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北市里政改革 應落實貫徹市民主義

【字號】    
   標籤: tags: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2月2日訊】台北市推行里政改革攸關社區文化,甚至與市民主義、民主素養能否步上軌道息息相關;台北市政府文化局諮詢顧問夏鑄九呼籲市府應把握無連任負擔的時機,推動社區總體營造。即將接任文化局長的廖咸浩也表示認同。

據中央社2月2日報導,台北市政府去年完成里鄰重劃工作,市議員、市長、里長也已完成改選,今年初並推動里政改革,具有連貫性,夏鑄九分析說,相對於市長選舉,台北市的里長投票率只有三、四成,顯示里長的民意基礎薄弱,里長的角色未來是否應隨著大環境的轉變而調整,備受矚目。

觀察市府提出的改革方案中,鄰長遴聘資格的調整,更呼應北市都會住宅區型態的轉變,加入公寓大廈管理委員會委員此項資格規定;並在遴聘資格公布後,付諸行動行文各公寓大廈管委會,了解委員們出任鄰長的意願;此舉有利於區民直接和區公所內所設置的社區規劃人員互動。        

夏鑄九認為,由此可見市府有意透過里政改革,銜接社區居民與區公所的人力資源,推動建立社區總體營造的機制;其實里政改革不只是為了里政業務的透明化,也攸關由下而上的社區文化是否得以「出運」、民主政治能否產生質變。

四月中旬將接任文化局長的台大外文系主任廖咸浩,接受中央社記者專訪時說,他即將上任,雖不便談論未來具體做法,不過他認為文化局未來要推動的社區文化紮根工作,勢必要和民政局、都市發展局合作;文化推動不必然侷限於文化領域;而且認同里政改革成功與否,影響所及,一定會涉及社區文化的推動。  

廖咸浩強調,文化除了是精緻藝術,還有社區生活,過去他為市府撰寫市政白皮書,就是以社區文化紮根發展貫穿全書;主張文化應經由日常生活表現,與生活緊密結合。

另外,認同社區總體營造能否形成,可以透過各行政區民間團體成立的文史工作室凝聚社區意識;至於藉由文史工作室展現、提出社區總體營造計畫案,要求市府局處落實,即是一種社區文化;但令人感到可惜的是,這些文史工作室橫向聯繫不足,若能形成網絡,社區文化的展現必定會更加豐富、精采。

夏鑄九歸納,無論前市長陳水扁所說的市民主義、市長馬英九所說真正的市民主義,都叫「urbanidentity」;至於台北市民的自主社區主義,從爭取水權反山坡地建設的天母社區媽媽、永康街與大理街爭取社區公園運動等實例都可以看見;他們就是為了「提昇生活環境品質、反對政府黑箱作業、推動地方文化工作」而行動;而且北市市民主義的發展程度早在前市長黃大洲時,即已超越政府的能耐。

觀察歐洲的區域化經營模式,例如巴塞隆納、馬德里,都是以區自治的方式展現經營效能,夏鑄九認為參照這些先進國家,進一步以國土重劃的作法提高地方經營效能;台北市的社區總體營造若要成功,釋放社區能量的機制就必須建立,更何況台北市民的市民主義發展已趨成熟。

夏鑄九強調,其關鍵在於政府必須釋出權力,例如將環保、建管與都市發展局等部份職權下放,讓社區居民自己提出規劃案,因為居民才知道自己所要的生活空間品質、文化模式為何?市府只要掌管政策,不要去教導社區民眾怎麼做。廖咸浩也舉例說,以迪化街地板鋪面為例,區民在廟前鋪設大塊石板,就遠比日商提供的小石磚美;區民是有能力展現需求的。  

回到里政改革實務操作面,夏鑄九認為,里長制度是清朝遺留下來的特有產物,但隨著社會變遷,市民主義的發達,各領域市政局處與社區總體營造之間的里長,卻又扮演著選舉樁腳角色,應拿掉;為此,有遠見的里政改革如今是絕佳時機;遇到阻力時,也應出面解說清楚,這樣民政局的里政改革才能落實,市民主義才能開花結果,民主政治品質得以提昇。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