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巴金森氏症是腸胃道的疾病嗎?

人氣: 238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2017年01月24日訊】(大紀元記者林寶雲台灣新竹報導)「巴金森氏症是腸胃道的疾病嗎?」,這是最近神經科醫師在門診中常被巴金森氏症病友問到的一個問題!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神經部陳凱翔醫師表示,正確的說「巴金森氏症是一種腦部退化疾病,近來有證據顯示,腸胃道的菌叢可能會影響到巴金森氏症的臨床症狀表現。」

陳凱翔談到美國近期有一個使用老鼠做的動物實驗,分別使用了健康的老鼠,以及經過基因轉殖後帶有產生巴金森病理表徵的疾病鼠。健康鼠與疾病鼠又各分成兩組進一步做兩種介入處理,一種是從出生時就利用特殊環境維持腸道沒有菌叢的腸道無菌鼠,另一種是仍存有一般菌叢的腸道帶菌鼠。其研究結果(Cell 167, p1469-1480, Dec 1, 2016)發現,腸道帶菌疾病鼠相對於無菌疾病鼠在動作測試的表現中明顯比較差

此外,在兩種疾病鼠腦部組織切片發現,帶菌疾病鼠相對無菌疾病鼠明顯有較多巴金森症的病理變化。然而,在健康鼠身上,無論是無菌健康鼠或是帶菌健康鼠這些現象都沒有明顯的差異。所以腸道細菌似乎與巴金森症老鼠腦內退化程度有關聯性,但在正常老鼠上則無相關。

陳凱翔說明,該研究者進一步分別將巴金森症患者以及健康正常人的糞便混入腸道無菌健康鼠與腸道無菌疾病鼠的食物中,目的想看巴金森患者與正常人的腸道菌叢是否會在老鼠體內建立不同的菌種分布。結果發現,確實由巴金森症患者的糞便建立起來的菌叢與正常人的糞便建立起來的菌叢有許多不同,這樣的差異尤其在帶有巴金森病理表徵的疾病鼠最明顯。更有趣的是,這些疾病鼠因為使用了帶有巴金森患者糞便的食物,腸道菌叢改變後,而使得動作的測試明顯變差。

所以菌叢的改變就會使症狀變惡化?這樣的結果也太武斷。因為從研究者的後續分析發現,這些巴金森症老鼠腸道內的特殊菌叢分布,經由其代謝產物會讓體內短鏈脂肪酸(short chain fatty acid, SCFA)增加,進而影響到腦中的小膠質細胞(Microglia)活化,產生後續腦部發炎反應才造成症狀的惡化。而以上這些實驗方法都只有在產生巴金森病理表徵的疾病鼠有最明顯的差異,在健康正常老鼠不論腸道菌叢如何則是沒有看到類似的變化。

陳凱翔表示,綜觀上述,最重要的還是因為帶有巴金森氏症的因子,其腸胃道的某些菌叢比較有可能會產生腦部過多的發炎反應,進而影響臨床的表徵。故不可簡單下結論說,腸胃道問題會造成巴金森症,這樣的結論需要更多證據來佐證。

目前僅為動物實驗,尚無人體試驗證據。動物實驗要延伸推論到人體還有很長一段時間,而且人體也很難做到腸道完全無菌。

陳凱翔呼籲病友們不用太灰心,因為臨床上是觀察得到腸胃道問題影響巴金森症臨床表現之關聯性,這表示日後的研究如果可以確定體內哪些特殊菌種會影響到短鏈脂肪酸的增加,盡量減少這些菌叢,也許是有機會改善巴金森症的臨床症狀。所以在那之前,建議病友不能因此放棄正規醫療治療,還是要按時吃藥,勤做運動,才能適當保持身體活動度。

責任編輯:鄭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