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小孩看外語電視,能讓他學成該語言嗎?

作者:麻瓜先生
font print 人氣: 579
【字號】    
   標籤: tags:

 

每個小孩都是學習語言的天才-如果你曾經錄下自己平時與他人的自然對話,可能會發現我們平常講話雖然合「語法」,但多半片段不齊。對孩子們說話時,更是常 會切換成「媽媽語」,舉凡「來mam-mam(吃飯)」、「喝水水」等。神奇的是,孩子們還是能成功學好他們的母語。那麼,要是我們讓孩子看各語言的電視 節目、網路影片、或聽聽廣播,是不是就能讓這群語言天才成功成為多語言使用者呢?

嬰幼兒學習語言的效率及對語言的掌握程度,不需贅述,相信每位正在讀這篇文章的人──包括麻瓜先生自己,也都當過一時期的語言天才。就在轉瞬之間,我們把聽到的片段資訊輸入至腦中的語言學習裝置,然後過濾出該語言的音素、詞語、語法等各層面,成為我們的語言知識。

這套腦中的語言學習裝置,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天賦,但它就像硬碟一樣,如果不灌入程式,我們仍然無法產出語言。在我們幼小的時候,周遭的人所說的話便會成為這 套學習裝置的「輸入」,我們在腦中會為所有輸入整頓規則,然後輸出。這也是為什麼,孩子總能說出大人沒有教過的新句子。

一個簡單的例子,便是英語圈的嬰幼兒,學習不規則動詞過去式的狀況,例如:he went home(他回家了)。初期嬰幼兒聽到這個句子,會透過模仿學習,說出「he went home」。然而隨著語言的輸入增加,腦中的學習裝置會整理出過去式的一般規則,因此某一時期他們會說成「he goed home」,因為動詞結合-ed是許多過去式的變化方式;直到成長至某一階段,他們會再發現這些不規則的例子,最後產出 he went home 的句子。

有趣的是,這套產出並非外在強加練習可以輕易達成,例如媽媽聽到孩子說成 he goed home,可能會糾正為 he went home。然而這段過程通常是徒勞無功的,孩子可能會隨著媽媽複誦went,但一到組織句子就會成為 he goed home。解鈴還需孩子自身,透過輸入的語言資料不斷增加,進而歸納出該語言接受的語法。

一旦孩子長大成年,學習新語言的難度也就隨之提高,這是我們可能都擁有的經驗。但究竟為什麼學習語言為變得如此艱難呢?其相當重要的關鍵,便在於我們對於聲音的辨識力;成人學習語言相當困難的地方,便是語音及音韻;常見如所學習的語言當中不同的音素,在自己的語言中可能相同,因此無法區分等問題。如台灣華語 母語使用者,學習英語常無法區分所謂的「長短母音」(註:實際上英語中的各組母音之間的相異點,主因並非長短而在於發音部位);日語母語使用者,對英語的[r]和[l]無法輕易區分。

不同於成人,無論是台灣或日本的嬰幼兒,seek或sick、rock或lock都能馬上聽出差異。隨著我們長大,這些在我們母語中的不需區分的音,都會被大腦「遺忘」。聽起來或許有些浪漫,但若沒有這個遺忘的過程,我們便可能學不好自己的母語,因為人類每次發出的「聲音」其頻率及波形皆有小小相異,若不能 將他們「歸成一類」,會增加我們的大腦不必要的負擔。必要的遺忘,是為了讓我們更有效率的「記住」自己的母語。

我們在許多篇文章中強調了學好母語的重要性,但是很重要的一點是:我們的大腦都有操作複數語言的能力,這也是為什麼雙語兒童或多語兒童會出現的原因,事實上在台灣,大多人 都是雙語或多語環境,並有許多雙語使用者(如台灣閩南語、台灣華語,或者客家話、台灣華語;泰雅語、台灣華語……),更有許多人兩者口語會話能力都相當嫻 熟。

孩子自小透過自然環境學習多語,對大腦的語言區塊是相當良性的刺激,在未來學習其他外語時,也能應用腦中豐富的語言知識。 但,為什麼隔壁阿弟仔上雙語學校,長大英語還是一團糟;或者有爸媽會說,明明我家孩子從小就聽各語言的童話故事,還給他看日本卡通,怎麼他就不會說日語呢?

語言學家 Kuhl 曾針對相關議題進行了一連串的實驗,他將英語為母語的嬰幼兒分為兩組,並讓他們接受台灣閩南語(以下略稱台語)的刺激。然而其中一組是看事先由某女性所錄製的台語的電視節目,另一組則是安排該位女性實際與嬰幼兒說台語。兩個實驗組中,該名女性實驗者所說的皆是同樣內容。接著,他們觀察兩組嬰幼兒是否學會了台語的音素,最後發現,與女性直接對話的嬰幼兒學會區分台語中的聲音;然而透過電視接觸台語的嬰幼兒最後卻無法學會當中的聲音。

這是項相當重大的發現──意即,嬰幼兒學習語言的重點在於溝通,也就是在有資訊交流的「溝通現場」,嬰幼兒才會將其視為「重要資訊」。所以給孩子聽CD看電視、影片,並無法成功讓他們學成一門外語。自然的語言輸入,或許才是最適合學習語言的環境。

如果你是有孩子的長輩,千萬不要怕孩子學環境中的自然語言──無論是台灣閩南語、客家話、阿美語、泰雅語、越南語、泰語──孩子並不會因為學了這些就學不好 台灣華語或英語;相反地,自然的多語環境,可以在腦中建立起語言資料庫,爾後學習起外語也會事半功倍。然後,關掉外語電視吧!讓孩子學語言最快的方法,是 爸媽「愛的談話」。

相較於嬰幼兒,成人學習語言機制又有些不同;可以確定的是,當成人已錯過關鍵期,學習語言時,語言輸入愈多, 則也學得愈快。畢竟對聲音的敏感度雖然難救,多看多聽準沒錯;更何況語言其他方面(如語法、語用)的輸入,咱們成人在這方面還是夠靈敏的。因此,就讓我們 放心地看電視吧!(本文經作者授權轉載)

參考資料:
Kuhl, P. K. (2007). Is speech learning ‘gated’by the social brain?.Developmental science, 10(1), 110-120.
川原繁人.(2015). 『音とことばのふしぎな世界−メイド声から英語の達人まで』. 日本・岩波書店.

責任編輯:黎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自由時報記者劉力仁/台北報導〕時機歹歹,自我充實培養語言競爭力的意願大增。最後一天要逛要快
  • 澳洲是世界上第三大使用單一語言的國家;全國3/4的人口僅用英語作為交流語言。最新的一份關於亞洲語言文化報告建議,為使澳洲競爭力能與世界其它國家相當,今後30年之內學習亞洲語言的學生人數需要比現今擴大四倍之多。
  • 我們都知道,大腦有掌管情感與疼痛的區域,還有掌管語言、統合、運動、顏色及聽力等區域。大腦的分工之精細,總成為人探究不盡的迷。一項新的研究還指出,大腦對於詞彙的學習,動詞與名詞的區域也不相同。這也是為什麼兒童先學會名詞後才學會動詞;而成人在認知測試中對名詞的反應更快、表現更好。
  • 美國普渡大學的研究團隊在一項研究中發現,嬰兒與照護者之間的皮膚接觸似乎與嬰兒的語言發展有著很深的關聯性,遠超出以往人們的認知。當父母對著嬰兒說話時,如果一邊對著嬰兒進行呵癢的動作,會幫助嬰兒從一連串的口語中分辨出語彙,並且能夠幫助嬰兒學習說話。
  • 紐省教育廳於23日(週一)宣佈了一項新的語言學習計劃,以期提高紐省中學生學習第二種語言的人數。該計劃將推進學校與週末語言學校的合作,為參加週末母語學習的學生提供學分。並將培訓更多雙語教師。
  • 斯洛維尼亞盧比安那大學漢學系華語教師蔡麗珠指出,系上開了一些台灣相關課程,加上台灣研究中心與各界合辦台灣文化活動,漸漸地培養起愈來愈多大學生對台灣的認知與興趣。
  • 美國佛州一位母親說,作為家長,她的職責就是做孩子的「啦啦隊長」,並拒絕成為他們的朋友或「直升機父母」,否則你將培養不出有韌性的孩子。
  • 我一歲大的女兒喜歡跳舞。一聽到音樂,無論何時何地,她的臉上都會綻放出燦爛的笑容,然後靠在沙發、椅子或父母的腿上,開始左右晃動還有踏地板。有時,她小小的心靈完全陶醉在音樂之中,她的四肢著地來回搖晃,或者小心翼翼地抬起一條腿做出旋轉的動作。
  • 漫無目的的育兒,是一件非常慌亂的事。有了孩子後的每一天,我們都要面對許多抉擇:替孩子準備什麼食物?找什麼學校?玩什麼運動?如果父母心無定性,總是猶豫不決或朝令夕改,家庭就會陷入各種混亂。
  • 教養不同調的照顧者,有時候是老公或老婆,更多的情況是上一代長輩,甚至是保母。因此當教養不同調的時候,騎虎難下,父母該怎麼辦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