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美軍聯絡官進駐 聯兵營成現代勁旅的十建議

文/彭顧文

人氣: 3303
【字號】    
   標籤: tags: , ,

【大紀元2019年12月26日訊】近日媒體報導明年漢光演習美軍將派遣聯絡官,有機會進駐我國新編成之陸軍聯合兵種營參與我漢光軍演 。

環看當今世界強國中,美軍是聯合兵種協同作戰之翹楚,從1980年代至今有豐富的實戰經驗與豐碩戰果的累積, 從特種部隊作戰演化到聯兵營、多兵種之聯合協同作戰。

現代化作戰部隊之表徴

這種聯兵營模組戰法之精髓,乃取決於第一線作戰部隊指揮官能掌握即時又足夠的戰場環境資訊,及各兵、軍種甚至盟軍即時有效的火力、兵力支援與情報共享,周全之參謀及後勤作業,保証了多兵、軍種之橫向聯繫,與支援任務之達成,並能未雨繆謀預測突發狀況發生及提出解決方案。

如此精確的參謀作業,將提供作戰指揮官下達比敵軍更快速、準確的作戰決策與攻擊指令,作戰部隊快速機動的到達攻擊發起線,並具足信心與勇氣果敢的對敵發動奇襲、強襲,並快速完成殲敵之作戰仼務。

這樣多兵、軍種又靈活的聯合作戰模式,已成為現代化作戰部隊之表徴。

圖為一名駐阿富汗美軍戰士正在執行任務。(Scott Olson/Getty Images)

美軍經歷慘痛教訓後的演化

當然美軍也經歷了諸多的慘痛經驗與教訓,在未談到正規議題前,筆者先舉幾個美軍實戰案例,先提供讀者朋友們參考,體驗一下個中甘苦,也請有興趣研究軍情的朋友們探查一下各個案例中的成敗關鍵點。

1980年,伊朗首都徳黑蘭大使館的人被伊朗激進派民兵扣留當人質,美軍為營救他們,發動了代號為「鷹爪行動」(Operation Eagle Claw)的救援任務。

這項行動由美國陸軍特種部隊執行,加上海、空軍及陸戰隊多兵種混編之支援單位,其中包含8架RH-53D直升機及數架空軍的C-130運輸機,從海、空不同路線飛往離德黑蘭市約320公里、計劃中沙漠無人區的前進基地集結,在集結區整補後特戰突擊隊再搭直升機,挺進徳黑蘭美國大使館進行救援任務。

但不幸的是當時美軍並沒有掌握正確的戰場氣候、地形、沙塵暴等因素,結果造成三架直升機因沙塵暴而機械故障必須折返,但在撤離時又因缺少預警機的空中指揮,在慌亂中一架直升機撞上了一架C-130運輸機,致使整個任務以失敗收場。

經歷了這次慘痛教訓後,由當時已退休的美國海軍作戰部長詹姆斯·霍洛韋上將( James L. Holloway)主持調查,調查結果認為多兵、軍種缺少統一指揮,整個任務行動沒有管控,各不同部隊橫向協調不佳,是導致任務失敗的主因。

圖為身穿便衣的三角洲部隊成員。(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這個調查結果彰顯當時的美軍尚不注重於多兵種協同作戰的模式,然而鷹爪行動的失敗,不但導向美軍各軍種更注重多兵種的作戰模式,也催生了美軍聯合特種作戰司令部的誕生,専責統一指揮美國海、陸、空軍所有特戰部隊及統合跨軍種的作戰任務。

時間來到1991年聯軍在波斯灣戰爭中,名聞遐邇的73東方戰役(The Battle of 73Easting)美軍裝甲騎兵二營的E連,因掌握了正確的情資,連長快速果敢的下達攻擊命令,奔襲了伊拉克共和衛隊一個旅集結區,以驅驅十輛M1A1坦克及13輛步兵戰鬥車輛,擊潰敵軍一個旅並擊毀四十多輛丅-72坦克。

另二營G連在伊拉克軍全力返撲時,堅守沙漠中的地形要點,在暗夜中擊毀敵坦克、甲車數十輛,G連10輛M1A1坦克奮戰一整夜後,即將面臨彈盡援絕之窘境時,要求AH-64阿帕契攻擊直升機火力支援後,殲滅了殘餘的伊拉克軍,這場以小博大戰功彪炳的戰役,其成功的主因,就是指揮官掌握了正確的訊息共享情報,及快速炙旺的火力支援,因此被美軍裝甲兵學校列為教範。

圖為「地表最強戰車」的M1A2艾布蘭戰車。 (Getty Images)

新近的成功戰例為去年2018年二月,美軍派駐中東的40名三角洲特戰隊員,在敘利亞東部巡邏天然氣廠區時,遭到500名屬於俄羅斯特戰退伍軍人所組成的(Wagner Group)庸兵部隊包圍,這些庸兵不但有強大火力,並有27輛坦克甲車協同作戰,但其實這批庸兵行動,早就被美軍無人機監視中,美軍迅速要求俄軍需介入調停,但被俄軍拒絕。

此時面臨十幾倍兵力及27輛戰甲車,對輕裝的三角洲部隊是生死存亡之際,美軍指揮部立即派遣了由16位綠扁帽及海軍陸戰隊組成的救援隊伍,搭乘4輛步兵戰鬥車前往救援,同時美國空軍快速的出動了包括(死神)無人機、F-22匿蹤猛禽機、F-15重型戰機、AC-130空中炮艇、B-52重轟炸機,及陸航AH-64阿帕契戰鬥直升機等,在美軍空中猛烈火力掃蕩下,俄軍特戰庸兵節節敗退,最終美軍殲敵三百餘人,40名三角洲部隊全身而退,這又是一個多兵軍種作戰的成功案例。

圖為在中東的美軍。
(Getty Images)

聯兵營的5大特性

美軍經過兩次波灣戰爭後,現今的阿富汗多山戰區,或是中東的局部衝突中,顯少有大型部隊正規作戰之需求,而在局部區域衝突中,以能快速反應、集各兵軍種之火力優勢,在短時間內完成任務為導向的作戰形勢,聯合兵種營之作戰模塊編制,是最能符合現代陸軍的作戰需求。

一、聯兵營就是把特種部隊作戰,各兵、軍種優勢的外在火、兵力支援,與足夠的戰場資訊及外在的相關訊息共享,或將臨時配屬人員及裝備納入常態,如陸、海、空、連絡官及無人機圖資分析官等。

簡單的說,以往陸軍營級部隊作戰如需求海、空軍火力支援時,先得向團或旅級提出報告,然後團旅級再向上一級報告提出要求,最後可能要到師級單位,甚至更高層級指揮官才有此權限,向不同軍兵種提出支援要求。

而特種部隊作戰,事先計劃中就納入他兵軍種支援考量及核可後,特戰單位成員可即時透過通話直接要求支援。聯兵營則將他軍兵種連絡官納入編組,連絡官對原支援單位狀況更瞭解,更能快速有效的取得所需的支援。

二、原為旅、團級内協同作戰之同級單位(如戰車營、炮兵營、步兵營),縮編成為聯兵營內的各兵種連,從協同作戰成為更靈活快速的同步作戰。

三、為了能達到遠程獨立作戰之目標,攻擊型的聯兵營,需具備指管通情監偵能力,才能擁有局部戰場管理能力,所以需完整的(C4ISR)系統與裝備。

四、為了進行遠程獨立作戰,聯兵營自身的防護力、抗電子干擾能力、防空能力、反裝甲能力、無人機偵蒐距離及能量加大、強化地面偵蒐部隊偵搜範圍擴大,甚至包括工兵、炊事、醫療救護站等。

五、突發狀況及危機處理能力。

嚴陣以待的駐伊美軍士兵。(法新社)

從以上的條件看來,美軍的聯兵營和共軍的合成營,是屬於遠程攻擊型的編裝,而國軍的聯兵營是屬於本島防衞作戰型的較小編裝,但在本島的防衛作戰中,國軍總體作戰能力就是聯兵營的強力後盾。

所以明年漢光演習,具豐富經驗的美軍,派遣聯絡官進駐我聯兵營,筆者認為那不是一般的狀況,那是進行現場觀察指導(On-site Coaching),並檢視我新編聯兵營是否能轉型,成為一支現代化多兵種聯合作戰的鐵拳勁旅。

給國軍聯兵營的10大建議

筆者認為這是個難得機會,也是國軍聯兵營是否能轉型,成為現代勁旅之關鍵時刻,筆者有以下建議:

一、國防部長應召開相關軍、兵種聯合會議,必須取得共識,這是國軍第一個編裝的聯合兵種營,只許成功不能失敗,各相關支援單位要派入聯兵營之人選,必須是具基礎專業的優秀人才,這項任務就是整軍備戰的基盤決對不能輕忽。

二、各兵軍種派入聯兵營體系之人員,聯兵營必須做好人力發展計劃,從徴、選、任用、教育訓練、考核、個人發展潛力等,這項跨軍兵種的支持表現及能力,將做為本單位或回到原單位升遷之優先考量。

三、國軍原來就遵行美軍的參謀體系,但近年來因兵源缺乏,有參二、參三合編,甚至缺員、或低階佔高缺及短期軍官充仼的現象,不但要革除更需要挑選優質人選來強化參謀作業能力,才能應付現在的戰爭形態。

四、美軍為攻擊型的部隊,可要求美軍聯絡官以攻擊角色及狀況,來挑戰我們的防禦能力。

圖為國軍演習中自走砲陣地對敵發動攻擊。(中央社)

五、在明年漢光演習前,我聯兵營應在演訓中,務實的先尋找我軍行政、後勤、參謀等相關作戰的各種自我缺失,因為美軍顯少是防禦的一方,因此在防衛作戰方面,筆者認為美軍或許沒有太多經驗,所以聯兵營需先期找出自我缺點、提出討論強力對話(powerful dialogue),並尋求解決方案。

六、為防止共軍第一擊,筆者建議原旅級營舍只留旅指揮部,聯兵營應以營或連為單位,將營舍疏散並設立在較近於敵登陸地點、有掩蔽隱蔽之處,以期能更瞭解自己的防禦地形,更能快速完成接戰準備。

七、筆者建議明年漢光演習,是真正的本島防禦作戰模式,陸戰隊員扮演紅軍,登陸後要持續往內陸攻擊,防禦方要如何利用地形主場優勢,進行攻防退守逆襲等戰術應用,(不要沿用過去幾十年的模式,陸戰隊員攻上灘頭就結束了,然後再轉往設定好的、三軍聯合演練的保力山或仁夀山陣地,進行第二波陸上攻擊),筆者認為應在各守備區,敵可能登陸的灘岸進行實戰演練,最好是同時不同區不同方式,兩處同時進行,以演練應付共軍氣墊船的攻擊模式。

八、筆者再建議不要以表演方式來進行漢光演習,如戰車、火炮整齊排列,筆者要問:共軍第一擊我灘岸時,我軍如何處理?先隱蔽掩蔽於火炮之外再快速進入陣地,同時戰車、火炮等,要分散佈署但火力集中,要符合實戰要求。(給人民看到的影片,可用空拍機全場攝影一樣精彩)
九、現時我軍為機械化部隊,同時具有主場優勢能快速補充油彈,萬一共軍突破登陸時,我軍必須發揚各種火力,不要太節省彈藥,不但能制壓登陸之共軍,也達到盡早消耗共軍有限彈藥的目的。

十、國軍博勝案的Link-16是否能與美軍同步,是否能夠譲國軍聯兵營,指管通情監偵能力,C4ISR整合系統及硬體裝備,提升到與盟軍接軌,能辨識敵我並共享訊息,是轉型成功前的重要課題。

以上筆者之建議無他,只希望國軍能更加務實,不負國人的託付與期望,我們感激國軍長期為維護台灣自由民主的決心與努力。

國軍加油!再加油!

責任編輯:李世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