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音樂農夫陳淑真與「樂耕農」 充滿創意的音樂種子

陳淑真指揮時的帥氣英姿。(陳淑真提供)
人氣: 7
【字號】    
   標籤: tags: , , , , ,

【大紀元2024年06月11日訊】(大紀元記者廖儷芬台灣雲林報導)陳淑真是雲林「樂耕農」樂團的創辦人和靈魂人物,她的故事充滿了音樂、教育和無數次的挑戰與成就。她以一顆熱愛音樂的心,帶領著團隊在音樂的道路上,不僅讓自己充滿自信與快樂,也讓身邊的人因為音樂而受到感動。想作為民眾與創作者及藝術文化的橋梁-轉譯者,引領民眾先登堂而後入室,終究其閫奧。

樂耕農樂團每一場演出,設定一個主題,不斷創新與突破。
樂耕農樂團每一場演出,設定一個主題,不斷創新與突破。(陳淑真提供)
樂耕農樂團受邀台北演出。
樂耕農樂團受邀台北演出。(陳淑真提供)
樂耕農樂團多年來,在雲林撒下許多音樂種子。
樂耕農樂團多年來,在雲林撒下許多音樂種子。(陳淑真提供)

樂耕農的起源與成長

陳淑真:「當初為什麼叫樂耕農呢?因為我們剛開始成立的時候是一群音樂老師,任教東南國中國樂班,就想說,可以有一個展演和創作的平台。還有一些國樂班校友,雲林又是以農立縣,所以我就想,叫音樂農夫好了。但太直白所以叫樂(音樂的樂)耕農,很多人都唸成樂(快樂的樂)耕農,也行啦,我們是快樂的音樂農夫。」

雖然退休將即,但陳淑真的活力與熱情完全不減。
雖然退休將即,但陳淑真的活力與熱情完全不減。(陳淑真提供)

樂耕農最初的目標是老師們結合學校的國樂班學生,進行音樂展演。成立後,他們演奏了一些室內樂曲,意外地收到了很大的回響。當時的文建會正在甄選樂團,他們成為雲林第一個立案的團隊,獲得了輔助經費。然而,但因完全不懂藝術行政,寫計劃書和成果報告書都手忙腳亂。經過三年的繁忙工作後,他們的展演減少了,一年只有一次大型演出,後來只剩下校園表演。

樂耕農樂團的創新表演,讓觀眾能夠親近音樂。
樂耕農樂團的創新表演,讓觀眾能夠親近音樂。(陳淑真提供)

陳淑真接著說:「我編了一個《哆啦A夢歷險記》,到小學演出,用音樂劇介紹國樂和國樂器,效果不錯,但隨著學生畢業,老師們工作繁忙,後來上沒有再對外演出。」

樂耕農樂團舉辦的營隊,受到青年學子的喜歡。
樂耕農樂團舉辦的營隊,受到青年學子的喜歡。(陳淑真提供)

國際交流的里程碑

2014年,學校及樂耕農受邀去紐西蘭進行交流演出。這是樂耕農第一次出國演出,讓所有人都非常緊張,但也充滿期待。她說:「我們將《哆啦A夢歷險記》改成英文版,並且和觀眾互動,演奏了一些耳熟能詳的歌曲,讓外國觀眾也能體驗到國樂的魅力。這次的交流活動不僅對樂耕農的成員們是一次難忘的經歷,對於接待他們的學校也是一次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樂耕農樂團受邀到海外表演。
樂耕農樂團受邀到海外表演。(陳淑真提供)

擴團與萌芽人音樂會

2014年後,隨著校友畢業,開始擴大樂耕農的成員組成,分成精英(畢業科系的老師或校友)、小星星(國樂班學生)和一般民眾(沒學過音樂的)。這樣的安排讓家庭主婦,或小資族等一般民眾也能有舞台展現自己學的樂器,推動了生活美學。

樂耕農樂團讓老中青一起演出,讓觀眾感動與佩服。
樂耕農樂團讓老中青一起演出,讓觀眾感動與佩服。(陳淑真提供)

陳淑真:「樂耕農每年辦萌芽人音樂會,重點是音樂萌芽人分享學習動機和心得,推廣美感生活。有位82歲的老先生學過二胡,後來中斷,但在聽到我們的音樂會後,報名表演分享他自學的中音笛,就算緊張觀眾仍報以熱烈掌聲,這些感人的生活美學實踐者的故事是樂耕農的理念核心之一。」

音樂萌芽人音樂會。
音樂萌芽人音樂會。(陳淑真提供)

表演創新與觀眾互動

陳淑真:「樂耕農很早就跨界展演,有一場音樂與舞蹈跨界融合演出,我找了以前舞蹈班同學來跳大家耳熟能詳的探戈經典舞曲。動機是舞曲音樂的風格和拍點特質,視覺上能看到會更直觀,讓人明白這音樂在表達什麼。後來又有一場是拉丁舞,跳森巴。那一次,我和樂團團長江昌庭要主持還要跳舞。本來是找我們一個校友,他跳街舞和熱舞,但因時間臨時調配之故,他無法演出。只剩下兩個禮拜,我趕緊去找我的拉丁舞老師求救。還好那首曲子只有兩分多鐘,我希望跨界上舞者和演奏員能跨界融合,請老師編舞讓舞者和演奏員能更多交流互動。

樂耕農的成員,分為精英(音樂班老師或校友)、小星星(學過樂器)和一般民眾。
樂耕農的成員,分為精英(音樂班老師或校友)、小星星(學過樂器)和一般民眾。(陳淑真提供)

這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但我們竟然在兩個禮拜內練起來了。然而演奏員不是學表演藝術的,所以在眼神上不太敢做表現。後來戴了墨鏡,效果還不錯。期望展演製作能從每個人的特質中找到最適切的融合呈現,大家一起發想,想辦法把演出呈現到最好,這是很棒的體驗。」

感人的生活美學實踐者的故事,是樂耕農的理念核心之一。
感人的生活美學實踐者的故事,是樂耕農的理念核心之一。(陳淑真提供)

陳淑真:「我們辦說書人音樂會,因為發現很多人了解音樂內涵,我們找有故事性的樂曲配上說書,雖然會局限想像,但能做最初入門引導了解音樂意涵。例如《講古話十面》,這是我以前修教育學分時研發的廣播劇教案,用演奏樂曲《十面埋伏》加上說書,並讓觀眾適時做音效互動,藉以認識琵琶這個樂器及經典樂曲,無論是班級課程教案或演出,這有趣的呈現很受歡迎。」

江昌庭與陳淑真是樂團的靈魂人物,用了許多巧思在節目編排上。
江昌庭與陳淑真是樂團的靈魂人物,用了許多巧思在節目編排上。(陳淑真提供)

「我們也做了《藍花花敘事曲》加上說書,故事類似《梁祝》,但《梁祝》太長了,所以我們把《藍花花》截短到七八分鐘。無論在台灣還是在歐洲巡演,觀眾迴響很大,常有人感動落淚!這首曲子由蕭致邑演奏,精彩的文本及如歌如泣的曲風,讓大家感受到了《藍花花》經典民歌風格及胡琴音樂特色的美。」

《藍花花敘事曲》加上說書 ,讓觀眾好感動。
《藍花花敘事曲》加上說書 ,讓觀眾好感動。(陳淑真提供)

教學理念與自我成長

陳淑真對於教學有著深刻的理解和熱情,提到自己小時候學習遲緩,經常被師長罵,但這些經歷成為她最珍貴的資源。在教學中,她特別關注學習成就較弱的學生,因為她理解他們的在學習上身心困境,鼓勵學生一起挑戰學習障礙。

東南國中學生反饋。
東南國中學生反饋。(陳淑真提供)

陳淑真:「我非常喜歡教學,甚至覺得自己是教學狂,因為我認為教學是一種分享。我和學生一起研究,一起解決問題,這讓教學變得有趣。我並不是刻意要有愛心,只是看到自己過去的影子。原本我是一個很沒有自信的人,但教學讓我成就自我,也許也能成就別人,每次挑戰成功都感到很開心。」

陳淑真到北部參加工作坊,精進求新。
陳淑真到北部參加工作坊,精進求新。(陳淑真提供)

音樂沙龍與未來展望

樂耕農的音樂沙龍不僅是純粹的音樂演奏,我們會請音樂人除了演奏,還要有樂曲與樂器的介紹分享,主要以推廣為主。陳淑真提到,有人說樂耕農的音樂風格比較文青風格,不像流行音樂,也不是完全的傳統音樂。因為他們除了中西樂,還融入許多世界民族音樂和電子聲響,有人形容很抓耳,也獲得一些策展單位的青睞邀請作為配樂。

樂耕農樂團曾結合武術和音樂。
樂耕農樂團曾結合武術和音樂。(陳淑真提供)

即將從國中教職退休的陳淑真表示:「我們雲林有車鼓國寶吳現山、吳鳳珠、王清標大師,台北月琴祭年年都邀請他們演出,陳明章大師都還在台北辦藝生研習向國寶取經。雲林不該落後,珍惜重視在地國寶要我們更有責任傳承傳統音樂文化,所以我開始跟國寶大師們學車鼓念歌,並著手採譜,將工尺譜、簡譜線譜彙整,也發想把台灣童謠民謠簡化整編,讓一般民眾能透過車鼓月琴念歌,體驗台語和唸歌的美。甚至在樂耕農的園地裡,能讓國際友人或旅人來簡單體驗最在地的台灣月琴及台語的美。

東南國中六十周年時,歷屆國樂班校友一起演出。
東南國中六十周年時,歷屆國樂班校友一起演出。(陳淑真提供)

陳淑真在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取得指揮碩士學位,專長包括指揮、編曲、節目製作,音樂、表演藝術和合唱,她也是中國音樂研究學會理事,全國音樂比賽決賽及初賽評審,參與過國樂及藝術文化論壇,並獲得「教育部藝術教育貢獻獎」等多項獎項,自覺更具教育使命感。

用音樂說故事,讓節目更活潑、更有張力。
用音樂說故事,讓節目更活潑、更有張力。(陳淑真提供)

責任編輯:昌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