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名醫之張仲景

艾蘭
font print 人氣: 11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訊】張仲景,名機,據傳當過長沙太守,所以有張長沙之稱。南陽郡涅陽(今河南省南陽縣)人,約生於東漢和平元年(公元一五O年),卒於建安二十四年(公元二一九年),活了七十歲左右。
  
他自小好學深思,「博通群書,潛樂道術。」當他十歲時,就已讀了許多書,特別是有關醫學的書。後來,張仲景果真成了良醫,被人稱為「醫中之聖,方中之祖。」這固然和他「用思精」有關,但主要是他熱愛醫藥專業,善於「勤求古訓,博採眾方」的結果。
  
他是處在動亂的東漢末年。連年混戰,「民棄農業」,都市田莊多成荒野,人民顛沛流離,饑寒困頓。各地連續爆發瘟疫,尤其是洛陽、南陽,會稽(紹興)疫情嚴重。「家家有殭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張仲景的家族也不例外。對這種悲痛的慘景,張仲景目擊心傷。「感往昔之論喪,傷橫夭之莫救」(《傷寒論》自序)。於是,他發憤研究醫學,立志做個能解脫人民疾苦的醫生。「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傷寒論》自序)。當時,在他的宗族中有個人叫張伯祖,是個極有聲望的醫生。張仲景為了學習醫學,就去拜他做老師。張伯祖見他聰明好學,又有刻苦鑽研的精神,就把自己的醫學知識和醫術,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他,而張仲景竟盡得其傳。
  
張仲景提倡「勤求古訓」,認真學習和總結前人的理論經驗。 他曾仔細研讀過《素問》、《靈樞》、《難經》、《陰陽大論》、《胎臚藥錄》等古代醫書。其中《素問》對他的影響最大。《素問》說:「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又說「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張仲景根據自己的實踐對這個理論作了發展。他認為傷寒是一切熱病的總名稱,也就是一切因為外感而引起的疾病,都可以叫做「傷寒」。他還對前人留下來的「辨證論治」的治病原則,認真地加以研究,從而提出了「六經論傷寒」的新見解。
  
他除了「勤求古訓」,還「博採眾方」,廣泛蒐集古今治病的有效方藥,甚至民間驗方也盡力蒐集。他對民間喜用針刺、灸烙、溫熨、藥摩、坐藥、洗浴、潤導、浸足、灌耳、吹耳、舌下含藥,人工呼吸等多種具體治法都一一加以研究,廣積資料。
  
為了更好地開闊眼界,「博採眾方」,和同行交流經驗,張仲景到了繁華的都城洛陽一帶行醫。當時文學史上號稱「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字仲宣),是「七子」中成就最高的作家、詩人。他和張仲景交往密切。在接觸中,張仲景憑自己多年的醫療經驗,漸漸發現這位僅有二十幾歲的作家隱藏著可怕的「癘疾」的病源。有一天,他對王粲說:「你已經患病了,應該及早治療。如若不然,到了四十歲,眉毛就會脫落。眉毛脫落後半年,就會死去。現在服五石湯,還可挽救。」可是王粲聽了很不高興,自認文雅、高貴,身體又沒甚麼不舒服,便不聽他的話,更不吃藥。
  
過了幾天,張仲景又見到王粲,就問他:「吃藥沒有?」王粲騙他說:「已經吃了。」張仲景認真觀察一下他的神色,搖搖頭,嚴肅地對王粲說:「你並沒有吃藥,你的神色跟往時一般。你為甚麼諱疾忌醫,把自己的生命看得這樣輕呢?」王粲始終不信張仲景的話,二十年後眉毛果然慢慢地脫落,眉毛脫落後半年就死了。
  
張仲景熱愛醫藥專業,很重視臨床實踐,時時「平脈辨證」,認真總結自己的臨床經驗。相傳張仲景五十歲左右,曾在長沙做太守。當時,他還時刻不忘自己的臨床實踐,時刻不忘救治人民的疾苦。但他畢竟是個大官,在封建時代,做官的不能入民宅,又不能隨便接近普通老百姓。這怎麼辦呢?他想出一個辦法,擇定每月初一和十五兩天,大開衙門,不問政事,讓有病的群眾進來。他堂堂正正地坐在大堂之上,挨個地仔細給群眾治病。時間久了,形成慣例。每逢初一、十五的日子,他的衙門前就聚集了許多來自各方的病人等候看病。為紀念張仲景,後來人們就把坐在藥舖裡給病人看病的醫生,通稱「坐堂」,那醫生就叫「坐堂醫生」。
  
那時,張仲景雖然當官,但並不熱衷於官位。不久,他「見朝政日非」,歎息地對人說:「君疾可愈,國病難醫。」遂掛冠遁去陷於少室山(《得漢醫學叢書叢桂偶記》),專門總結經驗,搞醫學著作。
  
經過幾十年的奮鬥,張仲景收集了大量資料,包括他個人在臨床實踐中的經驗,寫出了《傷寒雜病論》十六卷(又名《傷寒卒病論》)。這部著作在公元二O五年左右寫成而「大行於世」。到了晉代,名醫王叔和加以整理。到了宋代,才漸分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二書。《金匱要略》就是該書的雜病部份。
  
《傷寒雜病論》是我國最早的理論聯繫實際的臨床診療專書。它系統地分析了傷寒的原因、症狀、發展階段和處理方法,創造性地確立了對傷寒病的「六經分類」的辨證施治原則,奠定了理、法、方、藥的理論基礎。書中還精選了三百多方,這些方劑的藥物配伍比較精煉,主治明確。如麻黃湯、桂枝湯、柴胡湯、白虎湯、青龍湯、麻杏石甘湯。這些著名方劑,經過千百年臨床實踐的檢驗,都證實有較高的療效,並為中醫方劑學提供了發展的依據。後來不少藥方都是從它發展變化而來。名醫華佗讀了這本書,嘖嘖讚歎說:「此真活人書也」。喻嘉言高度讚揚張仲景的《傷寒論》,說:「為眾方之宗、群方之祖」。「如日月之光華,旦而復旦,萬古常明」(《中國醫籍考》)。歷代有關註釋、闡發此書的著作很多。特別是註釋、闡述《傷寒論》的著作,竟達三四百種之多。

──轉自《正見網》(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當年蘇轍為了感念巢谷,寫下《巢谷傳》,說他死於嶺南。事到如今,人們很難去探究巢谷的死因,不過唯一能證明的就是歷史上確實有這麼一位真性情的奇人啊。
  • 中國山水畫
    山東寧陽縣有兩個古老的地名:「東疏」「西疏」(現西疏併入了東疏鎮)。這兩個地名是怎麼來的?是為了紀念西漢名臣疏廣、疏受叔侄而設的,其背後有一段真實感人的歷史故事。
  • 美要眇兮宜修,是湘水女神飄逸綽約的風姿,也是一位晚明閨秀的芳名。沈宜修,究竟是什麼樣的妙人,擔得起神仙一般的美好形容? 江南自古繁華,山水清嘉,地靈人傑。世家大族詩書傳家,女教興盛,湧現出眾多品貌俱佳、文名遠播的淑女。沈宜修就是其中頗具代表性的一位,她身處柴米油鹽的俗世,卻以細膩婉約的心靈,構築了生命的詩意桃源,更為後世留下了燦爛的筆墨。
  • 在這個剛剛告別春天的時刻,王觀又要目送友人離去,不知何日才能重逢;而他自己,不也是漂泊在外,歸期不定? 三分惜春意,三分別離苦,三分羈旅愁,再添上一分文人詩興,一首十分佳作《卜算子》從他口中吟唱出來……
  • 有宋一代風雅無雙,才子才女更是風華絕代。即使在動盪的末世,仍然出了一位濁世佳人張玉娘,其文采可與清照齊名,其德行遠追班昭遺風。她如幽蘭白雪高潔,在韶華芳齡仙逝,走過了短暫卻才情雙絕的傳奇人生。
  • 中國古代醫者懸壺,大多都懷揣著濟世救民、扶危助困之心。從豐富的史料中不難看到,「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不只是那些被撰寫在《大醫精誠》中的字句;「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蚩,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已在歷代許多身懷奇術的醫生身上得以展現。
  • 宋朝的李之儀,立於長江之畔,則以江水之無盡比喻情意之綿長,寫下一首流傳千年的相思詞——《卜算子》……
  • 死生有命,富貴由天。人一生的福、祿、壽乃至各種疾病的發作都是有定數的。時間到了,臉上的氣血之色、脈絡的運行狀況都會呈現出異常的變化。縱觀古今,惟有精通醫道或修佛修道之人才能讀懂身體密碼,參透箇中玄機。中國歷朝歷代都不乏這樣的高人,本篇將一展明朝幾位市井大夫僅以望、切就能知人生死的奇妙醫術。
  • 還有北宋時期,一代名臣登上金陵城樓,望見清江翠峰,酒旗畫船,一片壯麗繁華之景。然而故國往事歷歷在目,他撫今懷古,頓生家國之憂和興亡之嘆。 一首雄渾闊大的懷古詞,遂成千古名篇。這就是出自王安石筆下的《桂枝香‧金陵懷古》……
  •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他的《勸學詩》激勵了一代代的莘莘學子;他的書法豐厚雄渾,雍容正大,法度謹嚴又氣勢磅礴;他為官清廉,正直敢言,凜然赴難,視死如歸,其忠義大節,光風霽月,高山仰止。他就是字如其人的不朽典範——大唐書魂顏真卿。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