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霍守業:重點非中共是否攻台 而是何時動手

人氣: 125
【字號】    
   標籤: tags: , ,

【大紀元2022年11月02日訊】(大紀元記者吳旻洲台灣台北報導)台國防安全研究院2日舉辦「2022台北安全對話」,台國防院董事長霍守業致詞表示,兩岸問題如同俄烏同樣是制度與價值之爭,討論兩岸是否爆發戰爭已非中共是否會攻台,而是何時動手的問題,台灣備戰非挑起戰爭,而是為避免戰爭,台灣更希望兩岸在制度競爭下和平解決問題。

國防部智庫「國防院」2日以「危機下的中國與世界」為題,舉辦「2022台北安全對話」,邀請美國、烏克蘭、德國、日本、立陶宛、土耳其等多國學者與會。

霍守業致詞表示,俄烏戰爭出乎外界意料,烏克蘭由於舉國上下堅強的抗敵意志,再加上民主國家的各種制裁,以及精神、物資、武器、裝備的大力支援下,讓戰事不斷延長,拖垮俄軍的後勤跟士氣。

他表示,如今俄烏戰爭已不僅是兩國間的戰爭,更是民主和威權體制的對抗、人類價值觀之爭,也讓世人體會到「區域安全」的重要性。在世人關切俄烏戰爭的同時,也注意到中共對台的打壓,以及台灣海峽兩岸會不會發生戰爭的問題。

他說,中共政權早年與俄共一起對外輸出共產主義,在世界各地引發許多動亂;如今中共挾著改革開放後的成果,以崛起新興大國姿態,加強對台打壓力度,並不斷以展示肌肉、脅迫利誘及戰狼外交等方式,展露其對外擴張的野心,對世界和平與區域穩定構成嚴重威脅。

霍守業坦言,中國最高領導人習近平在中共「二十大」之後,已確定第三度連任,判斷中共未來在各方面的作為將更強勢;有關兩岸爆發戰爭的討論,「已不是中共會不會攻打台灣,而是何時動手的問題」。

他強調,中華民國對抗中共文攻武嚇與打壓已超過70年,這些年台灣隨時警戒戰爭,也持續備戰,台灣有信心挫敗中共進犯,確保台海安全;但台灣備戰並非要挑起戰爭,而是為了避免戰爭,台灣更希望兩岸能在制度競爭下,和平解決問題,避免給台海、全球帶來另一場動盪、另一場浩劫。

陸委會副主委邱垂正致詞則說,中共的對台政策非常沒有彈性,並堅持台灣要接受所謂「九二共識」或「一中原則」,如果台灣接受了,意味接受臺灣是屬於中國一部分,台灣絕不會接受這樣的說法。台灣有決心捍衛主權及民主體制,這點從來沒有動搖過,這就是台灣的底線,也絕不會有任何退讓。

美前國防官員:現存觀察與理論過時且無效

美國國防分析研究所研究員、五角大廈首任中國副助理部長施燦得(Chad Sbragia)則表示,未來美中競爭將越來越顯著、且核武威脅是需要考慮到的因素。而且情況已經改變,目前的各式觀察和理論都過時且無效,這些假設和背景邏輯會產出錯誤的情報需求和方案。

他呼籲,現行的作戰概念、戰爭計劃指導和任務、預警問題、部隊設計和決策,都需要全新的檢視。需要了解中共現代化和國力擴張的進程,而中共二十大之後,習近平要面對黨內的期待,可能會對國際秩序和臺海穩定進行挑戰,對美國和臺海的風險也會加大。

在場學者問到,如何避免誤判中共軍力?施燦得回應,以他待過美軍的經驗,首先是尊重對手、並評估風險。共軍20年來快速進展,且習近平直接管理所有軍事行動,這和俄羅斯總統普丁的情況不太一樣。

他以中共8月圍台軍演為例,即使周圍有美日軍隊,他仍決議這麼做,顯示他對共軍非常有信心。

美前國安官員:海峽中線無國際法效益

另外,對於共機擾台、跨越海峽中線已成為新常態,美國前國安會亞洲事務資深副主任簡以榮(Ivan Kanapathy)表示,簡以榮提到,共軍20年來,水面作戰艦艇數量增加近百倍、四代機也成長10倍,軍事投射力量大幅進展,必然會進行更多軍演,美國、台灣或日本必須意識到此情形,也必須在領海周邊進行演練。

他警告,當中共的軍事行動頻率和強度都在增加,意味著北京將更加願意採取高風險的作為。他以2001年美中南海撞機事件為例,起因並非美方的錯,但事件發生後,美國為了降低緊張關係還是有所讓步。因此若台海發生事件,中共絕對會怪罪台灣,並藉此升級衝突、逼使台灣讓步。

簡以榮表示,以國際規則來說,台灣所謂的防空識別區或海峽中線都只是冷戰時期的遺留,今天情況已經不一樣了。美國、日本、都面臨類似情況,但卻不會為此發出聲明。而台灣國防部刻意突顯中共飛越台灣防空識別區(ADIZ),是比較例外的作法,應該探討其他國家為何不這麼做、不這麼做的好處是什麼。

他建議,面對不可否認的政治和軍事現實,台灣不應試圖恢復數十年前的規範,與其宣傳中共侵擾台灣ADIZ和跨越中線,更應該讓民眾了解領海和鄰接區,包括12海里、24海里的界線位置,並從根本上調整部隊結構,以具有成本效益和彈性的方式,阻止敵人入侵並保護台灣免受侵犯。

簡以榮認為,台灣作為抵禦中共侵略的捍衛者,應該要將防禦重點放在自己的主權領土上,思考整體國防態勢,發展不對稱戰力。不對稱的概念同樣適用於灰色地帶,包括可能面對的封鎖禁運。

責任編輯:玉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