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五種方法緩解老花眼 提高視力

文/楊景端、王賀

一名老人近距離看書困難,將書推到遠處看。UV70/Shutterstock
人氣: 458
【字號】    
   標籤: tags: , , ,

【大紀元2023年07月30日訊】老花眼是一種常見的與年齡相關的視力障礙,其特徵是逐漸無法聚焦於近距離物體,也就是無法看清近物。如果不矯正或矯正不足,老花眼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不過,我們可以通過一些有效的方法來延緩它的發展,保護我們的視力。

人過四十以後,就會發現一個現象,眼睛看近的東西不清楚,看遠的東西反而更清楚一點,這就是我們說的老花眼。

據推測,老花眼是由於睫狀肌衰弱或晶狀體彈性喪失導致焦點改變而引起的。最近的研究表明,眼睛晶狀體硬度的增加是主要的致病機制。

應對老花眼大致有五種方法:老花眼鏡、眼部運動、屈光手術、新型治療和良好的生活習慣。

戴眼鏡或隱形眼鏡

一個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戴眼鏡或隱形眼鏡。這些都是針對老花眼的特點設計的,可以幫助我們更清楚地看比較近的地方。一般來說,40歲以後,大多數人都開始需要用老花眼鏡。

當然,你可以選擇一個完全的老花眼鏡,也可以選擇下半部是老花眼鏡,上半部根據具體的需要。像我,下面是老花,上面是近視,我原來就是近視眼嘛。

如果你不喜歡戴眼鏡,或者工作的原因,運動的原因,你沒辦法戴眼鏡的話,你可以選擇多焦點的隱形眼鏡。

這種隱形眼鏡的設計原理和多焦點的眼鏡是一樣的,可以幫助你清楚地看到近、中、遠三種距離的物體。你可以在睡前的時候把它取下來,根據需要定期更換新的隱形眼鏡,保持眼睛健康。

兩種眼部運動

除了戴眼鏡或隱形眼鏡外,還有一些可以幫助你保持眼睛健康,甚至可以緩解老花眼症狀的眼部運動。這些運動都很簡單,只需要每天花一點時間做做就行了。

1)追蹤運動

你可以找一個可以移動的物體,比如你的手指或筆,在你的視線範圍內移動,基本上是追蹤這個移動的物體,鍛鍊你的眼睛。

你可以移動得越來越快,這樣效果就會更好。當然了,開始的時候不要太快,你會頭暈的。這個運動可以幫助你鍛鍊眼睛的肌肉和協調性。

2)焦點變換

找兩個物體,一個在遠處,一個在近處。你一會兒看看遠的,一會兒再看看近的,這就叫焦點變換。這個運動可以幫助你的眼睛鍛鍊調整焦距的能力。

大家每天花一點時間做這個運動,一定要保持連續性和一致性,你就會發現這些運動可以保持眼睛健康,對緩解老花眼症狀有很大的幫助。

屈光手術

如果你想要更加直接和有效的治療方法,那就是屈光手術。這是對有些人來說,解決老花眼非常有效的手術。屈光手術包括激光眼科手術、人工晶狀體置換手術,都可以解決老花眼的問題。

激光眼科手術是一種非常常見的手術方式,特別適用於那些已經有近視、遠視或者散光的人。這種手術是通過改變眼球前表面的形狀,來改變光線進入眼睛的方式來提高視力。像我這樣的比較適合這種方法,因為我原來就有近視。

還有就是人工晶狀體置換手術,即用人工晶狀體取代眼睛中的天然晶狀體,可以通過使用單視、多焦點、擴展焦深或可調節人工晶狀體植入物,有效減少或減輕對老花鏡的需求。

這種手術通常用於治療白內障,但是對有些老花眼也有一定的效果。

當然,這些手術看起來有時候很神奇,但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進行這種手術。而且手術也會有一些併發症和風險。

所以,在你考慮採用手術來改善老花眼的問題的時候,你一定要慎重對待,跟眼科醫生好好商量,了解手術的各種風險和好處,來確定哪一種手術最適合你。

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除了以上這些方法外,還有一些生活習慣對於保護視力、特別是預防老花眼也非常重要。

1.定期進行眼部檢查

即使你覺得你自己的視力沒有問題,也至少每兩年要做一次全面的眼科檢查,及時發現和治療任何潛在的眼睛問題。

2.維持健康的體重和飲食

過重或肥胖會增加各種眼睛疾病的風險,包括青光眼、白內障和黃斑變性。因此,我們要控制熱量的攝入,多吃蔬菜、水果、全穀類和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魚類等對眼睛有益的食物,同時要減少酒精和咖啡因的攝入,避免造成眼部乾燥。

今年的一項分析表明,經常食用魚類和脫脂牛奶、家禽和非肉類動物產品可降低成人患與年齡相關的眼病的風險。食用紅肉可能會增加患與年齡相關的眼病的風險。

3.保持眼睛的濕潤和休息

在使用電腦和其他電子設備的時候,要注意每隔20分鐘看一下20英尺以外的物體,每小時休息10分鐘,並且要多閉眼或者用熱毛巾敷眼,以防止眼睛過度勞累和乾澀。

4.避免吸煙

吸煙不僅對整體健康有害,而且還會增加許多嚴重疾病的風險,包括白內障、青光眼和黃斑變性。研究還發現,吸菸對眼表有惡化作用,吸煙與眼睛乾燥有關。

如果你是一個吸煙者,那麼現在就是戒菸的好時機。從現在做起,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照顧好我們的眼睛。
身處紛亂之世,心存健康之道,就看健康1+1

責任編輯:劉曉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