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父親必須威嚴與慈祥兼備

font print 人氣: 14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4月12日訊】(美聯社記者絲曼莎-克利舍爾3月21日報導﹑大紀元記者王怡媚編譯)當今﹐父親這一角色變得混淆不清且泛政治化。一個陣營宣稱﹐無論如何父親都應在家庭持強硬態度﹐而另一派則堅持父親應該更像母親一樣﹐負有教育責任並照顧孩子的情感。波士頓精神分析研究所和哈佛醫學院的心理學家馬克-奧康奈爾(Mark
O’Connell)認為﹐在父母﹑心理學家和學者們就父親的角色進行爭辯時,孩子得到的是男子氣概和紀律的混合訊息。

奧康奈爾撰寫的《好父親》一書﹐旨在開始一種思想上的對話,而不是要給予嘩眾取寵的建議。據奧康奈爾觀察﹐人們對「父親是什麼?」這樣一個問題會有不同的反應﹐但一般而言﹐多數人認為男人通常比較積極且具掌控性﹐同時還存在一種觀念﹐即男人的這些特徵轉變成對孩子的直接命令而非交流。但在單親家庭裡,父親則更傾向於母親的角色。奧康奈爾說﹐這顯示出我們具有不同行為方式的潛能,我們能夠更充分地扮演好我們應該扮演的角色。 他相信大多數男性的內心深處都有溫柔的那一面,但是太多的社會壓力迫使他們表現出所謂的男子氣概,既粗曠又堅韌,他們沒有機會表現其先天的特性。

然而, 當父親們符合人們的期望在很多生活領域表現出積極﹑進攻性態度時,卻又遭到嚴厲的批評。奧康奈爾發現﹐男人知道社會在監視他們﹐一些男性害怕在家庭內有所表現,以致婦女變成了很多家庭的紀律維持者。奧康奈爾建議在家庭內最好地利用父親的積極性及權威﹐並且適度行事。

奧康奈爾認為,孩子渴望一些紀律和威權,但不能過多而使他們生活於恐懼之中。父母應該建立規章並且有效地實踐,以便使孩子懂得如何表現並處理憤怒或失望等情感。孩子並非只是理性思考談判的對象。當他們沒把玩具收好時,父母必須能表達他們的憤怒。

目前越來越多的為人父母資訊著重探討親子間的協商溝通以及孩子需要更慈祥﹑溫柔的父母,但並非所有權威都是自動的保守威權主義者。奧康奈爾認為,孩子需要知道世界並不總是他們想要的樣子。男孩傾向於需要更多的規範,而父親也更願意這樣的對待男孩,因為他們也將是男人。而父親有時對女孩則會過度小心翼翼﹐因為父女之間在童年時期的溝通有一種非常錯綜複雜的模式﹐而且紀律方面的要求事關權力問題,很多父親因此卻步。當父親這樣做時,女兒便失去了機會。

奧康奈爾認為﹐實際上威權的父親給予孩子更多的自由去尋找﹑認識自己, 因為他們不必擔心孩子失控並做出過度危險的事情。那樣的孩子知道他們必須承擔自己行為的後果。顯然﹐我們現今社會需要一個適中的家庭內紀律和權威的模範。(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小德如曾有一個幸福的家,「爸爸是世界上最善良的人。」一家人修煉法輪大法,幸福美滿,親朋好友也都修煉法輪大法 ,祥和而幸福。1999年,中共開始了一場滅絕人性的迫害……
  • 《Summer Snow》與《我想念我媽媽》,很難相信這兩者是同一部影片的名字。英譯中,一個字都沒對應上,也是讓人服氣。「我想念我媽媽」,直白,挖地三尺的接地氣,這類電影我大概率不看;「Summer Snow」,夏日之雪,如此的文藝脫俗,更不是我的菜。然而,完全不搭的兩者擺在一起,再加上鮮綠背景上鵝黃衣衫的小姑娘陽光燦爛的笑容,莫名其妙地,鼠標就點了上去。
  • 良好的閱讀能力將為孩子帶來無限可能,包括教育機會、學術成就,以及在日常生活和職場上獲得成功。
  • 良好的閱讀能力將為孩子帶來無限可能,包括教育機會、學術成就,以及在日常生活和職場上獲得成功。
  • 大學生,尤其是應屆畢業生,經常聽到的一條職業建議是「追隨你的興趣」。鼓舞士氣的演講、畢業演說和勵志書籍中都充斥著這條信息。受到喬布斯(Steve Jobs)、蓋茨(Bill Gates)和凱瑞(Jim Carrey)等有影響力的人物的鼓勵,我們情不自禁地想效仿他們。
  • 人們曾普遍認為,如果學生能找到適合他們的學習策略,他們的學習將更有效率,也更有效果。從20世紀80年代起,量身定製學習方式開始流行。亨尼(Honey)和蒙福特(Mumford)等理論家創建了調查問卷,來幫助成人學習者確定他們的學習類型的。
  • 傾聽時,可以表達一些支持行為,如拍肩、給予安慰等。(Shutterstock)
    「聆聽、聆聽。我很想這麼做,但他什麼都不告訴我!」我不知道曾經從多少已經不抱希望的父母口中聽到這句絕望的抱怨。其實,光是打開心房和耳朵並不足以讓孩子說話!
  • 我們必須做好心理準備,因為治療那些成長在缺乏關愛的家庭環境的兒童時,有可能會遇到龐大的障礙......
  • 對父母或教育者來說,最嚴重的兒童教育錯誤,就是對走上錯誤道路的兒童預言悲慘的結局。這類愚蠢的預言會助長兒童的怯懦,讓情況無限惡化。我們應該反其道而行,以正面積極的態度鼓勵兒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