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卡捷琳娜二世 在疫難中的表率舉措

作者:沉静
俄羅斯女王葉卡捷琳娜二世。(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3792
【字號】    
   標籤: tags: , , , ,

葉卡捷琳娜二世(Catherine II,1729年—1796年,港台譯為凱瑟琳二世)是俄國史上和彼得一世齊名的被尊為大帝的一代英主,她在位(1762年—1796年)的34年是俄羅斯帝國的黃金時代,與其文治武功旗鼓相當、媲美輝映的歐洲女性君王,只有英國的伊麗莎白一世。

葉卡捷琳娜大帝執政初期,不僅面臨國庫空虛、危機四伏的局面,而且還連遭瘟疫的襲擊。

被史學家稱為「人類史上最大的種族屠殺」事件不是靠槍炮實現的,而是長期肆虐歐亞大陸的天花(Smallpox),這種由天花病毒引起的烈性傳染病,重症感染者三五天內就會死亡,即使痊癒後臉上也會留下難看的疤痕和麻子,甚至失明或發瘋。18世紀歐洲死於天花的人數高達1.5億,幾乎家家都有陰影不散的慘痛記憶,連尊貴的王室也難逃厄運,英國女王瑪麗二世、法國國王路易十五、15歲的俄國君主彼得二世都因天花而亡,染天花而破了相的(葉卡捷琳娜的丈夫)彼得三世更加病懨懨。

1762年,身著軍服的葉卡捷琳娜二世,維吉留斯·埃里克森(Vigilius Eriksen)所繪。(公有領域)

1764年春的天花病魔來勢洶洶,舉國人心惶惶,葉卡捷琳娜對疫情極為重視。她了解到1721年在英國已開始使用預防天花的人痘術,即把天花患者的少量膿液,用小刀劃拭輸入皮下。刻意接種人痘病毒,以毒攻毒產生抗體,從而獲得免疫力。對於人痘術,歐洲和西亞諸國的反對聲浪也很大,有宗教的理由,也有不安全的因素,有的國家甚至嚴令禁止。但是法國哲學家伏爾泰目光敏銳,他稱讚這免疫術來自富有禮儀的睿智民族,中國人開啟種痘之先河已有數百年歷史,確實挽救了成千上萬的生命。而在精神上對葉卡捷琳娜影響深遠的是伏爾泰,她不僅讀遍伏爾泰的著作,而且彼此長期有通信聯繫。與乾隆同時代的葉卡捷琳娜還對雍正帝極為欽佩,她看了雍正的《傳子遺詔》,那期望繼承者勵精圖治的諄諄教誨,深深打動了女王的心。

不能眼睜睜看著成千上萬的人隨著瘟疫大規模爆發而紛紛斃命,葉卡捷琳娜當機立斷,聘請英國的醫學專家托馬斯·迪姆斯戴勒(Thomas Dimsdale)來到聖彼得堡,她決定親身試驗,如有效就在全國推廣疫苗。

朝臣們紛紛勸阻:吉凶難卜,代價太大了,陛下的安危才是重中之重,不容有任何意外閃失。陛下還是放棄推廣,民眾對輸入天花病毒的做法驚恐得難以接受,根本不相信能防治天花。一旦出現傷亡事故就會成為眾矢之的,政局不穩。

從德意志小公國的公主到俄國太子妃,從王后到女王,風風雨雨一路走來,勤勉好學的葉卡捷琳娜都能經得起磨礪,很快稱職勝任。可謂步步為營,百鍊成金。彼得三世一系列對內對外政策不得人心,尤為荒謬的是把七年戰爭勝利成果化為烏有,引起王公貴族和軍隊將士的強烈不滿,一場宮廷政變把彼得趕下台,擁戴葉卡捷琳娜為王,她遠比整天擺弄玩具兵偶的丈夫靠譜、更有治國才能,俄羅斯需要明君賢臣來掌舵護航。

葉卡捷琳娜力排眾議,既然上天安排她帶領國民前行,那麼她就要為眾人的福祉挺身而出,應該冒這個風險!她知道因痘痂毒性大小、劑量是否適當和個體差異等複雜狀況,接種有可能導致死亡。但她對來自英國的醫學專家有信心,樂觀開朗的神情似乎在告訴眾人:放輕鬆,大可不必憂心忡忡。

倍感壓力的迪姆斯戴勒想先諮詢御醫們的意見,葉卡捷琳娜認為不必要;他又請女王允許他在同齡婦女身上先進行試驗,再一次被否決。迪姆斯戴勒表示責任重大,必須嚴謹,懇求女王等兩個星期,好讓他找一些俄國年輕人做測試,葉卡捷琳娜勉強答應。為防種痘失敗,會殃及迪姆斯戴勒和兒子,葉卡捷琳娜私下準備了快馬接力,接種後就護送他們父子安全出境。

康熙帝大力推廣種痘術,福惠萬民。1688年(康熙二十七年),俄國曾派人到中國學過人痘術。學成歸來的人或許機緣不足、人微言輕,就鮮為人知地隱沒在歷史長河中。但只要對大多數國民抵禦天花有利,葉卡捷琳娜就不會因噎廢食。要改變人們任由迂腐觀念蒙蔽而裹足不前的狀態,一國之君帶頭種痘很有必要,大膽嘗試的現身說法比什麼都有說服力。

史載,葉卡捷琳娜曾發表演講:「我的目標是,通過我的榜樣,讓更多的人了解這種醫術的價值,打消恐懼顧慮,使處於危險之中的子民們免於死亡。」輿情譁然,民眾震驚不已。

當英國醫師的手術刀在葉卡捷琳娜的手臂上劃了兩下時,整個宮廷都似乎一顫。不少大臣替女王捏了一把汗,禁衛軍官兵暗罵嘀咕:「那個英國江湖騙子要是讓我們陛下毀了容,他和他的子孫將永遠被詛咒!」更多的人開始默默禱告。

二十年前,纖秀的少女蘇菲亞從氣候宜人的普魯士來到冰雪茫茫的俄羅斯,不僅放棄路德教、皈依了東正教、改名為葉卡捷琳娜,而且認真努力地學習俄語和宮廷禮儀,甚至夜深人靜,侍女們都睡下了,她還在抱書苦讀。不料,她却因此着凉,得了肺炎。高燒昏迷了十多天,採用放血療法也無濟於事。彌留之際生死頭關,葉卡捷琳娜拒絕路德教牧師為她做臨終祈禱,請求把教她東正教的神父老師找來,此舉贏得了宮廷上下的一致好感,從此不再把她當異邦外人,而是可親可信的自己人!一個月後葉卡捷琳娜便奇蹟般地康復了。

1745年的葉卡捷琳娜公爵夫人,由喬治·克里斯托弗·高斯(Georg Cristoph Grooth)所繪。(公有領域)

整整九天過去,女王安然無恙,種痘成功了!!人們喜出望外,歡欣鼓舞。接著,葉卡捷琳娜的忠臣良將、兒子和其他王室成員紛紛競相伸出胳膊進行免疫接種。不久,從醫院到學校,從軍隊到棄嬰收容所,疫苗推廣開了,在俄羅斯蔓延的天花瘟疫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

疫情消失後,葉卡捷琳娜再次邀請迪姆斯戴勒到聖彼得堡,封他們父子為男爵,並給予了豐厚的獎金。

葉卡捷琳娜不僅贏得民眾的敬愛擁護,她的膽識魄力連政敵都佩服。俄羅斯的開明女王令西歐國家也刮目相看。伏爾泰讚歎:陛下給我們上了多麼好的一課!葉卡捷琳娜微微一笑,表示自己做的不過是一個小女生也能為家人做的事。

一個凝聚民意、帶領潮流的領袖,一位號令千軍萬馬、叱詫風雲的女王,必有其非凡的人格感召力,那是歷經生死考驗,危難中身先士卒的表率啊!

在葉卡捷琳娜二世去世的1796年,英國鄉村醫生愛德華·琴納(Adward Chinner,1749年—1823年)發明了更安全有效的牛痘接種法,逐漸取代了人痘接種。現在的新生兒接種的是不含天花病毒的疫苗。

1780年的葉卡捷琳娜二世,J.B.蘭皮(Johann Baptist von Lampi the Elder)所繪,現藏藝術史博物館。(公有領域)

參考資料:
《俄羅斯歷史》、《俄羅斯帝國興衰》
[美]羅伯特·K.邁錫《通往權力之路:葉卡捷琳娜大帝》
卡·瓦利舍夫斯基《葉凱瑟琳二世回憶錄》
智仁編著《千年俄羅斯的世紀輪迴》
胡三元 《凱薩琳大帝:世界名人傳記系列43 Kathleen the Great》@*#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晚年,亨德爾在雙目失明中繼續創作,拖著病體參加義演。他悲天憫人,扶助貧弱。他把《彌賽亞》幾乎所有的收入用於救濟孤兒,他還被聘為倫敦最大的慈善機構的棄兒醫院院長。1759年春,74歲的老人照例指揮了《彌賽亞》的演出,在暴風雨般的掌聲中倒下了。他得到了國葬禮遇,
  • 藍印花布耐洗耐晒,耐穿耐看,實用又美觀。既有家常的溫暖妥帖,又有鄉野的清新活力。出得廳堂,入得廚房,摘下藍印花圍裙,一襲藍印花旗袍沏茶待客的主婦,又是那麼得體自如。
  • 經過多年的錘鍊,沒出國的巴赫已成功地把歐洲不同民族的音樂風格渾然溶為一體,他萃集意大利、法國、英國和德國傳統音樂中的精華,曲盡其妙,珠聯璧合,天衣無縫。創造力正處於巔峰狀態的他,隱隱聽到神的召喚,只想把精力貫注到創作理想的教堂音樂上。
  • 20年的風風雨雨,磨練重塑著這位賢妻良母孝媳。當丈夫被那座臭名昭著的監獄摧殘得奄奄一息,當幾乎所有的人都絕望痛哭時,她用柔弱的肩膀、堅定的信念撐起一片天,使連遭重創的家庭充滿溫情,細心為丈夫療傷,守護著他渡過難關、恢復體力……
  • 陳雲裳福慧雙全、進退自如的一生,既有雲霞蒸蔚的絢麗多姿,又有光風霽月的明淨清爽……是遠比娛樂圈的緋聞婚變更適宜年輕姑娘眺望的風景。
  • 中國的飲食文化淵源流長,承載著各地的風土人情、歷史人文、烹飪特色、味蕾喜好和鄉愁記憶……那些被老百姓以美食的方式紀念頌揚的聖皇名臣,流芳百世,家喻戶曉;那些被帝王將相親自品嘗、稱讚推薦的佳餚,不斷發揚光大,代代相傳,具有千年不衰的強大生命力,廣受民眾歡迎。
  • 中國的飲食文化淵源流長,承載著各地的風土人情、歷史人文、烹飪特色、味蕾喜好和鄉愁記憶……那些被老百姓以美食的方式紀念頌揚的聖皇名臣,流芳百世,家喻戶曉;那些被帝王將相親自品嘗、稱讚推薦的佳餚,不斷發揚光大,代代相傳,具有千年不衰的強大生命力,廣受民眾歡迎。
  • 乾隆(1711—1799)是中國最長壽的皇帝,他深諳養生之道,也很講究飲食,一生都保持著滿族騎射尚武的傳統。有一半時間不在紫禁城、天南海北巡遊的乾隆王朝被稱為「馬上朝廷」,各種浩浩蕩蕩的巡幸活動多達150次。東巡盛京(瀋陽)祭祖,西巡五台山禮佛,登泰山拈香,泛舟西子湖,尊孔拜賢,閱兵耀武,考察河工與海塘,了解風俗民情,召集文人學士編纂《四庫全書》……另一方面,在宮中常穿漢服的他傾慕華夏文化,琴棋書畫無所不能。雖然他喜歡到處題詩蓋章,但流傳最多的還是他六下江南的軼聞趣事,其美食家形象深入人心。
  • 約翰.拉貝(John Rabe)是一位德國商人,他因為在中國抗日戰爭期間成立安全區,救下了二十萬的中國人而廣為世人所知,然而卻因為這樣一個抉擇,而讓他的一生中留下了遺憾…...
  • 俗話說:「雁過留聲,人過留名。」誰都想青史留美名,隨著道德潮流下滑的人們,很少有人去思考如何做才能流芳千古。金錢、財富、權勢僅僅是一時一世,有的甚至一生沒有走完,就被後起之秀取而代之。研究古今中外的歷史都很容易得出結論:唯有善舉才能青史留美名,才能流芳千古。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