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台东尚有数千件史前文物当成古董流落在外

人气: 46
【字号】    
   标签: tags: ,

【大纪元3月19日报导】(中央社记者卢太城台东县十九日电) 滞留在国立台湾大学的二万多件卑南文物终于可以回到台东,不过,据调查,台东境内最少还有数千件的史前文物被当作古董,流落在古董商手中“待价而沽”,当中还包括一只最珍贵的史前馆徽–人形兽玉玦。

台东县被考古界视为考古遗址的天堂,在台湾二百二十四处重要遗址中,台东就拥有二十处重要遗址,当中包括年代最久距今二万五千年的八仙洞遗址,以及巨石文化–麒麟遗址,包存最完整的卑南遗址。

民国六十九年卑南遗址开挖,在台东地区掀起一股考古热,当时白天是专业的考古学者以科学的方法挖掘;晚上则是“民间考古者”开挖。

当时的卑南遗址晚间盗墓情况被形容“灯火通明,小贩赶市”,由此可想见。

这些盗挖的古物,被古物商收购,当作古董叫卖,但在文化资产保护法实施后,禁止文物买卖。买卖交易走入地下化,市场还是相当热络,目前还有古物商私下盗墓。

据了解,目前台东地区有四大古物商,手中握有上千件的史前文物,包括住在成功的黄姓原住民文物商、东河黄姓农民、台东市广东路的邱姓民众、知本宋姓民众等。

这些民众拥有的文物不同,像成功的黄姓民众以陶瓮为主,东河的黄姓民众是拥有最多单石和石壁的收藏家,邱姓民众拥有一个难得的青玉箭头。

宋姓民众则收藏一个人形兽玉玦。目前出土的人形兽玉玦只有三只,史前馆、台大以及宋姓民众手中各一只,宋姓民众的玉玦比台大和史前馆的还好,史前馆特别选为馆徽。

据了解,古物商曾经透过管道,希望以“整批”的方式卖给史前馆收藏,邱姓民众的收藏叫价新台币一千二百万元,当场遭到史前馆回绝。史前馆研究员李坤修告诉中央社记者,如果有那笔经费,史前馆拿来开挖其他遗址就够了。

李坤修表示,文物商收藏的古物,依据文资法不能买卖,且事实上也没有那个价值,文物的价值在于研究用途,当文物被挖离土地沦为收藏后,就已经失去文化的脉络,也失去了价值。而且那些玉器相当粗糙,不值钱。

尽管如此,古文物流落在外,仍令人相当难过,毕竟,属于台东境内的文物应属全民共享、共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