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6歲兒童佝僂症易跌 均衡營養獲改善

成大醫院斗六分院小兒科周言穎醫師表示,人體缺乏礦物質會導致骨骼的礦化不良,若發生在成長中的孩童,會造成生長緩慢、骨骼變形等情形,稱之為「佝僂症」。(成大斗六分院提供)
人氣: 16
【字號】    
   標籤: tags: , ,

【大紀元2024年06月07日訊】(大紀元記者廖素貞台灣雲林報導)6歲大的小明,最近兩個月來走路越來越不穩,容易跌倒,經由學校老師轉介至成大醫院斗六分院小兒科就診,小明身高體重皆小於第三百分位,下肢呈現明顯X型腿,在排除神經學狀況並做了詳細的評估和檢查後,確定診斷為營養性佝僂症。經由飲食的調整及補充維生素D後,小明的生長曲線逐漸回復至正常範圍內,體力明顯進步不再容易跌倒,下肢彎曲情形也逐漸改善。

成大醫院斗六分院小兒科周言穎醫師表示,人體缺乏礦物質會導致骨骼的礦化不良,若發生在成長中的孩童,會造成生長緩慢、骨骼變形等情形,稱之為「佝僂症」。造成佝僂症的原因主要可分為營養性佝僂症、遺傳性佝僂症及低磷性佝僂症。

佝僂症的臨床症狀包括:生長遲緩、手腕及膝蓋等骨端擴大、下肢彎曲呈現O型腿或X型腿、胸廓肋骨出現佝僂症串珠、骨頭易疼痛、肌肉無力容易跌倒及發生自發性骨折。

周言穎醫師指出,佝僂症的評估和檢查包括了病史詢問及理學檢查。進行營養評估看飲食中的鈣、磷和維生素D之攝取量是否足夠。實驗室檢查包括抽血檢查鈣、磷、副甲狀腺素濃度、血中鹼性磷酸酵素、維生素D數值等,以及尿液檢查腎臟再吸收情形。影像檢查會看到骨骼彎曲變形,生長板有磨損狀及杯狀,若懷疑遺傳性佝僂症之患者須進行基因檢測看是否帶有相關之基因突變。

佝僂症的治療需依病因給予相對應的治療。營養性佝僂症需要給予均衡飲食,補充維生素D、鈣、磷。低磷性佝僂症則需補充口服磷酸鹽及活性維生素D,近期亦有FGF23的單株抗體的治療。治療期間須定期追蹤血中鈣、磷以及血中副甲狀腺素,以及生長、X光骨骼改善狀況,以調整治療劑量。嚴重骨骼畸形者,需配合骨科醫生矯正或手術治療。

如何預防營養性佝僂症?台灣兒科醫學會建議純母乳哺育或部分母乳哺育的寶寶,從新生兒開始每天給予400IU口服維生素D。使用配方奶的兒童,如果每日進食少於1000毫升加強維生素D的配方奶或奶粉,需要每天給予400IU口服維生素D。

周言穎醫師建議,人體需要的維生素D,可來自食物或皮膚經日照自行合成。而食物為重要的維生素D來源,特別是魚類及添加維生素D的乳品。含鈣質豐富的食物,除了鮮乳和乳製品外,可考慮高鈣豆製品,以及芝麻和深色蔬菜等,另外建議可避開紫外線強烈之時段帶孩子到戶外活動曬太陽。

責任編輯:玉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