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致死率高 台專家:預防勝於治療

新生兒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對嬰幼兒的健康帶來衝擊,台專家提醒,臨床上以抗生素治療為主,但治療成效有限,預防勝於治療。(Shutterstock)
人氣: 41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2023年07月12日訊】(大紀元記者賴玟茹台灣台北報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對嬰幼兒的健康帶來衝擊,但本土發生率較歐美各國少,預防的重要性容易被家長忽略,甚至有部分家長從來不曾聽過此疾病,台專家提醒,臨床上以抗生素治療為主,但治療成效有限,預防勝於治療的原則,掌握勤洗手、戴口罩,及減少出入人流密集場所等守則防範。

台灣大學兒童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李秉穎說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源於一種好氧性的革蘭氏陰性雙球菌,可依據細菌結構進行分類,其中,較容易造成疾病的血清型為A、B、C、W、X、Y ,台灣以B型為大宗,約有81%屬於此類型,且約有5%至20%的個案,未經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症狀,直接進展成流行性腦脊膜炎敗血症,對於智力發展與全身健康都會造成衝擊。

台大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李秉穎(左)12日在記 者會上指出,造成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的腦膜炎雙球 菌,常在黏膜因感冒等原因受損時趁機作亂。(中央社)

李秉穎表示,感染腦膜炎雙球菌後,多數都不會出現臨床症狀,全球統計,健康的無症狀帶菌者約5至10%,另據台灣疾病管制署2001年調查,20至24歲男性的腦膜炎雙球菌鼻咽帶菌率達 2.3%。且無症狀帶菌的時間可能長達數月,不難想像感染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的個案數可能遠遠被低估。

李秉穎說,該疾病主要好發族群是在嬰幼兒,約三分之一的個案小於4歲,尤其是小於1歲的嬰兒,統計2005至2019年間,台灣的確診個案中,約三成個案為4歲以下嬰幼兒。

儘管嬰兒未必經常出門,仍感染該疾病的原因?李秉穎進一步,家長在職場中或是兄姊在校園內處於群聚環境,都有可能被傳染成為無症狀帶菌者,返回家中後就有可能將細菌傳染給免疫力較低的新生兒。

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黃玉成說,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源於細菌感染,細菌會侵襲頭腦與血液,快速衝擊其功能,就算獲得妥善治療且治癒了,也可能因為中樞神經感染嚴重,造成腦性麻痺、聽力喪失等神經學後遺症。臨床上以抗生素治療為主,但治療成效有限,且就算即刻展開療程,但致死率仍然高達10%至15%,等同於每7位患者就有1人具死亡風險。

疾病傳染途徑為「飛沫傳染」,黃玉成也說,儘管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對嬰幼兒的健康衝擊甚鉅,但本土發生率較歐美各國少,預防的重要性容易被家長忽略,甚至有部分家長從來不曾聽過此疾病,家長若要守護孩子的健康,務必掌握預防勝於治療的原則,除勤洗手、戴口罩、減少出入人流密集場所外,接種疫苗也是預防方式之一。

責任編輯:玉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