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請你放心飛!

作者: 凱若媽咪
font print 人氣: 279
【字號】    
   標籤: tags: , , ,

 

我剛到德國時,每回搭地鐵,遇上目測為年長者的乘客,就會很自然的起身讓座,但我發現不是所有時候,這樣的善意都會被長者接受。只有在他們真的不良於行,或拿很重的東西時,才會樂意接受。

大多時候,就算有些長者已看得出年紀很大,或行動非常緩慢,還是堅持自己出門、採買、與朋友相約,只有在不得不需要別人陪伴的時候,例如去診所做特別檢查,才勉為其難打電話給兒女或專業人員協助。

這樣的固執,在我德國婆婆與女兒的一次爭執中展露無遺。

孩子,請搬出去自己住

我婆婆與孩子的關係很好,就算偶有拌嘴,多半很快就能解決。但有一次,竟然母女倆同時打給我老公告狀!什麼事情這麼嚴重?

原來,老公的妹妹那時已經十九歲,開始有自己的工作與收入了,婆婆就跟女兒聊起「何時要搬出去住」的話題。

我原本以為,婆婆是在氣女兒想搬出去住,過去我在臺灣聽到的劇本,都是這樣演的─「你是翅膀硬了嗎?」、「一個女孩子在外面住安全嗎?」,但想不到,她們爭執的原因剛好相反。

婆婆認為,女兒已經成年,而且也有工作,應該出去過一過單身生活,不應該一直跟父母同住。況且女兒的好姊妹也是同樣年紀,她們也在同一地點工作,可以一起找間分租公寓同住。

但老公的妹妹認為,短短一年多的時間裡,兩個哥哥都結婚並搬出去住了,家裡突然從熱鬧的五口之家,變成了只有他們兩老與女兒。她想多陪陪媽媽,不希望媽媽覺得孤單。兩人就為了這個問題爭執起來。

婆婆就如許多德國長者一樣,不覺得自己老到需要孩子隨侍在側。婆婆更是「獨立自主」四字的代言人,她不只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自立,對自己的要求也是一樣。她也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照顧子女是階段性任務

過去,她的人生以照顧三個孩子為重心,現在,孩子都成年了,她並不希望自己的日子繞著兒孫打轉,更不希望自己的兒女因為擔心她,而無法過自己的人生。

對我婆婆來說,如果女兒因為這個原因,決定不搬出去住,對她不是一種「看重」,反而是種羞辱。這代表她在兒女心中,是一個「需要照顧的人」。

「我需要人照顧的那天還沒到呢!」婆婆認真說著,「如果夠看重媽媽,你應該早日找到自己的志趣,把自己的生活過好。而不是待在家裡陪我。」

對德國婆婆來說,子女能夠照顧自己,才是做母親的驕傲。

不少德國年長者,如果能自理生活,都還是選擇獨居。在臺灣人看來很難理解,甚至覺得他們有點孤單。「獨居老人」四個字,在臺灣被視作「晚景淒涼」的同義詞,但在德國卻是許多長者生活的常態。他們不因為自己住,就沒有了社交生活,或兒女就再也不來拜訪,反而能決定何時在何地要見誰,自在得很。

我與婆婆同樣身為母親,但在這點上,我卻從婆婆的態度中,發現自己原來沒想得那麼透徹。因為婆婆與小姑的爭執,我也才反思自己是否像婆婆一樣,認清楚其實「照顧孩子是階段性的任務」,是件有天會「畢業」的事。

當然,身為父母,對子女的愛與關懷絕對是持續一輩子的,就如我母親說的:「媽媽對孩子的擔心,至死方休。」就算我已逾不惑之年,但我相信母親對我的擔憂,並沒有比十五歲的時候少。然而,就算心中那條牽掛孩子的無形繩索永遠存在,卻不該是捆綁住孩子的枷鎖。

一家人生活各自精采,但仍關係緊密

婆婆堅持與孩子各自獨立的態度,看似家庭關係不緊密,其實不然。婆婆並不因為孩子們搬出去,就少了與兒女的聯繫,反而像許多現代爺奶一樣,學了很多新玩意。她也終於在兩年前開始使用智慧型手機,就因為要常常上網與兒孫視訊。

我在臺灣的家人也是如此,身體的距離並沒有讓我們失去聯繫,重要的是,對方是否在我們心中。否則就算住在一起,也不一定代表關心對方。

婆婆不會問:「怎麼沒打電話給我?」因為她只要想孩子、想孫子,就自己打過來。她也不會抱怨:「為什麼都不回家?」反而對我們說:「你們一家這麼多人,要安排時間,還得帶著小小孩,我一個人行動自由,由我去拜訪你們比較簡單,也省錢省事。」

婆婆的態度,讓我們少了得回家的壓力,也讓孩子們對媽媽有更多的感激與尊重。如果她的工作能排出假期,就會先詢問我們是否方便來訪,並馬上自己訂旅館、來看我們,接著開四個鐘頭的車子過來,住個幾天,再自己開車回去。我們完全不需要為她安排任何事。她總是說:「現在你們比我還要忙碌,我是來幫忙的。」

婆婆每次來拜訪我們,總是自己掏腰包住旅館,讓我這個從臺灣來的媳婦很不習慣。有一次我跟她提起,她可以住我們家,就不需要花錢了。她瞪大眼睛看著我,笑說:「怎麼會有媳婦主動邀婆婆來家裡住?」弄得我也覺得自己像在「引狼入室」。

不過我真的不覺得「應該」邀婆婆來住,而是真心感謝她每次都主動破費來訪。她認為孩子建立的家,就是屬於孩子的,孩子與另一半是主人,來訪的就是客人。而自己是成人了,本該照料自己,這樣她也輕鬆自在。所以婆婆從來沒要求過我們要帶她去哪玩,倒是我覺得很不好意思,總在問老公需不需要陪婆婆做些什麼。

婆婆來訪這段日子,會與我們約好幾點方便到家裡,其他時間她都自己逛、自己看書休息。她甚至調皮的說:「未來你們搬家,請選擇氣候宜人、環境優美的度假勝地,我會更樂意常常拜訪。」

孩子飛得遠遠的,但心裡總是有媽媽

這次聖誕節,我們回公婆家,我這個媳婦真的閒得發慌沒事做,就去幫忙整理用過的碗盤。這時,我聽到婆婆悄悄跟老公咬耳朵:「她平常在家裡做夠多了。你過去!不要讓凱若忙。」聽到這裡,我真的感動到快掉眼淚。

婆婆不期待我們做任何事來回報她的付出,只希望我們健康快樂。這樣的愛,沒有任何條件,沒有任何期待。孩子不需要用任何方式「證明」自己的成功或愛,甚至不需要用「孝順」來讓父母覺得快樂,這也讓孩子們更能自在做自己。也難怪不管老公飛多遠,都會想媽媽,不是因為擔心媽媽會想念他,而是單純的母子之情。

套句婆婆說過的,她希望孩子飛得遠遠的,但心裡有媽媽。子女好好的存在,就是她最大的滿足。

─ ─摘自:《每一天的教養,都為了孩子獨立那天做準備》/天下文化出版提供@

責任編輯:黎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許多研究都曾探討父母的教養方式。教養方式指的是你與孩子相處時的表現,你們之間的互動模式,你與孩子溝通的方法,以及你對待孩子的態度是什麼。前面我曾經提過,教養方式可分為三種:權威型、獨裁型與放任型。
  • 善用班級經營技巧,能有效管理學生的行為及班級的紀律,有助於師生關係的互動、親師之間的諧和、雙贏,並塑造良好的班級氣氛。
  • 重新塑造行為模式是ADD治療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如同我先前提過的,ADD很容易使患者在生活各方面得到錯誤的認知,比方說,許多ADD孩子會一再接收到外界的訊息(例如老師或父母的抱怨,或者同儕的嘲笑),認為自己很笨,於是他們便開始相信自己真的很笨,導致該做的事都不願去做,因為覺得自己一定做不來。
  • 桃園縣政府於溫馨的五月辦理模範母親表揚活動,社會局長陳仲良6日下午1時在局長室辦理茶會,邀請3位今年獲獎的模範母親分享教養孩子的點滴,希望透過這三位堅毅不拔永不放棄的生命印記,喚起為人子女感念母愛的意念;模範母親的孩子,展現自己的專長,也深刻表達對母親的感恩,現場氣氛溫馨感人,讓人深深感受到母愛的堅毅與溫柔。
  • 教養孩子不容易,生活時間安排好,父母會輕鬆不少。
  • 樂於助人,學會感恩的人,更容易獲得幫助和厚待,而且他們也更容易成為快樂和健康的人。教育心理學專家教導人們如何培養品德高尚的孩子。
  • 許多父母受到心理學「制約理論」的影響,認為必須透過威嚇或獎賞才管得動孩子,其實不然。愈強迫,問題愈多。不給壓力,孩子的潛能就會發揮出來,你給壓力,反而會讓潛能被壓下去。
  • 孩子在學校裡或是課堂上總是狀況連連。不是上課愛講話,就是和男同學玩到起衝突、或是把女同學逗哭......雖然父母三申五誡、處罰警告,狀況卻未見改善,孩子還是經常被老師寫聯絡簿,要求家長要糾正孩子在校的這些不當行為。面對老是出狀況的孩子,父母應該怎麼辦?
  • 大多數的父母總是祈求子女生活能輕鬆一點,少受些挫折與打擊。其實人生不可避免遇到不計其數的苦難和挫折,生活不可能永遠風平浪靜,狂風暴雨總是不預期而來。為人父母應該讓孩子們能帶著「深根」成長,這樣他們就能從最最來之不易的地方得到最好的養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