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獨步全球 高醫痛風結石外科新療法

人氣: 264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7月17日報導】(中央社記者程啟峰高雄十七日電)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率先運用內視鏡鼻竇手術旋轉性刮刀清除痛風結石,迄今已完成二十餘例,大大改善患者生活品質,高醫已將這項獨步全球的痛風結石外科新療法向知名的美國整形外科期刊投稿,獲採用與極高評價。高醫今天發表這項新療法,希望幫助更多患者擺脫痛風結石的惡夢。

高醫大學整形外科在林幸道與賴春生教授領導下,從事醫療服務教學與研究,運用耳鼻喉科內視鏡鼻竇手術用的旋轉性刮刀清除痛風結石,藉著二至三處長度五厘米的皮膚小切口,伸入旋轉性刮刀將痛風石清除,儘量保留表面皮膚的微血管叢,確保皮膚存活,減少手術的合併症,從民國八十九年十一月起迄今已有二十餘人接受這項痛風結石新療法。

高醫並將這項療法報告台灣外科醫學會,還寫成論文向世界知名的美國整形外科期刊投稿,日前獲期刊編輯部通知接受刊載,預定今年十月刊出,這項台灣製造(Made in Taiwan)的原創新療法,獲得美國整形外科期刊重視與極高評價,審稿教授甚至在審核意見上寫著「我從來沒想過這問題可以這樣解決」。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整形外科醫師李書欣指出,痛風結石肇因於高尿酸血症侵犯病人的關節,造成關節變形、疼痛。嚴重者多處關節發生病變,病人行動不便,苦不堪言,甚至痛風結石結晶累積於腎臟,降低腎功能,影響健康甚鉅。

他說,治療痛風一般以口服降尿酸藥物控制為主,急性發作時則壓制發炎反應減少疼痛。過去治療痛風結石有其困難,首先是痛風結石病人對口服藥物長期服藥順從性的問題,其次是這類病人腎功能受影響,藥物投與限制多,再者,變形腫大的關節無法恢復,病人因行動不便,關節疼痛,手腳外形怪異等因素,造成社交生活退縮。

李書欣表示,患者有時因保護不慎,包住痛風結石的皮膚磨破了,傷口流出白色的尿酸結晶,易發生感染,因此求助外科治療無可避免。

他又說,痛風結晶常常卡在表淺關節周圍組織內,引起發炎反應,加上痛風結晶與肌腱、韌帶還有皮下組織糾結在一起,清除痛風結石的同時,對其表面皮膚血液循環的破壞很大,往往造成術後關節周圍皮膚壞死,關節暴露,引起更大的問題,但這些問題,新療法都可以迎刃而解。

他說,文獻臨床研究指出,高尿酸血症比例佔全人口數之2%-18%,但不一定會引發痛風結石。學理上,痛風結石的發生,其危險因子包括種族、性別、年齡、飲酒習慣、腎臟功能、高血壓、利尿劑等藥物之使用、肥胖以及家族史等。

他指出,有學者針對台灣原住民有較高的痛風結石發生率做研究發現,痛風結石的發生率在台灣原住民族群與非原住民族群之比例為15.2%比0.3%。相較於美國成年人的發生率為1.5%,痛風結石發生率在台灣原住民族群明顯偏高,這與原住民飲食習慣有關,他們經常喝米酒及吃肉造成體內尿酸過高。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