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六戛古道(百六砌古道)

Tony 撰文.图.摄影

人气 4
标签:

“百六戛古道”,位于百六戛与车埕之间,这条古道与清末修筑的“淡基横断古道”西段 “十八弯古道”路线有所重叠。“十八弯古道”经过百六戛聚落附近,因此山界亦有人将“百六戛古道”视为是淡基横断古道西段的一部分。

虽然如此,我倾向于视两者为不同的古道。“十八弯古道”几乎已堙灭于山林蔓草之中,而联络百六戛与车埕之间的这条旧道一直存在而且路径完好。百六戛、车埕两个聚落都有不少古厝,而台湾第一位医学博士杜聪明先生的故居就在车埕。春天时,百六戛、车埕都有美丽的樱花可赏。虽然现存的“百六戛古道”外貌不古,但仍不失为一条赏心悦目的路线。

我从“车埕50号”民宅开始今天的古道之行。民宅旁有一地基主庙,庙旁有一山径往上走,而民宅前的水泥车道可继续往里头走,路底过桥,即是百六戛古道的登山口。地基主庙旁的这条山径是淡基横断古道西段“十八弯古道”的登山口。今天我想先探“十八弯古道”,回头再走“百六戛古道”。

于是我从地基主庙旁的山径往上走。山路缓缓而上,左侧有一片农民种植的鸢尾花(疑似)。沿途则有引水管、竹林及驳坎残迹,感觉只像一般的山路而已,约十分钟就爬到上方的百拉卡公路,出口的对面有一废弃的铁架空屋,大约是百拉卡公路5.6公里处。



越过马路,发现废屋左侧水泥桥旁后的林间有一条小径。对照地图,这条小径应该就是“十八弯古道”。于是转入这条小径,走进十余公尺,见溪间有水管引水设施,再往前走,小径却忽然消失,溪沟草丛处无任何登山条。

我读资料,走过这条古道的山友写说:“路况显然不理想”。我眼看溪沟阴湿,楼梯草繁密,又想到春天正是万物苏醒活动之际,而我孤军一人,岂敢深入?于是心萌退意。而以我现场所见的景象,十八弯古道(淡基横断古道西段)若没有经由山界的集体努力或由阳明山国家公园加以整建,恐怕这条历史古道很快就会完全消失于这片山林草丛之中。

民国八十八年李瑞宗先生主持“阳明山国家公园全区古道调查”,结论报告认为“淡基横断古道”及“蓝路古道” (大屯溪古道)为国家公园重要的文化资产,是继“金包里大路”(鱼路古道)之后,值得开发与永续经营的两条古道。

这两条古道其中之一的大屯溪古道在山界的热情拥抱与推广下,早已成为热门的登山路线,淡基横断古道的境遇则完全不同,竟如此寂寥于山林。若论古道的历史意义,大屯溪仅是当地农民上山拓垦,采收大菁,制造蓝靛的产业道路,而淡基横断古道则是“清末最后一条官道”,连结当时北台两大重要门户-淡水和基隆港。这两个港口在1884年清法战争期间,为防卫北台的重要兵防之地。淡基横断古道的历史意义不言而喻。

这条古道能否有机会如鱼路古道一样从荒堙蔓草而重见天日,并跃为阳明山国家公园的明星古道?还是会继续隐蔽于荒野山林而为世人遗忘呢?世事难料,我不敢轻易论断。



于是我放弃探勘“十八弯古道”,沿着百拉卡公路往上走,前往上方的百六戛聚落。百六戛聚落约位于公路6.5至7.5公里之间。公路6公里处,经过一水源地,为台湾省自来水公司的百拉卡取水口(水源地),这条溪水就是“公司田溪”,由此以上溪流段被称为“草滥仔溪”。十八弯古道就是沿着草滥仔溪右岸向东行,绕往大屯自然公园附近。

约走十分钟公路,来到了6.4公里处,路右侧电线杆之间的水泥护栏有一缺口,有石阶路向下往车埕的方向,这里就是百六戛通往车埕的古道,被称为“百六戛古道”。“百六戛古道”又称“百六砌古道”。更往上走的公路左侧,有一“松林坊”餐厅,餐厅在对面的公路旁修筑了观景台,此处眺望三芝的海岸,视野辽阔,景色优美。

我在此地眺望风景后,便循着古道石阶往下走,先是一段平缓的水泥小路,不久之后就折转直下,出现陡直而下的石阶路,这水泥石阶会不会就是昔日的“百六砌”呢?我问自己。

根据“阳明山国家公园全区古道调查”的报告,“百六砌古道”大约辟建于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当时因这段山路陡峭,于是居民用一段一段的笔筒树树干铺设台阶,总计162阶,后来改用石块铺设,简称“百六砌”。

车埕因位于百六砌的下方,被称做“百六砌脚”;百六戛则位于上方,所以被称做“百六砌顶”。日据时代将“百六砌”转译成“百六戛”;现在的“百拉卡”公路则是由“百六戛”再转译而成。名称为何会转来转去?或许是不同时代主政者使用的语言习惯使然。

古早的蛇木“百六砌”早已不存在了。眼前是小格的水泥石阶,不只一百六十阶,路况相当良好,这条路仍被农民经常使用。沿途路左侧有成排的竹林,路右侧的山坡却是青一色的单一树种,树龄皆幼,树干细小,可以一手掌握。这片树林或许是农民在山区所裁种的树种。更往下走,路旁出现美丽的奇松异树,都是做为庭园景观设计用的树种。

没多久,渐听到水流声,然后来到下方出口处。前面一条溪流横过,有一水泥桥跨溪而过。溪畔有怡人的林荫,微风清凉,于是在此休憩,坐溪石,听溪淙。从百六戛聚落走百六戛古道至此,下坡路好走,才走十分钟而已。



继续前行,变为宽大的水泥路车道,才一分钟左右,就来到了车埕50号民宅,我今天的出发地点。没想到百六戛古道如此简短,出乎我意料之外。

我在这里遇到车埕50号民宅的罗姓老伯。我向他问起“十八弯古道”。他却说地基主庙旁的这条山径不是古道,只是一般农径而已,他只听过百六戛古道,就是我刚才走下来的路。于是我向他打听杜聪明先生的故居。

杜聪明是台湾第一位医学博士,出生于车埕,故居就在此地。老伯说他认识杜聪明,彼此是邻居,他还频夸赞杜聪明先生为人忠厚老实。他说杜聪明的故居在车埕45号,在另一头,他可带我去。

从50号民宅开车出去,右转后直行,然后再右转一小巷道,就来到杜聪明的故居。在巷口,老伯先下车离去,我谢过老伯之后,独自进去参观。

杜家的小狗远远就吠了起来,惊动一位老伯出来观看。我表明来意后,老伯表示欢迎之意。杜聪明先生的故居仍维持原貌。住宅旁还可看到早期残存的石砌墙。我对老伯说,车埕地灵,所以才能诞生台湾第一位医学博士。

老伯则谦虚回说,这里很偏僻,房子又破旧,没什么值得参观。我则说,因为是杜聪明先生的故居,所以应维持旧貌才会有价值及纪念意义。他也是这么认为,所以一直没有大幅翻修这间房子。这位老伯是杜聪明先生的侄孙,要叫杜聪明“叔公”。我在杜聪明先生的故居外待了一会儿。



离开车埕时,又想起百六戛。我花了十分钟就走完百六戛古道,却没走进百六戛聚落,或许有所遗漏。于是决定开车走百拉卡公路回到百六戛,停车于“百六戛2-7号”养生鸡餐厅(旧称“阿和土鸡城”)附近。

从养生鸡餐厅往上走,在公路右侧有一间保存的蛮完整的红砖古厝,路口挂着“新艺园”的招牌。这间古厝(“百六戛7号”)为一条龙格局,墙面以长条石块叠砌,搭配红砖,典雅古朴。看完古厝,往回走,从附近2-6号民宅旁的小巷,走进百六戛聚落。下坡路,约十几公尺的右侧有一间福德祠,庙已改建过。庙后则有一巨榕,可推断土地公庙应已有一段历史。

继续往前走,前面水泥楼房的转角处就出现了一间朴拙的古厝,墙身为咾咕石砌叠。咾咕石是一种珊瑚石灰石,质地轻而坚固,我在附近废弃的墙垣处捡拾咾咕石,果然石头重量轻,很容易搬运。咾咕石屋的前方广场则有一巨树,枝叶繁茂,附近还有几间废弃的古厝,其中一间的门牌为“百六戛3号”。

沿着石阶步道往下走,可看见用咾咕石堆叠的驳坎矮墙,矮墙的高度不仅做为驳坎用途,似乎也有防风或防兽的作用。接着,变为新颖的水泥步道,右侧有铁丝网栅栏,里头有凉亭草坪,为邱氏墓园。走到下方处,墓园的入口前有两棵老树,藤蔓围绕树干,老树的树龄看来亦可观。墓园的出口接百拉卡公路,就在6.5公里处的“松林坊”餐厅旁。没想到穿过聚落内的这段古道路也很简短,还不到十分钟路程。再往下走,就是我刚才走过的百六戛古道了。



走过这一段百六戛聚落,看过几间古厝,才算完整的走过百六戛古道。车埕及百六戛聚落都可看见古厝及土地公庙,但整体而言,车埕的人文景致胜过百六戛。每年春天的“百六戛赏樱活动”已小有名气,“百六戛”赏樱的范围涵盖了车埕与百六戛两地。今天我在百六戛及车埕都有看见樱花,而车埕18邻的柏油路两旁,杜鹃花正盛开,红白争艳,则更令人印象深刻。

“百六戛古道”这条路线应如何走较为理想?车埕比百六戛好停车,所以我建议可停车于车埕50号民宅附近,走百六戛古道往上至“松林坊”,然后经邱氏墓园,至百六戛聚落欣赏咾咕石古厝及老树,看完“百六戛7号”古厝后,循原路折返,回到车埕。车埕的公司田溪溪畔适宜野餐或休憩。餐毕,可以在车埕漫步,春天可以赏杜鹃花及樱花,而杜聪民先生的故居、车埕的古厝、三座小土地公及地基主庙则春夏秋冬四季皆宜。

今天回程时经过淡水101公路旁秀明宫,又停下了车。公司田溪的下游流经秀明宫旁,这里有一座“大溪桥”。秀明宫后方有一条石阶路通往上方的“枫爱林”社区。由社区里的“枫林三街”往上走,可通往车埕,这条枫林三街所经的路线就是昔日淡基横断古道旧路的一部分,如今已是马路及别墅住宅的景观。来到“枫爱林”社区,寻不到一丝古道踪迹,却看见一群女孩子拿着相机轮流抢着与美丽的樱花树合照。

旅游日期:2005.03.25

——本文转载自Tony的自然人文旅记 http://www.tonyhuang.idv.tw
@

行旅图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平溪.幼坑古道
侯三公路.梦幻瀑布.三瓜子隧道遗址
走访大溪木艺博物馆 探索歌后凤飞飞故事馆
山林森呼吸 漫步林业遗迹桃园东眼山步道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