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識人且能讓賢 先秦著名卿相背後的伯樂

文/劉曉

管仲之所以能輔佐齊桓公成就一番歷史的霸業,幕後的功臣就是鮑叔牙。(大紀元)

font print 人氣: 791
【字號】    
   標籤: tags: , , , ,

一個國家能否治理得好,不僅在於君王,也離不開輔佐君主的賢人。春秋時期,有一天魯哀公問孔子:「要怎麼做才能使老百姓心服呢?」孔子的回答是:「把正直的人選拔出來,放在邪曲的人之上。若是把邪曲的人選拔出來放在正直的人之上,百姓就不會心服了。」

縱觀古今,凡是一個蒸蒸日上發展、政通人和、百姓安居樂業的時代,都有品行高尚的治世能臣伴隨在君王左右。對於君王來說,能否慧眼識人、知人善用是其治理國家成敗的關鍵。而對於一個忠貞的大臣而言,能夠公正無私地向君王舉薦人才也至關重要,畢竟君王接觸的人範圍有限,不一定能發現潛在的人才。只有臣下公正無私地舉薦賢才、君王不拘一格地重用人才,國家才會強大起來。先秦時期就有不少舉賢薦能甚至讓出自己的高位的賢德之人。

鮑叔牙舉薦管仲

春秋時期的齊國有兩個賢能之人,一個叫管仲,一個叫鮑叔牙,他們倆從少年時就是好朋友。因為鮑叔牙的家境比較好,他常常幫助家境貧困的管仲,而且從無怨言。後來,管仲侍奉齊襄公的弟弟公子糾,鮑叔牙侍奉公子糾的弟弟小白。

公元前686年,齊國發生內亂,齊襄公被大臣所殺,其堂弟公孫無知被立為國君,公子糾逃亡魯國,公子小白逃亡莒國。不久,公孫無知亦被大臣所殺。於是公子糾和公子小白都想盡快趕回齊國。管仲怕小白先回國,就追上公子小白,射了他一箭。公子小白假裝中箭,騙過管仲,然後與鮑叔牙快馬加鞭先回到齊國,在幾位大臣的擁戴下,當上了國君,即齊桓公。魯國畏懼較強大的齊國,把未能成功歸齊的管仲囚禁起來。

管仲被囚禁在魯國的時候,齊桓公想任用賢德的鮑叔牙為相,鮑叔牙卻說:「您如果想成就王霸之業,那麼非管夷吾不可。」桓公說:「管夷吾是試圖殺害我、用箭射過我的人,不能用他。」鮑叔牙說:「夷吾那麼做只是為了他的君主。」最後,齊桓公終於聽從了他的意見。

鮑叔牙像。(公有領域)

於是齊桓公想辦法讓魯國送回了管仲。管仲到了國都後,齊桓公與之深談,管仲講了一番王霸之術,齊桓公聽後大喜過望,他命令主管官吏掃除宗廟、設置筵几,把管仲引薦給祖先,說:「我自從聽了夷吾的談論,目光越發明亮,耳朵越發靈敏。我準備用他為相,不敢擅自決定,冒昧地以此告請先君。」桓公說完,就回過頭來命令管仲說:「夷吾輔佐我!」管仲退避了幾步,向桓公再拜叩頭,接受了命令,而後離開了宗廟。

管仲輔佐齊桓公後,實行了一系列措施,終於使齊桓公稱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而齊桓公每次在管仲立功時,一定先賞賜鮑叔牙,他認為是鮑叔牙使齊國得到了管子。

管仲後來回憶道:「我貧窮時,與鮑叔一道做生意,分財利時,總是多拿,鮑叔從不以為我貪,他知道我是因為貧窮的緣故。我曾經替鮑叔謀劃事情,反而使他更加困頓不堪、陷於窘境,鮑叔不認為我愚笨,他知道時運有時順有時不順。我曾經三次做官三次都被國君驅逐,鮑叔不認為我不肖,他知道我沒遇上好時機。我曾經三次打仗三次逃跑,鮑叔不認為我膽小,他知道我家裡有老母需要贍養。公子糾失敗,召忽為之殉難,我被囚禁遭受屈辱,鮑叔不認為我無恥,知道我不因小節而感到羞愧,卻以功名不顯揚於天下而感到恥辱。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齊桓公與管仲。圖為清 梁延年《聖諭像解》插圖。(公有領域)

公孫枝舉薦百里奚

百里奚,春秋時虞國人,家裡非常貧困,但很有才學,三十歲才娶妻生子。他先後到齊國、宋國,都沒有遇到賞識他的人。後來他去虞國做大夫,結果和虞公一起做了晉國俘虜。

不久後,秦穆公娶了晉國公主,與晉國結了「秦晉之好」,晉獻公把百里奚作為賠嫁之奴送於秦。不甘心的百里奚決定逃走,不料剛剛跑到楚國,就被楚軍抓住了,被罰做放牛的奴隸。

再說秦穆公大婚後,發現一個叫百里奚的陪嫁奴僕不見了,就問公孫枝是否知道。公孫枝極力舉薦:「百里奚是個很有才能的人。晉公原想重用他,但他不幹。這人既有計謀,又忠君,只可惜遇到虞君,不然哪個君王得到他都會高興的。」

秦穆公聽了公孫枝的介紹和建議後,派人用五張羊皮以一個奴隸的價錢換回了百里奚。

百里奚當時已經是一位滿頭白髮的老者,秦穆公一見,心中有些失望,隨口問他多大年紀了。百里奚說:「才七十多歲」。秦穆公嘆道:「可惜老矣。」百里奚卻說:「那要看做什麼事了。如果讓我去追趕飛鳥或者捕捉猛獸,那確實老了;如果是讓我為國出謀劃策、運籌帷幄,那還正當年呢。比起當年為周武王奪天下立下汗馬功勞的姜太公,我還年輕十歲呢。」

秦穆公連連點頭,急忙向他請教富國強兵的方法,於是百里奚詳盡地闡述了治國的良策、對外的方針、稱霸的部署。秦穆公越聽越有勁,情不自禁地說:「寡人得到先生,猶如齊桓公得管仲啊!」秦穆公隨即封百里奚為上卿,委以國政。因此,秦人稱奚「舉於牛口之下」,稱他為「五羖(五張黑公羊的皮)大夫」。

百里奚擔任秦國相國近十年,使秦國大治,為後世秦國統一中原奠定了基礎。

百里奚的別稱為「五羖大夫」,「羖」指黑色公羊。(公有領域)

沈尹莖舉薦孫叔敖

孫叔敖和沈尹莖彼此交好。孫叔敖到郢都遊歷了三年,但是名聲卻不為人所知,美德也不為人所了解。後楚王想任用沈尹莖為令尹。沈尹莖推辭說:「我有個叫孫叔敖的老鄉,是個賢能的人。請您一定要任用他,我比不上他。」

於是楚王派人用王車把孫叔敖接來,讓他做了令尹。過了十二年,楚莊王成就了霸業。這都是沈尹莖舉薦賢人的功勞啊!

孫叔敖(約前630年─約前593年)為春秋時期楚國名相,於水利兵法均有極大貢獻。(公有領域)

子皮舉薦子產

子產是春秋時期鄭國的一個著名的政治家,而發現他的才能的是鄭國的執政大夫子皮。

公元前554年,子產被立為卿,開始參與政事,先後幾年跟鄭伯到過晉國和楚國,在外交場合顯示了卓越的才能。而且他為人正直仁愛,不驕傲,生活也不奢侈,所以子皮決定把相國的位子讓給子產。子產起初推辭道:「鄭國是個小國,在外受晉、楚兩國威脅,在內大族多寵,我治理不了。」子皮給他打氣:「你放手去做吧。我帶頭執行你的命令、聽從你的安排,群臣中誰敢不聽呢?治國不在大小,小國能與大國和平共處,國家也會安穩。」

在子皮的支持下,子產在鄭國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從田產、制度兩方面限制一些貴族的過度發展。最初,他遇到的阻力很大。比如大夫子張就公開反對,他要祭祀,請求子產讓他去田獵,子產不允許,說:「按照規定,只有國君祭祀才能用野獸,其他人只要用自己養的家畜家禽就可以了,用不著去打獵。」子張很生氣,就召集家兵,要去殺子產。在子皮的干預下,子張被趕出了鄭國,子產的改革得以繼續。

三年後,子產的改革見了成效,原來的反對者也都開始讚揚子產,而子皮的慧眼識人和真誠支持是關鍵。

《呂氏春秋》中說:「得十良馬不如得一伯樂,得十良劍不如得一歐治,得地千里不如得一聖人。」與賢人相比,不計較個人得失去推薦賢人之人,不是更加可貴嗎?@*#◇

《三才圖會》子產像。(公有領域)

參考資料:

1. 《呂氏春秋》
2. 《史記‧管晏列傳》

責任編輯:李婧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先秦時期,尤其是傳國近八百年的周朝,是一個君子輩出的時代,如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召公、邵穆公、仲山甫、鄭武公、衛武公、曹劌、叔孫穆子、管仲、鮑叔牙、晉文公、晏子、狐偃、趙衰、趙宣子、範文子、魏絳、祁溪、叔向、趙襄子、子產、伍子胥、范蠡、師曠、老子、孔子、孟子……他們不僅具有內在的美德和智慧,而且舉止優雅得體。他們就是孔子所說的「文質彬彬」的君子。
  • 成語「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本意是一個人得道成仙,家裡的雞和狗也都沾了仙氣隨之升天,至於後世負面的引申義完全曲解了原意。關於這個成語的來源說法很多,其中之一是與漢武帝時期的淮南王劉安有關。
  • 孔子是儒家學說的鼻祖,其「仁義禮智信」和「中庸」思想影響了後世兩千多年的王朝。孔子在世時,曾幾次向老子問道,並在老子的啟發下,對「道」有了逐漸深入的理解。據傳書上記載,孔子問道於老子之後,回去便常常打坐靜思,他的弟子顏淵亦潛心靜坐。古籍中亦有孔子不同於凡人的功能的記載。
  • 清朝康熙大帝曾教育兒子們要以寬容仁恕忍讓之心對待他人,看到他人有得意的事,要替他高興。看見他人有失意的事,要心生憐憫。如果一個人總是妒忌他人的成功,對他人的失敗幸災樂禍,又怎麼能與人共處呢?這樣做只會讓自己的心術變壞而已。古人說過:「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存有這樣心思的人,上天一定會保佑他的。
  • 佛法在東漢明帝時期傳入中國後,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廣泛傳播,信佛、修佛的人數越來越多。他們中既有帝王將相、後宮佳人,也有普通百姓。這一時期修佛之人亦出現了不少神異之事,本篇就說說這一時期發生在一些修佛女子身上的神奇事。
  • 太史公司馬遷說,「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古代君子認為,在面臨生死選擇的關鍵時刻,只要自己的行為符合自己的道德追求,哪怕是為了一件小事去死,即捨生取義,他們也絲毫不會猶豫。先秦時期,這樣的故事非常多。
  • 中國山水畫
    山東寧陽縣有兩個古老的地名:「東疏」「西疏」(現西疏併入了東疏鎮)。這兩個地名是怎麼來的?是為了紀念西漢名臣疏廣、疏受叔侄而設的,其背後有一段真實感人的歷史故事。
  • 廷尉翟公被罷官後,賓客稀少,門可羅雀;學士張褒被彈劾後,焚燒魚符,棄官而去。
  • 張鎮周先贈親友金帛,繼而上任舒州都督,從此與親友以禮相隔、依法辦事;宓子賤看到前來迎接他的達官貴人擠滿道路,趕緊驅車前進,不理會權貴的奉承。
  • 李謐擁有萬卷書籍,宋敏求家的藏書豐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