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嘉義公園

王金丁 撰文、攝影
font print 人氣: 5
【字號】    
   標籤: tags:

老人抬起功夫鞋踏上石階,飄逸的衣衫穿過高聳的忠烈祠牌坊,我亦趨步跟上。忽然頭上一陣蟬鳴聒噪,彌漫綠葉樹影間,抬頭望向天空,陽光在樹影翻映中斑斕,幾朵火紅的鳳凰花高掛樹梢,彷彿聞到天上傳來的花香,預告人間莘莘學子即將完成一段人生的學習階段。

早上十點鐘的嘉義公園顯得靜謐而祥和,清晨運動及散步的人群已經散去,只看見石亭邊幾個女生隨著音樂的旋律跳著土風舞,裙襬在風中飄盪。我從佈滿苔斑的石獅身旁經過,順著石板路拾級而上,兩旁有幾對從日據時期守候至今的石燈,不覺胸臆充滿歲月滄桑的感懷。




從這裡到射日塔,在一路爬升的石板路兩旁廣闊的土地上,錯落種植著高大的樹木,當我步上第二段平台,遠遠望去,射日塔彷如一根插入雲霄的銀色巨筒。夏日的微風拂過碩大的椰子樹幹,偶爾有幾對青年情侶從石板路上踏過,留下稀疏的跫音。

我看見一個男人蹲在椰子樹下,一邊用手指往地裡鑽,一邊還在不停的往洞裡灌水。我好奇的走過去,他興奮的把一隻從洞裡跳出來的蟋蟀抓起來,放進塑膠袋裡,然後為我婉惜的說,他剛剛看到一隻母麻雀帶著小麻雀停在樹上,母麻雀啄著蟲子送到小麻雀嘴裡,這時我腦海裡已經浮現一幅「母雀餵子圖」的溫馨畫面了。




在長長的青瓦矮牆內,矗立著兩棟連接在一起的日式木造建築,那是「嘉義市史蹟資料館」,隱藏在濃密樹影裡,蘊含和風古意。原來是日治時代嘉義神社附屬的齋館及社務所,創建於昭和18年(西元1943年),當時的齋館作為前往神社祭祀前齋戒和準備的地方,社務所是神社的行政管理辦公處。1998年經嘉義市政府核定為市定古蹟,並定名為「嘉義市史蹟資料館」,經整修後至2001年9月才開館啟用。

走進館內,在溢滿陳年檜木氣息中,一爿爿的和室分別陳列嘉義市建城以來的各項文獻,包括城區、教育、產業發展、名人史事、宗教民俗、古蹟與建築及公園發展等。我小心的走在檜木地板上,仍舊發出窸窸窣窣的響聲,反而更增添寧靜的氣氛。

走過嘉義市的歷史長廊,我胸懷諸羅先賢的遺風步出「史蹟資料館」庭院,踏上第三層台地時,射日塔高高的聳立在石板路盡處,直插雲霄。路的兩旁是一片廣闊的平坦土地,地上種滿了高大的樹木,綠蔭蔽天,最適合人們在這裡活動。漫步樹下,你可以想像八十年前,藝術家陳澄波就在這裡揮灑他的畫筆。



射日塔原址為忠烈祠,1994年忠烈祠遭遇一場無名火焚毀後,在原地建造,該塔全高62公尺,造型取自阿里山神木,外表裝置褐色鋁飾條,紋理有如神木的外皮,中間有40公尺的一線天,有如劈開的神木,大自然的神奇隱含其中,底層部分仍保留作為忠烈祠。

我仰頭望向塔頂,銀色的射日塔在陽光下更顯晶瑩亮麗。搭電梯直上頂層,站在瞭望台窗前能夠眺望整個嘉義市。遠處高樓大廈連綿廣袤,近處濃密樹蔭遮蔽整片公園,隱約能夠看見左前方「史蹟資料館」的青瓦圍牆,遠近風景壯觀美麗。我拿出相機正要按下快門時,忽然看見先前那位老人已步下台階,飄飄然隱入綠蔭中……@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財團法人法律扶助基金會嘉義分會今天成立,將專門協助低收入戶或財力較低者打官司或調解法律糾紛,嘉義分會會長蔡碧仲表示,法律扶助基金會成立後,打官司不再是有錢人的權利。
  • 「助人為快樂之本」。如果我們每天都做善事,別人得到幫助,自己其實也會很快樂。之所謂「為善常樂」,當我們去幫助別人,自己也會常常快樂。幫助別人的方法有很多,例如:看到老人扶他走過去,看到老人要讓位等等……,其實我們無時無刻都可以幫助有需要幫助的人。
  • 台南縣昨天偵破專為詐騙集團提供領錢「車手」和行騙「電話手」的犯罪集團,還派人到中國學習詐術,再另起集團。逮捕主嫌吳隆興在內的15名男女嫌犯,警方查出,2年來,該集團領走約2億元的贓款,訊後將全案移送嘉義地檢署擴大偵辦,其中吳隆興等11名嫌犯,被嘉義地檢署向法院聲請羈押。
  • 一名有精神科就診紀錄的十三歲男童,今天在住家客廳玩火,引起火警,造成一家四口受困,經消防人員救出送醫,四人都受到吸入性嗆傷,所幸沒有生命危險。
  • 設置在嘉義市北門車站廣場的「高鐵行動探索館」,讓你親身體驗時速300公里的飛車快感。
  • 嘉義市第一屆飆舞節昨(7/5)日,由嘉義市長陳麗貞啟開序幕,在市文化局會議室舉行記者會,會中童貞舞蹈團的小朋友及如婷留美首席舞者表演一段精采舞藝。讓與會在場人士拍照。
  • 【大紀元7月5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江俊亮嘉義縣五日電】嘉義縣立梅山國中舊校址因九二一地震而損毀,在與軍方易地之後,新校舍早
  • 能夠聽到葉落,那或許整個驛站沒有多少客人吧,甚至是只有自己。夜半時接待人員應該也歇息了吧。 整個詩篇,總結起來就是四個字:孤獨、失落。
  • 清明之際,舍妹夫婦遠攜父母靈骨而歸葬於故鄉,余在海外,阻於國難不能奔赴,乃弔之以文,曰: 嗚呼!先父仙逝,十三春秋;先母駕鶴,亦近三月。憶思雙親,善良一生。育我兄妹,兼濟親族。力有大小,唯盡本分。載入家譜,亦有光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