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目瞪口呆:北美僑胞被廣東開平強徵祖產 面臨被逼遷

開平市長5月到美東通報 百日之內市府就將古鎮私產圈地佔為己有 僑胞目瞪口呆

人氣: 1858
【字號】    
   標籤: tags: , , ,

【大紀元2017年06月07日訊】(大紀元記者蔡溶紐約報導)對於居住在美國紐約、三藩市、洛杉磯,及墨西哥、加拿大多倫多、溫哥華等世界各地的開平華僑來說,還有100多天,大陸就要強制買斷他們的祖屋;再過200多天,祖屋將面臨強行拆遷。

自從開平市長5月美東行,說古鎮要搞「全域旅遊」,一些華僑的物業已被徵收,尤其是一些百年祖沒有屋契的,房屋更被直接收走掠奪,速度之快,讓海外僑胞目瞪口呆。

接上文:廣東開平強徵祖產 僑胞面臨逼遷(上)  《一代宗师》《讓子彈飛》拍攝地 赤坎碉樓成旅遊項目 商人和官府圈地 原住民遭強遷

一名紐約開平人士無奈告訴記者:先不說赤坎該不該搞成古鎮形態的主題公園,買斷所有產權,把原住民遷出,光從時間上看,這份「公告書」就很不合情理,時間不過百天,市府圈地就把古鎮變成自己的,想找律師打官司也來不及。

但是,無論如何,開平華僑們希望家鄉好,不希望家鄉被拆成博物館式的「標本」,無論從文化的角度,還是從歷史的角度,他們希望能尋求一個保護家園的辦法。

開平的漁家生活。隨著原住民的被逼遷,這一景象也將消失。將來只能看到模擬的生活場景。
開平的漁家生活。隨著原住民的被逼遷,這一景象也將消失。將來只能看到模擬的生活場景。(美國藝術攝影家協會關光宗攝影/蔡溶翻攝)
開平的漁家生活。隨著原住民的被逼遷,這一景象也將消失。
開平的漁家生活。隨著原住民的被逼遷,這一景象也將消失。(美國藝術攝影家協會關光宗攝影/蔡溶翻攝)
赤坎鎮的騎樓連綿成一片,背景是關族圖書館。
赤坎鎮的騎樓連綿成一片,背景是關族圖書館。(美國藝術攝影家協會關光宗攝影/蔡溶翻攝)

烏鎮年接待遊客高達「數百萬人次」

近年來,中國古鎮旅遊發展迅速,開平市政府此次來美洲宣導的「烏鎮模式」,已經歷過三個發展階段:原地修繕的「一動不動式」,重建已毀建築之「修舊如舊式」,到兼具觀光與度假的「歷史穿越式」主題公園型古鎮。

開平1800多座碉樓形態各異,沒有一個是相同的,這些歐美式碉樓至今已有百餘年歷史。
開平1800多座碉樓形態各異,沒有一個是相同的,這些歐美式碉樓至今已有百餘年歷史。 (美國藝術攝影家協會關光宗攝影/蔡溶翻攝)

例如:烏鎮二期就很像是一個古鎮形態的主題公園,因其買斷了產權,把原住民遷出,然後將原來的房子拆後重修,實際上是按照原來文化遺存的風貌和結構的複製建物,模擬古鎮生產、生活場景,並且在其中大量配置了表演節目、觀光景點和度假酒店。

開平的漁家生活。隨著原住民的被逼遷,這一切恐怕也將消失。
開平的漁家生活。隨著原住民的被逼遷,這一切恐怕也將消失。(美國藝術攝影家協會關光宗攝影/蔡溶翻攝)

從統計數據上看,烏鎮模式為旅遊開發公司帶來相當可觀的收入,年接待遊客高達數百萬人次,證明歷史街區在中國有市場,歷史建築仍受人歡迎,這種模式也成為很多官員和商人眼中兼顧商業效益和歷史保護的範本。

把原住民遷出,古鎮原有的生活模式隨之消失,與生活模式相關的文化也會消失。
把原住民遷出,古鎮原有的生活模式隨之消失,與生活模式相關的文化也會消失。(美國藝術攝影家協會關光宗攝影/蔡溶翻攝)

單純為旅遊服務的「烏鎮模式」

但面臨的突出問題,是把古鎮變成「歷史穿越式」的影視城,單純為遊客服務的古鎮,白天人頭湧動,旅行社小旗到處招展,夜晚卻上演「空城計」。沒有人,也就沒有了人文,沒有了草根生活氣息和靈魂內涵。一名遊客在一篇網絡上介紹烏鎮模式的文章下留言:「商業化太重,這是我不喜歡」。

當年蓬勃的水路運輸,來自世界各地的華洋貨品雲集至此,又分發各地,使赤坎成為歷史上一個重要的嶺南商埠。
當年蓬勃的水路運輸,來自世界各地的華洋貨品雲集至此,又分發各地,使赤坎成為歷史上一個重要的嶺南商埠。(美國藝術攝影家協會關光宗攝影/蔡溶翻攝)

為何?這名遊客寫道:去了一天,住了一晚,遊人如織,看不到一個當地人,不知道當地人怎麼生活,不知道當地人怎麼勞作,什麼是文化,不是人想像造出來的,是自然而然的,沒有當地人,就失去生氣。

「那都是假的」,紐約資深老記者郭少華議論說,旅遊的目的就是去體驗不同的人文與原真的自然景觀,如果沒有體驗這些,「等於去了個假旅行」。

他舉例說,早年聽說「不到長城非好漢」,於是他直奔北京長城而去,可是不遠萬里來到那裡,發現建了登山纜車,不需要流汗就能當「登長城的好漢」,登頂後又看到「長城」二字,是簡體字的,所以肯定是近期的,歷史感蕩然無存。

他說,發現很多地方在開發古老遺存時,多少都存類似行為,把老的變成新的,把真的變成假的,添枝加葉「假冒偽劣」,歷史的模樣不知不覺中變味了,加上哪裡都是人山人海,經過幾次失望後,他決定「再也不回中國尋訪歷史古蹟」。

「金山伯」明信片 促成中西合璧建築風格

開平市政府想複製「烏鎮模式」的赤坎鎮,是開平當地最大的集市,據傳建於康熙、雍正年間。由於這裡華僑眾多,鎮上建築中西合璧,形成中國絕無僅有的碉樓特色,名列中國特色小鎮,200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為世界文化遺產之一。

開平同鄉會主席鄧學源說,當初赴美淘金的「金山伯」希望老年時落葉歸根,因此賺到錢後都在家鄉買地、建房。開平的工匠憑著「金山伯」從國外寄回來的明信片,以上面印有的美國建築風景照片為依據,結合傳統的鄉土建築藝術,從而造出了中西合璧的建築,而且1,800多座碉樓形態各異,沒有一個是相同的,這些歐美式碉樓至今已有百餘年歷史。

由於古鎮獨特的建築藝術,吸引許多劇組前來拍攝,電影《一代宗師》和《讓子彈飛》的拍攝地就坐落在碉樓最為集中的赤坎古鎮,及其周邊,讓許多人認識赤坎古鎮。許多攝影師亦從這裡取景,湧現出無數的攝影佳作。

古鎮的未來令人困惑

鄧學源很懷念當初赤坎集鎮的繁華景象,當時蓬勃的水路運輸,來自世界各地的華洋貨品雲集至此,又分發各地,使赤坎成為歷史上一個重要的嶺南商埠。然而時過境遷,今日赤坎已呈衰敗之態,還在留守的居民都是老人,年輕人都離開了。也不能責怪年輕人嚮往大城市的繁華,鄉村的生活設施有些年頭了,年輕人早就接受不了,家鄉也沒有留住他們的工作機會,誰來承傳下去呢?

鄧學源認為60億的資本,對赤坎是難得的「脫貧致富」機會。原住民遷走,這一做法的好處是便於集中管理,規範景區秩序。否則,受房屋權屬限制,老城區房屋難以連片開發,是第一個難題。

可是關淑媚說,如果連原住民都沒有了,還談什麼原汁原味的「地方文化」呢?她又指,《整體改建》項目中,即把赤坎古鎮強行規劃成:上下埠核心、賓館酒吧區、沙溪特色商貿區、入口廣場區、度假服務區、星空自駕營地、生態濕地停車場等,這種分類是為了旅遊的經濟目的和旅遊效益,與文化保護無關,其結果是,在景觀區內的文化遺存得以倖存和保護,而在其它區域內的便是厄運難逃。從整體上看,一個古鎮生動而自然的原生態也就消失了。

本來,赤坎申報特色古鎮、列入國家名錄是為了推動文化保護,不曾想,出了名的赤坎反而遭來禍端,經過模式化的旅遊開發之後,傳統古鎮恐怕會「得而復失」,阿媚痛心地說,她寧願古鎮保有「真實性、完整性、最少干預」,「讓它自然衰老,也比『歷史保護』為名的新一輪旅遊性破壞要好」。

歷史保護 終究是為了什麼?

文保專家認為,歷史街區的價值在於歷史記憶和文化品味,應與「銅臭」絕緣;中國政府官員想的往往是招商、開發、建設,以及改造後的政治影響,而讓古鎮脫貧最快、來錢最快的就是旅遊;地產開發商只想到儘早出售賺取差價;商人眼中的歷史街區,則是掙錢機器;當地的居民雖愛家鄉,卻是散兵作戰。

西方對文化遺產的價值認識有相當的研究和積累。然而,無論是政府主導、商人牽頭,還是文保專家領銜,似乎都不能完全讓人滿意。著名旅遊勝地威尼斯的歷史建築,可算是保護相當好的,可是,在演變成一個赤裸裸的旅遊景點後,物價暴漲、房價高昂,遊客人擠人,島上的原住民已經不堪騷擾搬離島嶼,到另一個地方居住,而他們留在島上的房屋,或租或賣,交給其他人開商店或旅店做生意。

長此下去,威尼斯成為一個僅供人觀瞻的商業博物館,旅遊紀念品的「大賣場」,不再是一個純粹的古村古鎮,也不再有穩定的居民,不再有日常生活的氣息。

村落是傳統文化的根

被稱為「中國古村落保護第一人」的馮驥才曾說,中國1,300多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裡,大部分都在村落中。他還說,在2011年前的10年裡,中國每天消失80~100個村落,就這麼一個速度。

在文保專家眼中,村落是傳統文化的根,過去中國的基層權力組織基本屬於鄉村宗族自治,由鄉紳建立的「小王國」,具有一種模糊在農民與士紳之間的文化形態。

可是,很多村民並不知道自己村莊的價值、民俗的價值,祖祖輩輩生活在其中,並不以為然,可當他們離開村莊,原有的村規、民俗、村里的歷史記憶、文化也就消失了。

歷史保護 終究是為了挽留生活

如何處理好文化遺產保護和原住民脫貧致富之間的關係,《紐約時報》2014年曾有一篇名為〈歷史保護,終究是為了挽留生活〉的文章寫到,40多年前,美國政府秉承建築保護優先的原則遷出原住民,對古村落進行「殭屍式」保護。但不久人們就發現,在維護資金短缺、遊客激增的壓力之下,古村落的建築狀況急劇下降。同時,被強行搬到現代小區裡的印第安人也染上了「城市病」:鄰里關係變差、傳統娛樂活動消失……於是該部落決定放棄住房補貼,毅然遷回古村,並將歷史遺產與今人的生活充分融合起來。

2013年,美國住建部為表彰這批讓古村「復活」的原住民,頒發了「美國住建部長獎」。該部落的首領說:「40年前,扮演規劃師角色的是專斷的官員,而今天是我們的部落成員;保育的對象也從建築轉到生活。那些人花了40年才想明白,歷史遺產中看不見的東西才最需要保護。」

很多開平鄉親也都認為,留住人才能留住古鎮。關淑媚說,古鎮不是博物館,而應該是一個本地人都喜愛的鮮活鎮子,古鎮不能只吸引遊客、沒有人住,各階層的人混居才能有文化的傳承,才能挽留住一個地方的地方精神。遊客來到這裡,才能夠看到這裡的本土文化,感受到村民的真實生活。

理想的古鎮開發 應該是甚麼樣?

那麼,最理想的古鎮保護開發模式,到底應該是什麼樣子?

郭少華說,在這方面,美國對歷史建築的保護或可資參考。他說,早年認識一名布碌崙的華人,買下一棟已評級的歷史建築,市府提供資助,以便利私人業主保育及活化,使歷史建築不致因日久失修而破損,但業主不得拆卸建築物,並須容許建築物作「合理程度」的開放讓公眾參觀。這名華人對他說,「對政府的安排很滿意」。

海外的名鎮名城都是原住民自己在參與維護,共同受惠。在上述的印第安古村落的故事中,原住民自己進行古村修復和小企業孵化。當然,他們的生活可以隨著時代發展不斷進步,比如:用水、用電,都能在傳統的外觀中,享受到現代化的生活。

說到底,跟歐美小鎮相比,中國的問題是,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城、鄉差異太大」,阿媚說,古鎮的基建不是哪一個個體能做的,老房子更新改造,都需要不小的花費,沒有規劃,全靠個人,只好任由破敗。

這筆巨款,是把古鎮打造成一個「博物館式」的景點,還是保留歷史風貌,並為原住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空間,處理好村民生活、遊客體驗、經營者盈利的關係?取向不同,結局也將大為不同。◇#

責任編輯:艾倫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