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藉檢警辦案詐騙 刑事局提醒民眾冷靜以對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月3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孫承武台北三日電)依警方一項統計,近兩個月以來,「假借司法機關通知進行的詐騙案」成為詐騙案件主流犯案手法。刑事局預防科今天分析指出,騙徒所以得逞,是掌握被害人的心理因素。要預防被騙,還是要保持冷靜,並儘快與警方聯繫避免上當。

根據警方165反詐騙專線統計,自去年十一月一日到十二月三十一日,假借司法機關通知的詐騙檢舉電話共計兩萬四千五百八十一件,占所有詐騙內容約四成比例;這段期間因而被騙的有四十五人,平均每人損失高達新台幣七十萬元。

刑事局預防科指出,分析這類犯案手法所以快速成為詐騙主流,主要是因為騙徒利用司法及警察機關名義,電話通知被害人「涉嫌經濟犯罪」必須出庭應訊,使被害人一時緊張恐懼;不然就是告知被害人因個人資料外洩,致遭歹徒盜用辦卡,並將「危及存款安全」,讓被害人更加焦慮。

接著騙徒就利用「警調辦案」藉口,要求設定「安全帳戶」,騙光被害人所有銀行存款,然後謊稱檢調查獲「銀行行員涉及盜賣個人資料,與歹徒勾結」,要求被害人「只要辦手續,不可與行員交談」,致被害人慌張辦理「電話語音轉帳」,不敢詢問這項申請有何風險及用途。

預防科今天再度提醒民眾,若接到來自「地檢署」、「地方法院」、「警察機關」的辦案通知,千萬要保持冷靜。因為法院或地方法院不會用電話語音通知出庭當事人,正確的法院通知會主動告知承辦人正確的電話及姓名。此外,警方辦案必須請當事人親自到場製作談話筆錄,不會在電話中詢問資金帳戶等問題。

警方表示,民眾若接到這類電話請即將相關內容紀錄下來,可立刻撥打165,警方會協助查證並斷話,阻止歹徒繼續行騙。

若是剛接電話時誤以為是司法機關調查,已告知歹徒身份證號及開戶銀行、帳號等個人資料,預防科告訴民眾不用驚慌,因為這部分資料無法影響存款安全。

不過「電話語音轉帳」及「網路電子銀行」是用電腦辨識系統辦理銀行轉帳,就因為不需要存摺及印鑑,近來更成為歹徒目前最喜歡利用的騙錢方法,因此民眾請千萬注意保密的重要性,切勿在電話中告知開戶「帳號」、「密碼」,以免歹徒透過電腦轉光戶頭內所有存款。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