飼養動物教會小孩人生大道理

用愛心照護動物 可從中領悟生與死的人生真諦
飼養動物能讓孩子們學會紀律、責任,以及生命的自然規律。(Biba Kayewich)
font print 人氣: 627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大紀元2023年12月08日訊】(Walker Larson撰文/大紀元記者余欣然編譯)以前,每當奶牛走近籬笆探過頭來吃妻子手中的蘋果時,女兒會嚇得直哭。而現在,她只是安靜地觀察它們,看它們如何邁著緩慢而有力的步子,搖搖晃晃走下山坡,去尋覓可口的餐點。

女兒還不到一歲。我希望隨著她慢慢長大,奶牛會成為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道風景:一群與她和爸爸媽媽都不一樣的生命;不知怎地就能把外面的青草變成她早餐桌上香噴噴的牛奶;它們悠閒的身影沿著山坡蜿蜒而上,山坡盡頭是一片松樹林,風吹過林梢,松濤陣陣,天籟之音不絕於耳 ;真希望這安寧、祥和的畫面能夠定格,成為她人生畫布的底色。

提起教育,我們往往會聯想到書本、鉛筆和黑板—沒錯,它們的確重要。但是,大自然這本書才是孩子們最重要的老師之一。而在我們這個時代,她卻越來越被忽視。正如理查德·盧夫(Richard Louv)在《失去山林的孩子》(Last Child in the Woods)一書中寫道:「就在年輕人與大自然之間的紐帶斷裂之時,越來越多的研究卻表明,人的心理、身體和精神健康與我們跟自然界之間的聯繫直接相關」。

在大自然這本書中,動物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觀察它們可以啟發孩子許多智慧。通常來講,動物對孩子們有著魔法般的吸引力。這就是為什麼許多兒童服裝、玩具和書籍上都畫滿了動物的形象,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應有盡有。但是,它們都無法替代現實世界裡那些活生生的小動物。

飼養動物能讓孩子們學會紀律、責任,以及生命的自然規律。(Biba Kayewich)

為什麼養育孩子時要將動物列為生活的一部分?原因眾多,有一點尤其重要。人與動物之間的共生關係源遠流長,最早可追溯到人類的搖籃—伊甸園。我們和動物互相依附,誰也離不開誰。如果將人類歷史比做一塊精美的掛毯,那麼動物就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絲線,抽掉它,整個掛毯將被拆散。

在我們古老的故事、詩詞和歌曲中,動物的身影交織其間。荷馬史詩《伊裡亞德》(The Iliad)描述過帕特洛克羅斯(Patroclus)高貴的戰馬。它們在特洛伊城下狂風呼嘯的海灘上對著這位勇士的屍體哭泣。荷馬當然知道馬沒有理性,它們不會哭泣。但透過刻畫這匹哭泣的馬,他表達了一個基本事實,即人與動物之間能夠產生情感上的紐帶。剝奪孩子建立這種親密關係的機會,就等於剝奪了他或她豐富閱歷,體驗人生的機會。最起碼,不許孩子與動物接觸,會導致他們無法了解自己的承傳。

傳統上來說,大部分兒童在成長過程中都曾與動物親密接觸,因為過去西方多屬農業社會。有些常識性問題,過去的小孩比現在的同齡人懂得多。比如食物從哪裡來,我們人類生存所依賴的環境,是怎樣由微生物、植物和動物之間的複雜網絡構成。這是大自然的秩序,忘記它,我們就得後果自負。

這裡點出了兒童與動物互動的兩大益處:一是教會他們紀律和責任感,二是讓他們了解生命的自然循環。

如果小孩子定期要做的家務涉及另一個鮮活的生命,他們就會切身體會到自己的疏忽或做事不能始終如一的話,會帶給對方怎樣的痛苦。一頭哞哞叫的奶牛、一隻嗚嗚叫的狗或生病的兔子都能讓他們深刻認識到這一點。反過來,孩子們也會看到,由於他們堅持不懈的努力,生命才得以茁壯成長。一隻快樂的貓、狗或山羊能夠長大去履行天職,皆因孩子們辛勤地餵食、餵水、清潔,和細心照料。

除此,還有更深刻的領悟。養動物能讓孩子了解到生命一體兩面的現實,例如快樂和悲傷,生的奇蹟和死的神祕。我清楚地記得童年時的一個畫面:自己懷裡抱著一隻黑色的母貓,它的身體毫無生氣。那是我特別喜歡的一隻貓,她被車撞了,眼神變得呆滯,身體癱軟無力。我十分難過,但腦海中想的更多的卻是,一個原本可以咕嚕咕嚕叫、會爬樹、會躺在我腿上休息的小傢伙,如何變成一動不動的一堆毛皮,體溫也在迅速消失。那是我初次面對死亡,雖然懵懵懂懂,但這次經歷為我日後應對人類的離世做好了心裡準備。

我十幾歲的時候,有一年秋天,父母開始在鄉下的一小塊地上養羊。來年春天,母羊懷孕了,我們第一次經歷產羔。不幸的是,接生很不順利。許多羊羔生下來便死亡。還有一些死在子宮內,我們不得不請獸醫來把它們從母體中取出。

不過,仍然有些小羊存活下來。剛出生的羊寶寶在草叢中努力掙扎,母羊憐愛地嗅著、舔著它,用鼻子拱著幫它站起身來。春天清新的空氣中瀰漫著小羊羔剛剪斷的臍帶上濃烈的碘酒氣味。任何見過動物分娩的人,都知道這樣的時刻是多麼神奇。當親眼目睹繁殖的奧祕,看到生命力如何在動物身上生生不息地延續,像人類那樣一代傳給下一代,我們就能領悟生命的神聖和脆弱。

當然,動物並非人類。從某種意義上說,它們的尊嚴遠遠低於人。即便比人類的小孩卑微,它們對孩子心智的發展和形成卻助益良多,而孩子們也能從它們身上學到很多東西。動物本身就奇妙無窮,更重要的是,它們能夠為孩子日後與他人相處,以及面對更深刻的人生現實打好基礎。教育家約翰·西尼爾(John Senior)認為,不同種類的愛可互相疊加。他從愛的發展角度,描述了一個男子由童年到成熟的健康成長過程。西尼爾寫道:「愛的成長分為五個可累積疊加(而非斷裂)的階段。每個階段由其所愛的對象來定義:即父母、動物、男孩、女孩和上帝」。

原文:How Raising Animal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a Child’s Education刊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責任編輯:韓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兒童節到了,台中市各小學以系列歡慶活動,取代往年的「小禮物」,而過往所謂「三不一沒有」的節日「小特權」,不穿制服、不帶書包、不打上下課鐘,市長林佳龍表示,就讓學校決定自己的特色,更鼓勵校園以認養流浪貓狗,宣導「愛護動物」、「生命教育」當作兒童節禮物。
  • 剛剛出版新書《遇見你,陪伴你》的大陸女星孫儷,近期在上海、廣州等地舉行簽售會。在現場,她大方分享自家領養小動物的種種趣事,以及她介紹的為讀者著想的新書裝訂方式,都感動網友。
  • 大自然並不缺乏各色各樣的美麗圖案,比如豹子的斑點,斑馬的條紋,箱魨魚(Boxfish)的六邊形圖案,不一而足。但針對這些圖案是如何形成的這個問題,仍缺少一個完整的解釋。一項新研究發現,被稱為擴散電泳的物理過程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 十年前,一位有遠見的母親帶著對美國傳統價值觀的由衷欽佩、對學習永無止境的熱愛以及傳播善意的使命,踏上了在家教育(homeschool)的旅程。
  • 我們必須從「激發這類兒童的勇氣,並讓他們相信自己的長處與能力」來進行治療。
  • 具有美感教育的玩具去哪兒了?如今,走進百貨商店的玩具通道會讓你嚇一跳。炫目的色彩和燈光向你閃爍著,預先錄製的聲效在空氣中噼啪作響。一切都過於張揚和誇張,到處都是醒目的商標。真正有教育性、想像力和美感的玩具去哪兒了?孩子們對世界最初體驗的那些健康又美麗的玩具在哪裡?好在它們仍然存在,只不過比以往更少見到。這裡列出一些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玩具清單,這些玩具可以培養孩子的運動技能、想像力、樂趣、創造力以及與美好現實聯繫的體驗。
  • 「為什麼要生孩子?」,讓我們來看看孩子給我們的人生與家庭帶來哪些快樂與好處,這些也許更真實一些。
  • 在成長到學齡的這個階段,孩子們正在培養和練習幫助新朋友、與他人相處和交友能力。還有自我調節和理解他人觀點的能力。
  • 學齡兒童往往喜歡獨立,但他們仍然需要你的愛、關注和認可。在成長和探索的過程中,孩子也需要一些限制和指導。這些限制可以幫助你的孩子感到安全,並為開始上學後的新規則、慣例和責任做好準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