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負面情緒 香港九成學生沒向老師家長求助

人氣 33

【大紀元2023年12月14日訊】(大紀元記者李尚智香港報導)學童自殺近期成為社會關注點。有社福機構的調查發現,學童自殺成因多元而互為影響,最主要的因素依次為學業問題、家庭關係及人際關係;另外,高達九成的受訪學生指,在面對負面情緒時,沒有向老師、社工或家長等成年人求助。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建議多方協作緩解學童自殺問題。(霄龍/大紀元)

自殺原因多樣 學業問題高佔七成

該調查由香港基督教服務處進行,於上月(11月)由社工跟150名中學生面談,進行深入的「個案訪問」,了解他們對自殺的看法及求助情況。受訪者最多人來自中三(25.3%),最少為中六(6.7%);約四成人(44.7%)曾接受學校社工個案輔導服務。

結果發現,最多學生提及引致自殺的原因是「學業問題」(72.7%),其次為「家庭關係」(48.0%)及「人際關係」(26.0%)。服務處分析,學生選擇自殺的原因並不單一,各個因素且互相影響,令學生難以啟齒,不懂尋求協助。

遇負面情緒寧遊戲娛樂 不尋求成年人協助

調查亦發現,九成的受訪學生在面對負面情緒時,沒有向老師、社工或家長等成年人求助,而大多選擇「遊戲娛樂」(44.7%)或「向朋友傾訴」(40.7%),只有約一成學生會「尋求老師或社工協助」(10.7%),或「尋求家人協助」(10.0%)。

學生尋求不同人士協助的意欲,首三位分別是朋友(6.8分)、社工(5.6 分)及家人(4.9分),再到網民(4.4分)及老師(4.0分),顯示老師的排名極低。

對於較不傾向尋求他人協助,原因主要為3個顧慮,分別是「擔心傳開或被嘲笑」(30.0%)、「怕被批評或追問」(16.7%)及「不被理解」(14.0%)。

另外,服務處亦整理過去5個學年的學校社會工作服務數據,涉及超過12,000名學生,其中逾六成人在「情緒或精神健康」方面有服務需要的,較疫情期間多一成。

6名輕生死亡學生在校表現不俗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學校社會工作服務主任鍾慧妍表示,該處由2020年至今,共處理6宗自殺身亡個案,所涉學生在校的表現其實不俗,卻承受著長期生活苦況,包括單親家庭、貧困或與家人關係欠佳等。幾乎全部學生沒有向社工或老師求助,其中一半曾向朋輩透露輕生念頭。由於他們成績不差,故難以辨識有自殺念頭。

一名中學女生的家長黃先生,分享女兒踏入青少年期後有不少變化,曾感無助和沮喪,但其後體會到「聆聽」、「調節心態」的溝通方法,並指家長對子女其實十分簡單,只盼望他們健康快樂。

倡多方協作識別有需要學生

本身為校長的香港學校訓輔人員協會副會長李建文指,疫情對學生造成負面影響,減少了他們與老師建立關係的機會,很多學生回校後不善於表達自己的需要,不太願意向他人求助,令老師難以發現有精神健康需要的學生。

他建議政府為學校創造條件,讓老師有足夠時間和空間與學生重建信任關係,有助及早識別有需要的學生。他強調學校須建立完善的精神健康支援系統,推動全校參與預防性、發展性和補救性工作。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則倡議多方協作,以及早識別有需要的學生,鼓勵他們向人求助。建議包括政府牽頭各界加強公眾教育,減少對求助的標籤;學校建立關愛文化,創造空間及機會讓老師了解學生,加強師生連繫,長遠建立互信關係;並支援家長應對子女成長需要,鼓勵朋輩互相守望,協助學生適時求助。

該服務處亦推出3項相關服務,包括在學校推行「救人自救」活動,製作求助錦囊,鼓勵學生有需要時向朋友向成年人求助;另製作短片及相關資源,並於下週一(18日)舉行聯校老師工作坊,協助他們及早識別高危個案。

教育局局長蔡若蓮曾於上月表示,今年截至10月,全港中、小學向教育局匯報的學生懷疑自殺身亡個案共27宗,較過去3年(2020至2022年)的同類個案分別為21、25及25宗,數字有上升趨勢,她則估計是受疫情及復常後,學生須面對較大的挑戰所影響。@

責任編輯:陳玟綺

相關新聞
香港15至24歲全日制學生 自殺案件五年升逾五成
香港15歲以下自殺率創新高
香港電影強勢入選金馬創投會議企劃名單
陳友凱指過去曾推三層應急機制 唯欠足夠人手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