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水汴頭崇賢寺「澹仔火迎暗景」爭取無形文化資產認證

崇賢寺主任委員蕭明賢和立委劉建國,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灣語文學系系主任林茂賢,客委會組長楊美燕與會來賓為活動點亮主燈。(廖素貞/大紀元)
人氣: 57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2023年09月30日訊】(大紀元記者廖素貞台灣雲林報導)2023雲林詔安客家文化節9/23日開幕,為期一個月的系列活動,首先開跑的水汴頭崇賢寺「澹仔火遊客庄」活動於中秋節晚間熱鬧展開,今年活動以延續百年的澹仔火為主軸,除了安排傳統竹火把DIY教學,以及藝文表演、平安宴共餐,更重要的是以「澹仔火迎暗景」申請無形文化資產,希望透過民俗的認證及文化的薪火相傳,共同傳承詔安文化精神。

擁有百年歷史的水汴頭「澹仔火迎暗景」活動,最初是村民為了守護家園,防範外來入侵,在庄頭及庄尾邊界處,用竹子搭建高達數十公尺可瞭望四方的「顧更寮」,由村裏的男丁組成巡守隊,在夜間手持火把,進行巡更任務,隨著社會的變遷,舉火把守更已失去了防禦的作用,後來就演變成中秋節迎暗景的習俗,除了請神明出巡驅邪保佑村民平安外,也增添詔安客庄中秋節獨特的過節氣氛,是詔安客家獨特的民俗之一,也是台灣少有的民間習俗,更是社區居民的共同記憶。

2023雲林詔安客家文化節9/23日開幕,為期一個月的系列活動,首先開跑的水汴頭崇賢寺「澹仔火遊客庄」活動於中秋節晚間熱鬧展開(廖素貞/大紀元)
副縣長謝淑亞(右五)及立委劉建國(左六)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灣語文學系系主任林茂賢(左二)客委會組長楊美燕(左四)崙背鄉長李泓儀(左五)及與會來賓。(廖素貞/大紀元)
3米高竹編開口獅由竹編達人楊勝輝老師(右三)指導社區居民,花了12天時間製作完成的傑作。(廖素貞 /大紀元)
客委會組長楊美燕(前排右二)與民眾開心舉火把。(廖素貞/大紀元))

參與這次活動的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灣語文學系系主任林茂賢表示,「澹仔火迎暗景」是詔安客家特殊的民俗,早期因漢人與原住民為了爭奪土地和水源而互相械鬥,為了保護族人,舉火拔「巡更」的典故就是這樣來的。後來演變成每年的八月中秋,全村的人都會舉著火拔跟隨著神明「巡更」遶境,進行「巡營」「掃路角」、「祭煞」等儀式,沿途家家戶戶擺香設案,放鞭炮,主要目的是把七月(鬼月)該回去而沒回去的好兄弟驅趕回去、在十字路口容易發生事故的地方及社區裏較不平安之處,透過神明出巡,把這些不好的邪靈掃除掉,讓全村的人都能平安無事,這才是水汴頭「澹仔火迎暗景」的真正意義!而不是只是單純的舉火把迎暗景!這也是他能流傳百年,獲得居民認同的原因。

「武術」是詔安客家三寶之一,小朋友的武術表演,為活動帶來熱鬧氣氛!(廖素貞/大紀元)
矗立在崇賢寺廟口的「顧更寮」是水汴頭居民的傑作。(廖素貞/大紀元)

 

崇賢寺主任委員蕭明賢表示,水汴頭社區只有70戶人家,人口不多,每年的「澹仔火迎暗景」活動,因為要準備很多道具,大家都會利用晚上農閒的時候,分工合作來完成,雖然人少,但大家都很團結,這次活動,足足忙了一個多月,大家利用晚上時間製作了數十尺高的「顧更寮」及當天晚上要用的數百支火把,還有3米高的竹製開口獅,及今天晚上的平安餐!

為了策畫這次活動全家總動員的周美靜表示,今年來參與舉火把迎暗景的民眾比往年多,除了在地居民外,很多都是外地來的,也有學術界教授和學生,今年更重要的是我們以「澹仔火迎暗景」申請無形文化資產認證,希望透過民俗的認證,把水汴頭的民俗文化永續傳承並發揚光大。

負責指導在地居民製作3米高竹製開口獅的楊勝輝老師表示,水汴頭社區的居民,是他從事竹編工作30多年,最讓他佩服的一個社區,他們的團結力和學習力都很強,所以才能在短短的12天時間完成這麼大型的開口獅。

責任編輯:玉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