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君:孔子与当代知识份子的八别亭与八汇亭

少君

人气 1
标签:

【大纪元1月6日讯】当代的知识份子既以“知识”二字冠头,就不能读死书,对一家之言,一国之见,起了斯土斯田,以安身以立命的死心眼儿,千万要提醒自己,莫搞前人百年前之“中学西学之争”的回头路。

学问就是学问,不分远近,不分东西,先了解自己的位置,才能知道自己能去哪儿,去了也知道怎么回来。这就是知识份子面对中也好,西也罢,师法诸学的心诀,这正是孔子于中庸第十五篇所说的,“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的常情了。我等岂能豪口经论,却常情不分?孔先生贵天地之道,曰其乃“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博”,就是多,有远有近,有东有西,因此万事万物以东西称之。东西八方汇聚交通,不能偏倚。“明”,则是昭然若揭,知识虽是高妙,但只要愿意俯拾读之,个中道理,必能被你揭明,被你了然,为你所用。“久”,就是各种学问万变中也有不变共通的部分,交互相映,才也能够历久而弥新。因此于中庸三十,孔师又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就是如此如此这般这般。

当初春秋周国,书不同文,言不尽同,孔子却不以地域废他言,倚一学而己偏,因此其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但是一家之言有时时再习之的新意与愉悦,更应避免独学无友,孤陋文的窘态。有新知自远来,应友之而有之,不亦乐乎?若别人不知自己的虚浪之名,也不必闷骚涣心。孔师更还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人最怕就是孤方自赏,而不博学琼问,坐露老态毕隆钟,人间数天三百年,山数人间才三天。如此德行,怎能自强不息耶?孔师于中庸十三篇中有提,“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没有可以离开人的知识道理,更不应有分你分我分东西的知识道理,因为那不决定是真的知识道理。

知识是活的,人就更应当活的比知识更鲜趣更活泼,穹宇运行都不会等人般地死挂在半天边,人怎可以巧立中学西学之名,活死了自己又讥死了别人呢?那古有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子以厚德载物”,就算是一家之言,也要“温故而知新”(中庸二十七)不是?孔子周游列国,除了东西见君侯,更是上下师百贤,贤者两厢遭遇,更是要问问,听听,想想,评评,又行行(中庸十九,“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求学若渴,虚心领教。难道是孔子知道有人要写写他,所以故意舟车千里,表演表演?当然不是,那是演不出来的。我们都看得出,那是孔子对追求活知识,真智慧所活出来的一分生活乐趣。那是他“引渠入心田,百物水苗间”的一种嗜好与情趣。任凭你点死那死心榻地的子路也看不出孔老师的那一份没有心机的心机了。“虽长师孔侧,子路亦枉然。”如今又有谁愿意想要再端上自己的那一道天下闻名的子路肉,再去遥祭一下孔圣子的沾襟泪呢?

知识份子应八方汇聚于一亭,惺惺相惜,彼此切磋,相互砥砺,“入亭一歇汇群贤,得新力往百里前。”不应以交汇的机缘处,为讥送八方人的八别亭,令人“枉建一亭阙,空送八风月!”

愚以为中西之争应休笔。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悼赋 烈士云风 刘成军
韦拓:从下滑到坍塌 国足告别世界杯之路
林一山:被历史选中的上一代香港人
林一山:港人何以为信念从没退后?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