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24小時監測 半夜不再低血糖驚醒

連續血糖監測儀置入病友的腹部或上臂,可24小時隨時監測血糖變化。左為高醫內分泌新陳代謝內科主任林昆德。(高醫提供)
人氣: 168
【字號】    
   標籤: tags: , , ,

【大紀元2020年11月24日訊】(大紀元記者方金媛台灣高雄報導)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全世界有近4億人口罹患糖尿病。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台灣約有200多萬名糖尿病友,18歲以上糖尿病盛行率為9.82%,男性比女性多,每年新發生糖尿病患16萬人,絕大多數為第二型糖尿病。

對糖尿病人而言,測試血糖是每天必要工作,但一天要扎針指頭採血數次,既不方便又不舒服;有些人因怕痛而沒有按時量測,導致血糖暴衝或低血糖危險而不自知。

為協助病友維持血糖穩定,高醫內分泌新陳代謝內科特別使用連續血糖監測儀器(CGM),將一枚約50元硬幣大小裝置置入皮下組織,連續24小時進行監測,比起一般血糖機更能準確看出血糖波動,也更能清楚了解藥物、運動、飲食對身體血糖值影響。

24小時連續血糖監測儀。(高醫提供)

70歲的蔡姓服裝設計師,雖有糖尿病家族史,但她一直不以為意,直到一天到菜市場喝了1瓶含糖乳品解渴,看到很多人排隊篩檢糖尿病,她好奇去驗血糖,結果數值超標,就醫後診斷出糖尿病。

罹病初期,她很怕驗血糖,不敢看針,每次到醫院驗血糖都很緊張,後來衛教師傳授要領,才慢慢克服心理障礙。在裝置連續血糖監測儀器後,她也才恍然大悟,先前半夜心悸、手抖、冒冷汗瀕死的感覺,原是低血糖之故。掌握了血糖變化,進而調整藥物、飲食及生活作息,使血糖更趨穩定,半夜她也不再因低血糖而驚醒。

高醫內分泌新陳代謝內科主任林昆德表示,連續血糖監測儀器每5分鐘記錄一次,可連續監測7天左右。藉由監測組織間液葡萄糖變化,可清楚看出血糖波動,揪出血糖控制不佳原因,以及不知覺低血糖或夜間低血糖等潛在危險,並適時調整控糖藥物劑量。

他指出,糖尿病是多因子疾病,與相關家族史、高糖高油高熱量飲食、缺乏運動、肥胖、情緒壓力、藥物等有關。糖尿病雖少直接致命,但它會導致腦中風、心血管疾病、心衰竭、周邊血管疾病、眼底病變、神經病變、腎臟病變等,且越年輕越容易有併發症。

他強調,飲食和運動是控制血糖首要,藥物則為第二道手段,兩者缺一不可,否則事倍功半;建議糖尿病人可從事慢跑、騎單車和打網球等有氧運動,每週三次,每次50分鐘,能促進血糖代謝,讓肌肉和骨骼記憶,這樣運動量對身體確有好處。

醫師黃幸儀表示,連續血糖監測適用於血糖高低起伏大、擔心半夜低血糖或頻繁低血糖不自覺、擔心妊娠糖尿病影響胎兒,以及第一型糖尿病患者但血糖控制不理想族群等,健保有條件給付,健康者也可自費裝置。◇

責任編輯:唐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