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台東尚有數千件史前文物當成古董流落在外

人氣: 46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3月19日報導】(中央社記者盧太城台東縣十九日電) 滯留在國立台灣大學的二萬多件卑南文物終於可以回到台東,不過,據調查,台東境內最少還有數千件的史前文物被當作古董,流落在古董商手中「待價而沽」,當中還包括一只最珍貴的史前館徽–人形獸玉玦。

台東縣被考古界視為考古遺址的天堂,在台灣二百二十四處重要遺址中,台東就擁有二十處重要遺址,當中包括年代最久距今二萬五千年的八仙洞遺址,以及巨石文化–麒麟遺址,包存最完整的卑南遺址。

民國六十九年卑南遺址開挖,在台東地區掀起一股考古熱,當時白天是專業的考古學者以科學的方法挖掘;晚上則是「民間考古者」開挖。

當時的卑南遺址晚間盜墓情況被形容「燈火通明,小販趕市」,由此可想見。

這些盜挖的古物,被古物商收購,當作古董叫賣,但在文化資產保護法實施後,禁止文物買賣。買賣交易走入地下化,市場還是相當熱絡,目前還有古物商私下盜墓。

據了解,目前台東地區有四大古物商,手中握有上千件的史前文物,包括住在成功的黃姓原住民文物商、東河黃姓農民、台東市廣東路的邱姓民眾、知本宋姓民眾等。

這些民眾擁有的文物不同,像成功的黃姓民眾以陶甕為主,東河的黃姓民眾是擁有最多單石和石壁的收藏家,邱姓民眾擁有一個難得的青玉箭頭。

宋姓民眾則收藏一個人形獸玉玦。目前出土的人形獸玉玦只有三只,史前館、台大以及宋姓民眾手中各一只,宋姓民眾的玉玦比台大和史前館的還好,史前館特別選為館徽。

據了解,古物商曾經透過管道,希望以「整批」的方式賣給史前館收藏,邱姓民眾的收藏叫價新台幣一千二百萬元,當場遭到史前館回絕。史前館研究員李坤修告訴中央社記者,如果有那筆經費,史前館拿來開挖其他遺址就夠了。

李坤修表示,文物商收藏的古物,依據文資法不能買賣,且事實上也沒有那個價值,文物的價值在於研究用途,當文物被挖離土地淪為收藏後,就已經失去文化的脈絡,也失去了價值。而且那些玉器相當粗糙,不值錢。

儘管如此,古文物流落在外,仍令人相當難過,畢竟,屬於台東境內的文物應屬全民共享、共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