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才大略漢武大帝(3)

【文史】漢武帝遣使西域 派大臣智救東甌國

作者:劉曉

在敦煌莫高窟第323窟北壁上的張騫出使西域圖,唐代初期繪製。(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1909
【字號】    
   標籤: tags: , , ,

在竇太后的干預下,雄心勃勃的漢武帝推行的建元新政遭遇波折。為了不違逆祖母,漢武帝表面上忘情山水,打獵遊玩,擴建上林苑,與文人雅士吟誦歌賦。不過,他內心並沒有忘記國家大事。期間,漢武帝做了兩件對其日後影響巨大的事情,一件是派張騫出使西域,一件是巧妙救援南方的東甌國。

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

北方匈奴不斷侵擾邊境,殺死邊民、搶掠財物是長期以來就無法根除的邊患,而這也是漢武帝統一華夏的巨大障礙。漢朝建立之初,漢高祖劉邦曾率大軍與匈奴有過一戰,結果劉邦被困,險些喪命。自此後,一直到漢景帝時期,漢朝都不敢貿然對匈奴出兵,而是一方面採取消極防禦政策,一方面採取和親與饋贈的方式,安撫匈奴。

漢武帝即位後,開始思考如何解決匈奴邊患問題。一個偶然的機會,漢武帝從一個匈奴俘虜口中得知,西域有一個大月氏國,曾受到匈奴人的壓迫,國王也被匈奴人殺死。為了擺脫匈奴人的奴役,大月氏人一再遷徙。

一位騎馬的月氏國騎士。(公有領域)

於是,漢武帝產生了聯合大月氏人對抗匈奴的想法。可是,沒有人知道大月氏人在甚麼地方。漢武帝遂下詔令,招募能擔任出使大月氏的使者,不論身份地位,唯才是舉。從成千上萬的報名者中,漢武帝精選了一百人,作為使團成員,並任命守信義、有勇有謀、口碑極好的張騫作使節。

張騫,原在宮中擔任郎官,他擅長騎射,了解匈奴情況,與漢武帝一樣,都主張武力回擊匈奴。漢武帝多次召見張騫,商討出使計劃,並為其配備了了解匈奴和西域情況的匈奴俘虜甘父。

在漢武帝的期望中,建元二年(前139年),張騫和隨行一百多人從隴西出發了。前途漫漫,沒有人知道未來將發生甚麼事情。這就是歷史上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

然而,沒有等到張騫的消息不說,在張騫出使後的同一年,建元新政夭折。此時,匈奴再度要求和親,漢武帝在沒有切實可行的作戰方案前,滿足了匈奴的要求。不過,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之舉,為實現自己的宏偉抱負埋下了重要的伏筆。

施謀略南救東甌國

建元新政夭折後,漢武帝收斂鋒芒,韜光養晦。公元前138年,南方的閩越國圍攻東甌國,東甌國派人向漢朝求救,這給漢武帝出了一個難題。

漢朝東南福建、浙江地區一共有三個小國:南越國、閩越國和東甌國,是秦朝時少數民族越人的後代。漢景帝時期,吳楚七國叛亂,吳王劉濞派人遊說東南三個小國作為自己的後援。因時常得到劉濞的恩惠,三個小國與其關係一直良好。但面對劉濞的請求,南越國和閩越國沒有貿然答應,只有東甌國國王駱望貪圖小利,派遣軍隊加入了劉濞的叛軍。

叛亂失敗後,劉濞逃到了東甌國。面對漢朝追擊來的大軍,害怕被處罰的駱望,聯合劉濞叛軍意圖做最後一搏。不過,漢景帝在大臣的建議下,派出使者,赦免了其罪行,條件是交出劉濞。駱望隨後刺殺了劉濞。劉濞的兒子劉駒聽說後,逃往閩越國。

十六年過去,在「無為而治」的治國思想下,大漢王朝對東南小國的紛爭也不甚關注。劉駒藉機慫恿閩越國國王擴張領土,進攻東甌國。東甌難以抵抗,於是向大漢朝求救。

這對於漢武帝而言確實是個難題。這是因為如果發兵東甌,必須得到竇太后的允許,而奉行「無為而治」的竇太后是否會允許出兵,不容樂觀。心中已有主意的漢武帝遂召集大臣們商議。有大臣反對出兵,認為區區小國不值得興師動眾;也有大臣指出,如果見死不救,將來就不能鎮撫萬國。漢武帝深以為然。

經過考慮,漢武帝審時度勢,作出了特殊的安排,即不用虎符調動軍隊去救援東甌,而是派大臣莊助到當地,調動當地駐軍對付閩越。這樣,不僅不用驚動竇太后,而且還表明了朝廷的態度。

莊助一行帶著漢武帝授予的代表權力的節杖趕到了會稽,向當地最高長官宣讀了皇帝的命令。閩越王聽說漢武帝派大臣來到了會稽,迅速撤回了軍隊,東甌國的危機解除。東甌人怕漢軍撤退後閩越會捲土重來,便請求遷徙到長江和淮河之間的地區。漢武帝經過廷議後,同意了該請求。東甌國國民正式成為了大漢的臣民。

漢武帝成功救援東甌國,使其在朝廷內外樹立起了威信,其顯露出的魄力和謀略讓人刮目相看。

復議晁錯案埋伏筆

漢初,劉姓諸王被分封到各地。隨著諸王勢力的強大,逐漸對中央政權構成了威脅。晁錯正是漢景帝時期提出「削藩」的御史大夫,七個諸侯國以此為由叛亂。在諸侯國和大臣們的壓力下,漢景帝忍痛殺死了晁錯,但七國叛亂並未停止。在發舉國之兵力後,漢景帝才平息了七國之亂。

晁錯之死無疑是個冤案。在新政夭折後,一天在上朝時,漢武帝突然就晁錯被殺之事提起廷議。眾臣面面相覷,不知如何作答。漢武帝趁機說:「朕看晁錯是朝廷忠臣,應該平反。」一些大臣明白了漢武帝之意後,紛紛附和,並重提諸侯割據之害。

漢武帝復議晁錯案之事,很快傳到了各個諸侯王耳中。不久,諸侯王按慣例朝見天子,漢武帝擺宴席招待他們。席間,中山靖王劉勝開始哭訴,向漢武帝施加壓力。武帝談笑間予以安慰。

從漢武帝在韜光養晦期間的一些作為看,他的膽識和謀略確實非同一般。一個帝國的新的締造者正在成長。在韜光養晦四年後,疼愛漢武帝但與其政見不同的竇太后去世,漢武帝十分哀痛。但這也意味著,他將沒有任何阻礙,可以一展抱負,打造一個強大的大漢帝國。@#

點閱【千古英雄人物之漢武帝】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李婧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國自古就與毗連的朝鮮存在著密切的往來,不過有確切記載的是在周朝。當時一個中國人前往朝鮮建立了朝鮮半島第一個王朝,這個人名叫箕子。箕子朝鮮的疆域大致是西隔遼河與燕國為鄰,北至今天黑龍江省樺南縣境內,南隔漢江與辰國(註:朝鮮半島中南部的部落聯盟)為鄰,東接沃沮(註:朝鮮半島北部部落)。
  • 學術界認為,漢武帝鹽鐵官營是英明的決定,不僅促使農民使用大型的犁用以取代耜之類落後的木器、石器,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能力;最重要的是鐵兵器產量激增,並最終取代銅兵器,中國文明的歷史從此揭開新一頁。
  • 漢武帝劉徹無疑是對中國冶鐵業貢獻最大的人物。漢武帝之後,中國的冶鐵技術開始完善並成熟起來,生產規模也達到空前繁榮的程度。
  • 短暫但影響深遠的秦朝在中華歷史大舞台謝幕後,迎來了又一個輝煌的王朝:大漢王朝。「漢朝」的名字源於漢高祖劉邦的「漢王」封號。漢朝初年的惠帝、文帝、景帝十分崇尚黃老之道,以「無為」的方式治理天下,因此政寬人和,天下富足,禮義興盛,百姓安居樂業。景帝駕崩後,武帝即位。其在位共54年(公元前140年—公元前87年),統治時間占整個西漢王朝的四分之一。
  • 隸書字體莊重,結構為略顯寬扁的長方形,橫畫長而直畫短,書寫方法講究「蠶頭雁尾」、「一波三折」。
  • 年輕的武帝即位時,天下太平,經濟富裕,而這得益於其祖父輩們的「文景之治」。《史記》載,當時官倉裡是新糧壓舊糧,錢庫裡的錢數不勝數,多的串錢的繩子都斷了。街巷中,許多百姓都有自己的馬匹,田野中更是牛羊成群。老百姓是豐衣足食。然而,武帝並不想做個太平皇帝,年輕的他內心有著滅匈奴、撫四方、一統天下、施仁德於百姓、光大祖宗基業的遠大理想。他即位後採用新紀元,即以建元為年號,就是在昭示自己宏業的開端。這一紀元方式為後世皇帝所仿效。
  • 漢宣帝是史上有名的中興之君,而他第一道詔書流露的「深情」更是史上流芳。於公於私,漢宣帝都顯露了真摯又深刻的仁愛之心。
  • 康熙初年,學士孫芑瞻(名在豐)擔任皇帝身邊的侍講。他跟眾人說了自己親見的康熙皇帝的幾件事。在正史和史料中,有許多康熙帝謙虛勤學、敬天愛民、仁愛寬容賢臣的故事。
  • 商湯對人、對萬物都能作到「網開三面」。夏桀失政在鳴條這地方被商湯打敗了。當時,商湯並沒有馬上取代他的王位。他對夏桀說:「我將為君王恢復道德,復明人心。」夏桀對商湯說:「君有人,這是君的國。」就是說夏桀看到商湯擁有民心,也就擁有了這片國土。於是夏桀帶著五百個追隨者離開。他從中野遷徙到不齊又遷徙到魯地,結果如何呢?
  • 唐宣宗崇尚文雅的小故事。他為何自比鄉貢進士呢? 他怎樣選博士?為何他「大中之政」被史學家給與「有貞觀之風」的評價?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