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政府不滿 德國面臨新一輪抗議潮

人氣 212

【大紀元2022年09月30日訊】(大紀元記者余平德國報導)德國入秋以來多地抗議頻發,東部城市尤甚。前憲法保衛局局長認為,現在的局勢與東德末期動盪時代有相似之處;一位知名社會學家也分析說,德國正面臨抗議潮,很多原本不參與政治的市民,甚至是中產階級都因為對經濟、社會等多方面政策不滿,上街抗議。

不分左右陣營週一抗議活動席捲東部

9月以來,東部傳統的「週一抗議」活動再次風起雲湧,示威者動輒數以萬計。左翼和右翼政黨也紛紛發布消息,計劃組織大型抗議活動。媒體稱,這又是一個多事的動盪之秋。

9月27日,德國多地都有示威活動,尤以東部為甚。根據電視一台(ARD)報導,在東部圖林根州(Thüringen)各地參加「週一抗議」活動的人數約有2.4萬人。在薩安州(Sachsen-Anhalt)的30個城市中共有約1.3萬人參加了示威活動。在薩克森州(Sachsen)的多個城市也有3.2萬人參加遊行。

這一波抗議活動的主旨包括:不滿通貨膨脹率高居不下,物價飛漲;要求開放本溪2號天然氣管道;不滿政府對待烏克蘭戰爭態度;不滿防疫政策等。

在最近幾次的抗議活動中,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左翼和右翼這兩個通常水火不相容的陣營同時同地舉行抗議活動,雖然側重點不同,但矛頭都指向政府、政策,而且幾乎沒有發生衝突。

電視一台採訪過一位萊比錫(Leipzig)市民郎海默(Henry Langhammer),他在消防隊工作了30多年,9月5日他參加了當地的週一抗議活動。

郎海默表示,「我覺得(民眾)不被重視,沒人把我們當回事,我們甚至受到了(政府的)愚弄。我們天天工作,可是得不到回報,工作沒有意義,不值得。汽油、柴油都漲價了,物價也貴了,電費、煤氣費高漲。我母親的退休金不夠用,她必須得出去打工,才能把帳單付了。這是很悲哀的事情。所以我現在又參加遊行了。」

郎海默說,這是他30多年來第一次參加抗議活動。「上一次參加抗議活動是1989年。那時候抗議活動帶來了結果,希望這次也是。」

1989年,東德市民不滿政府統治紛紛集會遊行,當年10月初在萊比錫的「週一抗議」活動有7萬人參加,成為了推翻東德政府的導火索。

此後,「週一抗議」活動也一直延續下來,例如自從2015年,東部地區不斷有市民在週一舉行「散步」活動,抗議默克爾的難民政策。而自從疫情爆發以來,「週一散步」活動擴散到全國,時至今日,各地都有民眾選擇在週一聚集在當地的某一公共場地,表達對防疫措施的不滿。

社會學家:非政治人群加入抗議行列

萊比錫市民郎海默的例子印證了德國知名社會學家、作家布倫斯(Werner Bruns)博士的分析,這位在科隆萊茵高等學院擔任名譽教授的學者認為,幾年來,民眾對政府的信任度越來越低,由於能源成本增加、通貨膨脹、價格飛漲等因素,加上政府對烏克蘭問題的立場等使得民眾越來越沒有安全感,養老金、醫療保險都令人不安。

這些問題甚至延伸到了原本對政治無動於衷的中產階級。例如一些中小企業認為,政府在制定政策時忽視了他們的利益,例如他們無法理解政府關閉核電站的決策。布倫斯分析說,其實從2015年默克爾難民政策開始,到疫情政策,到現在各種交織在一起的危機都令他們感到生存危機,這迫使這些原本不參與政治的非政治人群上街表達自己的不滿。

前憲法保衛局局長:講真話反被罵是納粹

德國前憲法保衛局局長馬森(Hans-Georg Maaßen)也對目前德國的局勢,尤其是民主進程感到擔憂。馬森日前與一位博客記者交談中表示,德國正處於危險水域,民主正在被遺忘,無能和狂熱的政治分子正在威脅德國。

馬森批評綠色改造會導致死亡和苦難。他說,只有打破現有社會制度並代之以新制度才能實現綠色改造。這種社會建構主義在社會主義、納粹主義和毛澤東主義中都發生過,而這無一不導致死亡和苦難。他警告說,不要讓德國成為綠色生態社會主義專政的試驗田。

馬森認為,目前德國對民主的態度猶如東德時期:如果一個民主行動符合政府意識形態的目標,就會被接受和容忍,否則會被打上右翼、反革命或陰謀論的標籤。馬森表示,媒體不正確的報導是造成這個問題的一個原因。

他舉例說,一些人賊喊捉賊,自己行為如納粹,卻指責他人是納粹,孤立那些敢講真話的人,污衊構陷他們,剝奪他們生存的經濟基礎。「他們無法容忍那些要決定自己生活的異己人士,那些敢講真話的人。」

例如,政府公開要求人民為停電做好準備,連警方都在為這種糟糕的情況做演習,這樣的事情在以前是不可想像的。現實越來越多地波及到富裕的綠色知識分子層,越來越引起他們對未來的「高度不安全感和恐懼感」。

責任編輯:王亦笑

相關新聞
組圖:探索德國這10個最美的小村莊
德國10月新變化 工資上漲、燃氣費未定
德國住房補貼將翻倍增長 如何申請?
德國取消天然氣徵稅 政府追加2千億援助金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