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京:一个重要的转捩点–也谈“民工荒”的原因

梁京

标签:

【大纪元8月17日讯】今年春天以来,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外资企业第一次遇到了招不满工人的问题。此事一经报导,便令许多人感到惊讶。因为此前人们普遍认为,大陆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的局面还将延续多年。于是,探究“民工荒”发生的原因,一时成为媒体和大陆学界的一个兴趣热点。

8月9日的《21世纪经济报导》对“民工荒”问题发表了迄今最为深入的专题报导。这篇题目为“珠三角‘民工荒’:这个夏天有点冷”的报导给了我们一些重要的资讯。首先,并非所有的外资工厂都面临“民工荒”问题。面临工人不足的是那些工资最低的外资企业。其次,虽然技术工人一直都短缺,但这一次比较突出的是“普通工人”,尤其是普通女工的短缺。关于短缺的原因,这篇报导的作者显然没有能力分析,而是强调了当地一些学者的看法。当地学者认为,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并不存在缺少普通民工的问题,言外之意,这个问题有点被夸大了。

不过,在另外一篇题为“国家紧急求解‘民工荒’”的报导中,记者采访了大陆的一些研究机构和相关学者,就“民工荒”的原因,得到了一些解释。有学者认为,出现“民工荒”的一个短期原因是大陆政府今年的农村政策,有利农民提高农业收入,许多农民本来就对外出打工的遭遇感到恐惧,就此不出来了。至于长期性质的原因,则是农村劳动力的总量开始减少。

把这两篇报导的内容综合起来,我倾向于得出这样一个看法,中国大陆出口加工企业低廉的劳动价格,开始走出多年停滞甚至下降的格局,而可望进入一个持续上升的阶段。对于大陆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来说,这很可能是一个重要的转捩点。许多人可能不接受这个判断,因为事实上还有许多农村劳动力,尽管愿意接受比目前外资企业所支付的工资更低的劳动价格,但仍然找不到工作。大陆当局对“民工荒”的反应,也体现了类似的看法。记者披露,大陆当局7月中旬发了一个紧急通知,要求各地政府“进一步清理和取消针对农民跨地区就业和进城务工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收费”。言下之意是,如果没有人为的障碍,不应该出现“民工荒”现象。

不错,中国农村劳动力还远远没有充分就业,而且,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也不可能实现充分就业,那如何来解释“民工荒”现象呢?我的解释是,中国大陆农村劳动力中质量比较高的那一部分,出现了短缺。任何国家的劳动力质量都是不均匀的。除了教育之外,还有其他一些因素,如天赋高低,地方和家庭传统等等,都对劳动力的质量有重要影响。对于高度劳动密集的加工业来说,衡量劳动力质量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就是培训和管理成本。多年来,国际资本之所以对大陆出口加工业格外青睐,是因为他们发现大陆劳动力稍加培训,既可以达到很高的生产率。国际资本普遍实行计件工资制,这种血汗工资制度不仅迫使工人之间激烈竞争,而且把培训成本也转嫁给工人承担。

尽管如此,在很长时间内,中国大陆价廉物美的劳动力似乎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份研究报告说,1992年以来,在长达12年的时间里,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民工的月平均工资只增长了68元,大大低于当地物价和生活费用的变动。这次“民工荒”的出现,说明大陆出口加工业过低的劳动成本终于出现了上升的压力,我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尽头的一线光明。

如果我关于高质量的农村劳动力出现短缺的判断是正确的,那么今后大陆出口加工业的工资就可能以较快的速度上升。因为雇主会发现,小幅度加薪并不能招到质量足够好的工人,而有经验的工人也会发现,他们讨价还价的地位大大改善了。

出口加工业工资水平上升,对整个大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将不是一件坏事。因为大陆劳动密集的加工产品,劳动成本的比例还非常小,工资上升不至影响出口工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大陆经济对出口加工业高度依赖,大陆当局将有压力,把更多公共资源用于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质量。

──转自《自由亚洲电台》(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梁京:大陆是市场经济吗?
梁京:“审计风暴”之后的尴尬
梁京:自欺欺人和弄巧成拙
梁京:把思想自由的火炬传给新一代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