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登橋看火車 「舊大安溪橋」將成熱門景點

舊大安溪橋是海線地區民眾共同的生活記憶,修復完成後民眾在橋上就能欣賞火車從一旁的鐵道呼嘯而過的特殊景觀。 (台中市政府提供)
人氣: 177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2020年04月20日訊】(大紀元記者鄧玫玲台灣台中報導)台中大甲區保存全台唯一的鐵公路共構橋梁「舊大安溪橋」,興建於1920年,於民國95年由當時台中縣政府公告為歷史建築。橋梁因年久失修,台中市政府文化局展開修復工程,預計110年中旬完工。文化局長張大春日前往勘查工程進度時,指示施工單位在進行高空作業時應加強保護措施,也期待修復完工後,能串聯日南車站成為台中海線地區的熱門景點。

台中市文化局長張大春勘察舊大安溪橋修復工程,李榮鴻議員也到場關心。
台中市文化局長張大春勘察舊大安溪橋修復工程,李榮鴻議員也到場關心。(台中市政府提供)

舊大安溪橋位於台鐵大甲車站和日南車站之間,橋體跨越大安溪下游,全長約920公尺,包含鐵路橋及公路橋兩個部分,早期交通不便,舊大安溪橋是海線地區大安溪南、北二岸居民往來的交通要道,形成火車、汽車、行人在橋上並行的特殊現象。隨著近代公路改道行駛新台1線及鐵路電氣化改道,舊大安溪橋失去原本的運輸功能,民國93年七二水災被沖毀兩座橋墩形成斷橋。因此,這次的修復工程包含橋體修復和橋體再利用等,總計將投入1億1,500萬元經費。

 因應大安溪在汛期的豐沛水量,施工單位因地制宜打造獨一無二的「高空移動式工作車」。
因應大安溪在汛期的豐沛水量,施工單位因地制宜打造獨一無二的「高空移動式工作車」。(台中市政府提供)

張大春表示,舊大安溪橋屬於「石工橋」型式,構造是1920年代廣泛運用的鈑桁橋技術,橋墩表面的石材都取自大安溪河床,石砌工法細緻,是日據時期石構造的典型案例。這次的修復工程有三大特色工法,首先,因應大安溪在汛期的豐沛水量,無法像一般橋樑修復工程由河底直接搭設鷹架進行施作,施工單位因地制宜打造獨一無二的「高空移動式工作車」,利用鋼構組件配合油壓系統和重型膠輪,讓工作車宛如變型金鋼可展開兩翼移動到施工地點,再收攏成為平穩的方形平台,施工人員才能分段進行修復工程。

舊大安溪橋鋼鈑梁系統,修復前鏽蝕的狀況。
舊大安溪橋鋼鈑梁系統,修復前鏽蝕的狀況。(台中市政府提供)

其次,採用「鋼鈑梁系統修復」,以水刀去除橋身鋼板的鐵鏽,同時補強和替換損壞的結構,特別的是,橋梁興建時採用獨特的7分鉚釘和高溫接合技術,對此,施工單位特別開模打造仿古規格的鉚釘,改裝氣動式鉚釘機和加熱設備,歷經2個月的嘗試,終於成功拆卸並裝設新的鉚釘;同時,施工單位從大安溪河床挑選近似原有材料之材質、顏色的石材,並採用相同工法進行橋墩的「砌石修復」。

舊大安溪橋是海線地區,尤其是大甲和大安區民眾共同的生活記憶,修復完成後將成為海線地區的重要觀光景點,民眾在橋上就能欣賞火車從一旁的鐵道呼嘯而過的特殊景觀,不但具有歷史特色更能連結大甲區的日南車站、大安港媽祖主題園區和高美濕地等,形成濱海遊憩帶。

責任編輯:筱珮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