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回憶 拉斐爾你在哪裡?(上)—— 2019羅馬之旅與拉斐爾的三張畫

文/農生
拉菲爾《雅典學院》。(公有領域)
拉菲爾《雅典學院》。(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798
【字號】    
   標籤: tags: , ,

【大紀元2021年06月27日訊】記得有位十九世紀英國詩人造訪威尼斯時,對著波光瀲豔美麗的威尼斯感歎道:「噢!提香你在哪裡?我思念他的色彩,藍,紅的,金色的⋯⋯」

奇蹟聖母堂與聖山聖母堂。
奇蹟聖母堂與聖山聖母堂。(農生堤供)

在2019年5月初第一次去意大利,到了羅馬,也去了梵蒂岡。印象深刻看到羅馬人民廣場上唯一的一張巨型海報,仔細看卻是華為的形象廣告。

雖然在歐洲曾住了近九年,事隔二十七年後才第一次踏上意大利。

對一個從事藝術創作的人來說,這無疑是一種不太可原諒的事。我不喜歡旅行,尤其是那種蜻蜓點水似的旅遊。要認識一個城市,至少得待個半年甚至一年。只是在意大利找不到這樣的機緣,所以延遲到在我耳順之年才造訪。

意大利羅馬人民廣場。
意大利羅馬人民廣場。(農生堤供)

這趟旅行的時間長度雖然不在自我設定的原則下,卻是跟幾個同道去的,別有意義。2019年是達芬奇逝世500周年,緊接著2020年是拉斐爾的逝世500周年,在歐洲多個地方都有特展。不意外的在梵蒂岡看到拉斐爾的《雅典學院》壁畫。站在持續流動仍嫌擁擠的人群中,我側身退到牆的對面,抬頭定睛望著從牆面頂部到地面的宏偉畫作,忘了時間過了多久,直到同去的道友回頭來找我。這幅畫明明在網上、畫冊、書籍中看過無數次,當下卻是一種嶄新的感受,且如電擊一樣流通全身。如今已是2021年6月了,全球經歷了疫情的困頓與傷痛,意大利更是。從報導中看到空無一人的羅馬廣場,教宗在梵蒂岡聖彼得廣場孤身徬徨。現在回顧這一趟旅行,似乎是冥冥中的安排,也是我人生中少有的因為欣賞一幅畫的原作而落淚。

梵蒂岡入口。
梵蒂岡入口。(農生堤供)

拉斐爾完成此畫時才26歲,除了純摯又熟練的掌握溼壁畫的繪畫技巧,他把上古希臘人對人文七藝知識的追求融合在一個以基督教為主導的世界,在教皇的簽署辦公之地。沒有違和,兼容並蓄又和諧,知識與精神交融在一起的理想世界。近六十個人物,幾乎囊括在他之前時代對西方文化有影響力的宗師,在縱深高大的建築拱門藍天下的《雅典學院》裡進行唯物、唯心之爭。畫中人物呈現自由又優雅的氛圍,即使是一群詭辯家,衣不蔽體的第歐根尼(古希臘犬儒派)。他是如何做到的?

溼壁畫的製作過程需要有完整對畫作精密的計算再擬設計稿,然後再一小塊一小塊黏到牆上做草圖定位,然後再混合著石膏粉色料,這些材料要在未乾之前畫好,一塊一塊地接著畫,直到全畫完成。溼度、色彩、濃淡都要控制得恰如其分,不是可以一氣呵成的概念,但這幅壁畫看起來卻如此渾然天成。這樣的工作程序,卻不影響畫中人物相互關聯,個個跨越時空來此相聚。拉斐爾若沒有對這些人物的專業與人格特質,做出精細的分析了解,是無法將他們恰當地放進畫中該有的位置。對於空間的處理,《雅典學院》精妙地從藍天圓拱,延伸到階梯,再延至現場,與室內建築達成一體,觀眾在看此畫時,有如置身與這些哲人同一場景。真是情景交融令人感動。

奇蹟聖母堂與聖山聖母堂。
奇蹟聖母堂與聖山聖母堂。(農生堤供)

這樣的作品已不是單純的視覺藝術,是「人文畫」。拉斐爾本身就是一個人文精神、七藝(Liberal Arts)的實踐者。《雅典學院》是西方文化與藝術的極致。

「七藝」著重知識的廣博性,目的在培養知識菁英的獨立思考心靈與高尚的情操。文法、體育、音樂是基礎的學習內容,修辭、辯證、天文、幾何、算術則是進階的課程。七藝所代表的博雅課程,相對於技術或實用的課程內涵。這與晚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說:「夫畫者,成教化,助人倫,窮神變,測幽微,與六籍同功⋯⋯」是有相近之處。

而今,這種西方人文教育的精華,似乎已完全消失在他們的教育中。不知何時起,大學已變成知識與技能的訓練場所。小學中學成了「政治正確」的較勁領域。

余英時先生在他《歷史與思想》一書中這樣寫到:「……直到了十九世紀,西方學校中的人文主義教程才因科學之興起而逐漸受到修改……至於人文主義教育計劃的完全消失是20世紀初的事。自18世紀以來,西方教育的重心已從人格教育逐漸轉移到知識與技能方面來了。」

余英時還引述了克里斯特勒(Paul kristeller)《古典學與文藝復興思想》一書中的感嘆:「……許多職業教育家似乎已完全忘記了人文主義學術的存在,更不必說他的重要性了。」余先生這篇文章寫於1959年。六十多年前他已看到西方教育的問題,不知道他會對今天的教育怎麼說?(待續)◇

欲知雅典學院的詳細草圖 https://artium.co/zh-hant/node/167

責任編輯:李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孔子學院已滲透到德國社會的方方面面,如政治、經濟、文化、教育、藝術、意識形態、宗教等等,而且它是處心積慮、精心布局的,極具欺騙性、毀壞性地幹著這一切。因此,揭示其真實面目尤為重要,這正是撰寫本文的目的所在。
  • 美國大選激戰的節奏被按下了「快進鍵」。川普法律團隊透露,本週他們將在被稱為「腐敗窩」的喬治亞州提起訴訟,並將之形容為「挑戰魔鬼」,外界評論,川普團隊最激烈的法律大戰本週正式拉開帷幕。
  • 意大利佛羅倫薩著名的烏菲茲美術館(Uffizi Galleries),以收藏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傑作而聞名世界,因中共病毒大流行而被迫關閉數月後,於 2021年1月21日在嚴格的安全保護下重新對公眾開放。
  • 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推出「看得見的紅樓夢」特展,展覽以經典文學巨著《紅樓夢》為題,引領觀眾從物件反映出來的人情物趣,走進文學、藝術交織的美學世界,重新想像盛清貴族世家的榮景,看見《紅樓夢》的絕美與哀戚。
  • 1990年林布蘭的作品《加利利海上的風暴》在伊莎貝拉嘉納藝術博物館(the Isabella Stewart Gardner Museum )遭竊,還有其它兩幅至今仍下落不明。
  • 16、17世紀的袖珍肖像畫主要裝在吊墜的項鍊盒或小盒子中,用作外交禮物、愛情象徵或是紀念出生或死亡的紀念品。到了18世紀,袖珍畫因應珠寶而生,出現在項鍊垂飾或鑲嵌在戒指或手鐲中。期間許多來自歐洲的袖珍畫畫家來到美國為新共和國的公民作畫。然後,在接下來的一個世紀裡,袖珍畫的需求迅速增長,在美國市場風靡了很長一段時間。
  • 阿拉巴馬州議會大廈(Alabama State Capitol)位於阿拉巴馬州的蒙哥馬利(Montgomery),其令人印象深刻的門廊(portico)以新古典主義風格設計,是該議會大廈特色。阿拉巴馬州議會大廈與其它州的議會建築類似,都是坐落在小山丘上,俯瞰整個城市。
  • 春天蒞臨紐約!摩根圖書館和博物館(The Morgan Library & Museum)推出波特小姐的精彩特展:「碧雅翠絲‧波特:擁抱大自」(Beatrix Potter: Drawn to Nature)。波特小姐是廣受大眾喜愛的《彼得兔的故事》(The Tale of Peter Rabbit)還有其它兒童讀物的作家和插畫家。
  • 博物館研究古董盒子並不是看裡面是不是還裝有原來的東西或已空無一物。學術上打開古董盒子的目的是研究盒子的材質、形狀、功能和美感的歷史背景和故事。古董盒子的外觀自成一格,至今仍吸引人們觀賞,想一探究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