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人氣: 1016
【字號】    
   標籤: tags: , ,

【大紀元2018年06月12日訊】(大紀元記者徐翠玲台北報導)一頭亞成玳瑁2017年12月4日在宜蘭縣南方澳被漁民發現擱淺在岸邊,經通報後,由海洋大學海龜救援團隊救起,評估後送台灣大學附設動物醫院診療。掛號時,有團隊成員正在吃魷魚絲,便將牠取名魷魚絲。

玳瑁魷魚絲經過台灣海洋大學團隊照護療養後,3月29日野放時,背甲上繫著衛星發報器。林務局8日(世界海洋日)表示,經過65天追蹤,魷魚絲日前回傳的最後衛星訊號,在菲律賓南呂宋島的薩瑪島周遭海域,共計洄游3,572公里,顯示2重要訊息:玳瑁洄游路徑比綠蠵龜長得多,且主要覓食區極可能為熱帶珊瑚礁海域,珊瑚礁生態與玳瑁族群量息息相關。

玳瑁的可愛樣貌,非本事件玳瑁。(攝影:謝月琴/大紀元)

獸醫診斷後發現,玳瑁胃內有少量人造物像是漁線,並呈現脫水、虛弱及消瘦狀況;進行血液檢查,白血球及腎指數高,評估有感染情形。在海洋大學海龜救援團隊接手照護,漸步排除消化道內的沙泥及異物後,魷魚絲逐漸恢復健康。

觀看完整影片»

魷魚絲經過近4個月照護,團隊評估健康情況已恢復,於3月29日將魷魚絲帶到宜蘭縣外澳沙灘,由海洋大學教授程一駿在牠的背甲上繫好衛星發報器,進行野放。

經過65天洄游旅程,魷魚絲到達介於菲律賓南呂宋島的巴瑟羅納市及薩瑪島(Isla han Samar)之間的近海海域。魷魚絲曾於4月10日到12日間造訪日本石垣島,繞島兩天後,繼續由西太平洋向南,一路游到菲律賓海域。

程一駿指出,2016年野放的成年母玳瑁阿飛,在宜蘭野放後經由台灣海峽沿著大陸棚洄游5,467公里,抵達印尼卡里馬塔海峽「勿里洞島」;而這次魷魚絲則在大洋區往南,洄游3,572公里,以衛星軌跡資料分析,該區域應該為其覓食棲地。

程一駿說,先後兩隻玳瑁,共同揭開不為人知的長距離洄游及依賴熱帶珊瑚礁生態系生態習性。玳瑁洄游的平均速度為每小時2.1公里,泳速及洄游距離都比綠蠵龜快且遠,也可發現牠們與綠蠵龜覓食海藻的生態習性十分不同。阿飛和魷魚絲差異極大的洄游路徑,則需要更多研究資料累積,才能進一步探討。

瀕危海龜救援 9成重返大海

全球海龜共2科6屬7種,在台灣海域就能見到綠蠵龜、赤蠵龜、玳瑁、欖蠵龜及革龜5種。林務局指出,玳瑁廣泛分佈於全球熱帶到亞熱帶海洋,但因其背甲花紋美麗,自古便常被當作珍貴的裝飾品而廣遭獵捕,族群量在全球數都極低,存續受到很大威脅。

僅2~5歲的綠蠵龜。 (簡源良/大紀元)

此外,部分漁業混獲及船隻撞擊等傷害,形成海龜族群生存最大壓力,而氣候變遷、海洋暖化、酸化、汙染及海洋塑膠垃圾等,也造成嚴重的危害。

玳瑁是《野生動物保育法》公告的瀕臨絕種保育類野生動物,亦為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所定的極危物種。林務局表示,為保護瀕危海龜,以南北分工方式補助台灣海洋大學及海洋生物博物館成立「海龜救援網」,2014年起至今已處理664起救援案件,其中約2成為活體擱淺,經過後送醫療的海龜高達9成都能重返大海。

責任編輯:于嫚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