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台青農拚經濟挺食安 潮農天團突起南台灣

雲林潮農天團。(施芝吟/大紀元)

人氣: 449
【字號】    
   標籤: tags: , ,

【大紀元2017年05月29日訊】(大紀元記者施芝吟台北報導)誰說務農是老人的專利?誰說年輕人沒辦法在農業上拚經濟?去年底南台灣出現「潮農天團」,目前有6位成員,平均年齡30歲,年紀最小只有23歲。有人把土地貢獻出來、有的出錢,他們熱愛農業,更愛台灣這片土地,採用產銷履歷方式種植作物,讓大家吃得更健康。

潮農天團一字排開,黝黑的膚色,手中拿著辛苦種出的牛番茄,嘴角上揚,那樣真誠、單純的笑容在他們身上也看得到。團長徐崇評原本是化工廠長,深受化學的毒害,選擇回鄉當農夫,起初他也是採用慣行農法,他意識到這樣的方式對人體不好,慢慢轉向產銷履歷。

鑽研農技手把手 少走彎路

一踏入農業,老農不願傳授功夫,只能自己摸索,甚做了3個月的白工,只為學習技術。後來,徐崇評結識輔導員楊素琴,教他很多相關技能,他在心裡默許,只要有新農民加入,他也都樂意教導,可以少走許多彎路。

梅姬颱風來襲,雖然成了嚴重受災戶,但他並不悲觀,繼續往前走,即使菜價低迷,他期許自己「這是必經歷程,已然對土地產生感情,不能因此放棄。」徐崇評說。

他指出,「農業是有未來的,產銷履歷是趨勢,慢慢把產銷履歷的理念推廣出去,讓農業永續發展,不再是慣行農法,對台灣食安才有保障。」

79年次的方澤強表示,「台灣農產品相當優質,他曾在國外採收農作物,發現品質相差甚遠,藥劑也大量噴灑。」他接觸農業約有3年時間,方澤強每天早上4點多出門,晚上7、8點才回到家,媽媽看他努力不懈,也有點成績,便拿出積蓄讓兒子買田地耕作。

群策群力過難關 獲利共享

他說,貸款買塊地,產量非常少,遇到這群農友,有地出地,一起種植,雖然一人可以走比較快,但一群人可以走比較久,也有共同目標,潮農天團因此誕生。

方澤強侃侃而談,「農夫不應該只有老農,農夫也可以很潮啊,先學會技能、相關知識,一有新團員加入,就能帶領他們,畢竟沒有農業背景的人,要從農真的很困難,不管是資源、技術、設施等,萬事起頭難啊。」

方澤強的土地面積不大,也沒有溫室設備,空閒時就到處打工賺錢,幸運的是,「每當我有困難時,徐崇評、楊耀豐都會對我伸出援手,他們也願意教我,一起互相鼓勵、往前走!」原本徐崇評要協助他蓋溫室,梅姬來攪局,溫室倒塌,徐崇評從頭開始,也不忘幫他找工作,先賺點錢溫飽。

徐崇評說,潮農的模式是團體種植,人事成本同時投資,獲利共享,朝向公司化的模式經營。因為有配合超商、量販店、團膳等業者,必須不停供貨,運用計畫性生產作物,每週到每個月都會種植不同作物,團員的田地分散各地,每個田地輪流種植,才不會斷貨。

熱愛這方土 再苦再累撐下去

團員吳嘉芳原本從事機械繪圖,看方澤強從事農業相當快樂,跟大家相處的很和樂,不像其他行業勾心鬥角的,因此對農業產生了憧憬,起初家人不支持,但他就是要拚給家人看,他要當個快樂潮農。

吳嘉芳家住苗栗,跑到雲林務農,總不能每天通勤,方澤強二話不說邀他住到家裡,跟著方澤強每天在田裡奮鬥,他說:「原來當農夫樂趣這麼多,看著稻子一天天長大,相當有成就感呢!再苦再累都會撐下去!」他的父母趕到雲林看到兒子熱心於農務這才放心。

年紀最小的潘毅哲從事農作4個多月,他從台北回到雲林定居後,參與長輩從事農作,利用假日課餘出力幫趁,發覺自己對農業挺感興趣,畢業後便全身心投入,雖然家人反對,他想證明憑自己的力量也可以發揚光大。陳宏從農3年了,他從零開始,他認為,「當農夫很開心,重要的是,跟志同道合朋友一起努力很棒。」

從事農作要看天吃飯,遇到颱風來襲,毀了他們的心血付出,寒冷的天氣,凍結了他們的收入,他們在這塊土地裡流下了不少汗珠及淚水,即使再苦他們還是願意「潮」農,只因深愛台灣這片土地。◇

責任編輯:芸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