分傳遞,而變成類似液體的土壤,也同樣有此作用。

地基若是非液化土層,地震波能充分傳遞,接近地表邊界會使建築物震動劇烈;但是地基若有一塊液化的土層,地震波向上傳遞時會有減震作 用,到了液化點時,震動瞬間就會變得很小。新潟地震的地震波測量即是如此,當地震發生時出現高頻波,土壤液化後則變成週期很長且緩慢擺動的波形。

網路曾流傳以剪紙作為建物,放置在布丁上,結果比起放置在桌面,輕輕晃動即產生大幅搖晃,指稱此為「土壤液化」使建築物搖晃更劇的示意表現。其實,剪紙很輕,幾乎沒有向下的重量,不能和建築物相比,此外液化的土壤較似泥水而非有彈力的固體布丁,所以這樣的比擬是不恰當的。

另外,因為水不能承載建築物,變成類似液體的土壤也會逐漸「喪失承載力」,另一方面,水有「浮力」,變成類似液體的土壤,如果物體的結構比重較泥水還輕,在「浮力」作用下就會上升。一些建築物的梁柱承載較重會沉陷,擠壓之下其他部分則會上升,而不同高度的建築物沉陷情況也不同,越高(重量越重)的樓層沉陷越多,反之亦然。

我家在紅色警戒區,
是超級風險區?

中央大學土木工程系教授黃俊鴻表示,以此次台南地震樓房倒塌和土壤液化潛勢區的分布圖做對照,不難發現液化區的測量一半準確、一半不準 確,原因在於「土壤液化」是一種局部現象,鑽孔數不足即容易誤判。舉例來說,台南新市區三民街有一排房屋位於紅色警戒區已拆除,然而同一區域旁邊即是不太 嚴重的黃色潛勢區,再更遠一點則是輕微影響的綠色潛勢區。

2015年土壤液化鑽探的2千餘個孔洞,有540個位於台南,然而採用2.5萬分之一的比例尺,即使三民街一排房屋有100公尺屬於紅色警戒區,在比例尺的範圍內根本不算什麼,也就是說,對於個別建築物來說,鑽探的精度永遠會出現鑽孔數不足、分配不均、正確性不夠的情況。

專家籲處理高雄地下管線

文章的一開始就提到,日本新潟地震因「土壤液化」和地震致死的人員為26人,死亡原因包括跌落地表裂縫和車禍等,對於新潟這樣一座工業 大城而言,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數不到30人,當初認為是一項奇蹟。經過調查,受損的鋼筋混凝土建築物有340棟,占全市建築物比率22%,2/3的建築物其 承重梁柱沒有受損,整體呈現剛性的沉陷與傾斜。

但是,「土壤液化」同時也讓管線上浮,造成公共工程的巨大損害。新潟地震發生時,油槽因「土壤液化」沉陷,配桶因震動受損導致石油泄 漏,地震引發海嘯湧進大量海水,石油漂浮於水上四處流竄,結果火苗一發不可收拾,引爆油槽後燒了整整12天,造成347棟建築物全毀、1,407人罹難, 被稱作史上最嚴重的火災。

黃俊鴻表示,台灣年前發生的南部地震讓「土壤液化」問題震出檯面,高雄是台灣較嚴重的液化區,有可能在大型地震中土壤全面液化,而高雄 又是工業都市,地下油管、氣管繁複。「處理地下管線問題和地層改良是困難的,然而真正重要的事情不能不做。」他呼籲政府將錢用在刀口上,有新潟地震釀成大 火的二次災害為前車之鑑,期盼工業城市得到應有的關注。◇

<b>「土壤液化」小知識
</b>◎「土壤液化」為地震發生的地盤災害,自1964年日本新潟地震研究至今約50年。由於液化後的土壤近似泥水,因此擁有與液體相仿的特性,其3項主要作用為減震、喪失承載力、產生浮力。
◎<b>根</b>據歷史經驗,地震發生時,建築物鮮少因「土壤液化」造成坍塌傷及民眾,但對於其他建築,如橋梁、港灣、土石壩等公共建設則會產生重大損害。
◎公共建設中,尤以對地下管線如油管、瓦斯管等工業管線的損害最嚴重,不只影響居民生活,更可能引發二次災害。
◎專家認為,為避免歷史重演,位於高潛勢土壤液化區的工業城市(如:高雄)尤其應該關注,進行管線及地層改善。
記者蕭軒/整理製表

(責任編輯:芸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