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子辛:认知障碍论

殷子辛

人气 5
标签:

【大纪元10月2日讯】人的认知过程中,经常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障碍,这些障碍会妨碍一个恰当认知的形成,也会导致不合理乃至非常错误的认知。错误的认知后果可大可小,小的后果是自己犯一些小错误,而严重点的后果就很可怕了,比如曹操杀了吕伯奢全家这件惨案,正是由于认知障碍中的“冲动性”而引发的。

认知障碍可能导致的后果是如此可怕,所以有必要将其一一列出,让大多数人能清楚认识到这些障碍,使自己的认知能更加理性,更加接近完美。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提到的认知障碍的含义不同于传统的从病理角度解释的认知障碍,本文中的认知障碍是从人的认知行为、心理活动角度来阐述的。

第一个认知障碍是盲从性认知障碍。之所以将其放在第一位,是因为它给我留下了相当深的印象。盲从性认知障碍是这样的:对于一个从来没见过的东西,只要有一个人先用肯定的语气告诉别人这是什么,只要别太离谱了,并且和别人原有的想法有一点点相似之处,能引发别人的一点认同,那么大多数人都会相信这个权威的话,尽管这个权威往往是假权威。同理,如果某一现象在一定范围内还没人知道正确的解释,那么盲从性这一认知障碍也会发生作用,只要有人能做出一个解释,而这个解释又不是太离谱,且能和一部分人本身的想法有一点点相似之处,那么这个解释也会被广泛接受,尽管这个解释往往是靠不住的,比如进化论这一理论。

那么盲从性认知障碍到底是怎么表现的呢,下面用两个例子来说明:

例一:一次我到中国北方一个小山村里,看到那里有些人拿一种很小的褐色的不知名圆豆子泡水喝,我很好奇,就问他们这是什么。结果他们说这种小豆子是咖啡豆,并且说是自己种的。这个答案着实让人吓了一跳,我从不知道以中国北方的气候居然能种出咖啡来,我也不知道咖啡豆居然可以直接往水里放,而且虽然我没见过真实的咖啡豆,但速溶咖啡包装袋上的咖啡豆照片我还是见过的,怎么看也不像那种小豆子。因为当时我对咖啡的知识基本为零,所以不敢立刻下结论,就拿了几颗豆子去查,查出来的结果令人啼笑皆非,那种豆子是一种中草药,名字叫“草决明”,根本不是什么咖啡豆。

这个例子听起来很好笑,但这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呢?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有一天村里的某个人不知道从哪里搞来了一些种子,对村里人说那是咖啡,而这个村子里没有一个人见过真的咖啡豆,甚至连速溶咖啡都没见过。在他们的概念里,咖啡豆是褐色的,圆圆的,可以用来冲水,冲水后水会变成深色。而这种名为“草决明”的中药,恰恰符合他们的概念,也是褐色的,圆圆的,最重要的是也可以泡水喝,泡出来的水居然也是深色的。就这样,由于之前谁都没见过咖啡长什么样,也不知道草决明是什么,而草决明又跟咖啡有些相似的地方,还算靠点谱,于是一村人都把草决明当成了咖啡豆。

例二:某一年,中国某地新引进了一种糖果,叫“xx饴”。这个“饴”字的读音应该是yi,但不幸的是,那个地方的人之前从没见过这种“xx饴”,不知道该读什么。本来,这种事查查字典就可以解决了,但这时候突然有一个天才出现了,看起来此人对汉字的读音很有经验,知道很多汉字读半边就对了,于是他就将“饴”字读成了“tai(二声)”。更不幸的是,显然很多人也知道这种汉字读半边的规律,于是tai这个错误读音很快流传开来,成了一个公认的读音,这次影响的人更多,保守估计也得有上万人。

从上面两个例子可以看出,盲从性这个认知障碍相当可怕,它影响的不只是一个人,它会影响整个群体,在大多数人对某些东西不太了解的情况下,只要有一个人出来做一个只要能勉强说的过去、能够引发别人一点认同的解释,就可以蒙骗大多数人。我们知道了这个理论,再来看看二十世纪共产主义在中国的发展,盲从性这一认知障碍可以说帮了共产主义一个大忙,让它有了众多的支持者,最终铸成大祸。

第二个认知障碍是固执性认知障碍。固执性认知障碍是指当一个人已经有了一个认知时,他就会坚持这一认知,而对不符合这一认知或与之相反的观念,不去理性分析一下,了解一下,就武断地采取不相信、抵触或怀疑的态度。一般来说,固执性更容易出现在有盲从性障碍的人身上,所以,固执性和盲从性在某些时候有着很深的联系。

这一认知障碍的例子非常多,拿上面那个咖啡豆的例子来说,后来我告诉他们那不是咖啡豆时,由于之前的盲从性障碍,咖啡豆的概念已经在他们脑子里成了真理,结果几乎没有人相信我的话,仍然坚持那就是咖啡豆,把错误的认知当成了真理。

还有一个例子,很多人应该都有体会,我们现在知道,共产主义在中国大陆造成了数不清的惨祸,当我们将这些历史告诉别人时,很多人往往不会听你说,他们只会很武断地下结论:“那都是没有的事”、“是胡说八道”……这些人往往是之前通过盲从性全盘接受了共产党的说辞,所以对和他的认知相反的历史,干脆采取了不相信的态度。

固执性认知障碍同样会导致严重的后果,我们说的洗脑,通常就是先用盲从性认知障碍让人产生错误的认知,再利用固执性认知障碍,使得被洗脑的人坚持这种错误的认知,即使有人给他指出他的错误,被洗脑的人也很难马上接受,很严重的后果是制造了大批纳粹狂热分子和共产狂热分子。但盲从性障碍和固执性障碍导致的错误,也并不是非常难以消除,只要有一个更权威的人告诉他真相,持续不断地告诉他,他也会慢慢接受正确的认知,最好的方法是让他直接看到事实,比如咖啡豆那个例子,只要拿一罐咖啡豆给他们看,他们马上就会知道自己的错误。

第三个认知障碍是自圆性认知障碍,和上面两个障碍有着一定的联系。自圆性认知障碍是指当一个人原有的认知已经被证明是错误,有大量的事实来反对他原有的认知时,他就会自我改变他原来的认知,最重要的部分不变,改变一些相对次要的方面,以便能自圆其说,来反对这些证据,继续坚持他的错误认知。

我们继续用到上面的关于咖啡豆的例子:过了一段时间后,突然有了强有力的证据来证明那种植物不是咖啡豆,有人从大城市的药店带回了一包中药,正是“草决明”,这应该是相当强的证据了,足以证明那种植物到底是咖啡豆还是草决明。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自圆性这一认知障碍发挥作用,结果他们说草决明就是咖啡豆,都是同一种植物,不过是叫法不同而已。

还有一个例子,现在随着资讯的发达,与外界的接触越来越多,有了非常多的证据来证明共产主义在中国造成的种种惨案,有些本来不相信这些惨案的人在看了那么多证据后,不得不承认了。但承认之后,自圆性认知障碍马上发挥作用,他们没有否认那些惨案,但却认为那都是发展中不可避免的,或者是在当时的环境下不得不采取的措施,比如有些人承认了三年饥荒饿死了三千万人这一事件,但承认之后,自圆性障碍发挥作用,令人难以想像的话随之而来:这些人认为饿死三千万正好减少人口,是好事不是坏事,继续坚定地拥护共产主义去了。

自圆性认知障碍通常是和固执性认知障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一个人固执于自己的认知时,自圆性认知障碍就会出现,以便他能随时自圆其说,坚持自己原有的错误认知。这一障碍对原有的错误认知起到了一个保护的作用,使得正确的认知很难被这个人接受,这大概也是为什么现在仍有很多人为已经被确定的罪行继续开脱,继续自圆其说的原因之一了。

第四个认知障碍是服从性认知障碍。服从性认知障碍指的是当一个人在一些人心中树立了权威地位后,那么这些人中的大多数都会相信这个“权威”的每一句话,而不会用自己的头脑去分析一下这个“权威”的话到底对不对,他们会服从这个“权威”,不去怀疑这个“权威”,尽管世界上最权威的专家也有错的时候。

服从性认知障碍的例子也很多,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经常碰到。典型的例子比如小学生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我们老师说……”。在这个例子里,教师在小学生的心里树立了权威,于是小学生的服从性认知障碍就出现了,他们会把老师说的话当成真理,而不管这句话到底对不对。当然了,小学生这个例子有点设置逻辑陷阱的嫌疑,毕竟小孩子和成人是有着很大不同的。我们再来看看别的例子:提到文革,我们脑海里就会出现整个中国大陆把毛泽东当神,非常多的人主动背诵毛泽东语录的场景,在这个例子里,服从性认知障碍影响了几亿人,几亿人丧失了认知的独立性,对一个人所说的每一句话都不加怀疑无条件地接受、服从,从而酿成了骇人听闻的悲剧。再举一个在很有普遍性的例子。非常多的成年人,会说类似“报纸上说、电视上说、XX专家说……”这样的话,而听到这些话的人,也往往会不加怀疑地相信“报纸上、电视上、XX专家……”说的话,尽管姑且不论这些话到底对不对,光是这些话在传播中的扭曲变形,都有可能将原来的含义完全颠倒。在这个例子里,这些人心里的权威是“报纸、电视、专家……”,所以往往对他们的话不加保留地相信、服从。

服从性认知障碍使人丧失了宝贵的独立思考能力,可能产生非常可怕的后果。至于人为什么会有服从性认知障碍,这是个颇有趣的课题,可以留待有条件的人去研究。

第五个认知障碍为经验性认知障碍。经验性认知障碍指的是当一个人之前对某些东西有一定的经验,再碰到有点相似的新东西时,他会直接用原有的经验来认知这个新东西,而不去考虑原有的经验能不能适用。这种认知方法的错误率颇高,对于一个新东西,原有的经验拿来参考一下还可以,但如果用原有的经验直接来认知新东西的话,很可能会出错。

比如盲从性认知障碍中的例二,在这个例子里,那个把“饴”字念成tai的人,就很好地说明了经验性这一认知障碍。他过去的经验表明:很多汉字的读音可以读半边,结果当一个没人知道读音的字出现时,他的经验性认知障碍就发挥了作用,直接用原有的经验来判断“饴”字的读音,而不去考虑一下“饴”字到底能不能用过去的读音经验来读,结果就读错了,读成了tai。

在战国时期,孙膑和庞涓的那场决战里,庞涓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讲也体现出了这种经验性认知障碍:就当时来说,庞涓在长期的军事生涯中,得出了齐人胆小的结论。所以当他看到齐军减灶时,经验性认知障碍发挥作用,庞涓很直接地用原有的经验来判断齐军减灶这件不寻常的事,就得出了齐兵都当了逃兵这一结论,但他却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齐军的军师是他非常嫉妒的军事天才孙膑,齐军已经不再是之前的齐军。魏军失败的命运就这样被决定了,庞涓也注定要死于非命了。

经验性认知障碍并不是说之前的经验没有用,而是说不要直接用原有的经验来认知一个新的事物,在认知新的事物时,原有的经验可以起到一些借鉴的作用,但不可以起决定性的作用。原有的经验可以帮助我们来认知,但我们绝对不可以依赖原有的经验,我们还是要经过认真、独立、理性的思考才能恰当认知一个新的事物的。经验性认知障碍所造成的后果,可以是一个小小的错误,也可能是一支军队的覆灭,不可不察。

第六个认知障碍为偏见性认知障碍。偏见性认知障碍是指当人认知时,由于之前他对要认知的东西存在着某种偏见而导致错误的认知。这个认知障碍应该很好理解,通俗点说就是戴着有色眼镜,在现实生活中也是非常常见的。偏见性和经验性有点类似,但并不是一回事,偏见性是由于某种先入为主的偏见而引起的,这种偏见可能是他人灌输的,也可能是自我产生的。

偏见性认知障碍的例子很多,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产生了这样的偏见——这个人喜欢针对他,那么,他就会觉得那个人处处都在和他作对,尽管那个人不一定真的是故意针对他的。再比如《列子》里记载的一件事:一个人丢了斧子,他认为是他的邻居家儿子偷的,结果当他观察这个邻居家儿子的行为时,怎么看都觉得邻居家儿子就是小偷。但后来他挖土时找回了自己的斧子,这时他再观察邻居家儿子的行为,就怎么看都觉得邻居不是小偷了。在这个例子里,由于这个人之前对他的邻居存在着偏见,所以他才会觉得邻居的行为不正常,很像小偷,尽管这个邻居的行为并没有反常之处。

偏见性认知障碍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认知障碍,大多数人都有可能犯这种错误。比较好的预防方法是在认知时,先确定自己对认知的对象没有什么偏见,再去认知。

第七个认知障碍是倾向性认知障碍。倾向性认知障碍是指在认知时,由于自己对认知对像存在着某种倾向,导致认知时受这个倾向干扰,产生不恰当认知。倾向性认知障碍与偏见性认知障碍很容易混淆,不太容易区分。简单来说,这两者的分别是偏见性认知障碍在认知前已经有了一个定论,先有定论再去认知,而倾向性认知障碍在认知前只是有一个倾向,并没有形成定论,下最终结论还是要等到认知行为结束时。

倾向性认知障碍的例子在现实中很多,比如“第一印象”,当一个人初次接触一个陌生人时,如果他对这个陌生人的第一印象比较好,那么之后的接触中,他会觉得这个陌生人的行为是很好的。而如果他对这个陌生人的第一印象不佳的话,同样是这些行为,会让他觉得这个陌生人不太好。在这个例子中,由于他之前对这个陌生人有了一个好的倾向,所以他会放大这个陌生人行为中好的部分,甚至某些从正常角度看不太好的行为,他也会认为好,一个关于倾向性认知障碍的例子就产生了。

历史学上有个很有趣的现象,同样的历史记载,如果拿出来让两个人做推论,并且推论者对被推论的对象有着个人感情上的倾向时,可能两个人得出的推论会完全相反。比如很著名的“乐不思蜀”这个典故。对不喜欢刘禅的人来说,他们会认为这说明了刘禅的无能,说明他是“扶不起的阿斗”。而对于对刘禅有好感的人来说,他们就可能认为这个典故说明刘禅很聪明,懂得保护自己,善于审时度势。当然了,至于刘禅到底是怎样的人,那不是一件事两件事能说清楚的,这已经牵扯到了后面几个认知障碍,说过就算,暂且不表。

再比如对美军对伊拉克采取军事行动这件事,对美国倾向的不同,会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对美国有好感的人,可能会认为美军是在解放伊拉克,是一件非常正义的事。而对不喜欢美国的人来说,会认为美军是在搞霸权,破坏世界和平。至于美军的行动到底是正义还是非正义,这又牵扯到了后面的几个认知障碍,还是先结束这个例子,容后再叙。

倾向性认知障碍在很多人身上都可以得到体现,这种认知障碍会让人不能全面、理性、冷静地认知,倾向性认知障碍可能会让人只看到认知对象的一面,而看不到另一面,也可能会让人做出一些错误的推论,从而导致不恰当的认知。所以在认知时,需要尽量消除自己对认知对象的倾向,以便更加中立、理性地去认知。

第八个认知障碍是选择性认知障碍。选择性认知障碍指在认知过程中,由于某种原因(例如对认知对像存在倾向、偏见或是出于某种目的)而有选择地去认知。具体来说就是认知一个事物时只看自己想看的部分,只听自己想听的部分;符合自己意愿的部分,会很快接受,对于不符合自己意愿的部分,则采取抵触、不承认或假装看不见等等态度。

在现实中,很多人都表现过选择性认知障碍。诸如历史上,符坚下了进攻东晋的决定之后,他曾让群臣讨论他的决策。对于赞成攻打东晋的意见,他很高兴地接受了,没有任何怀疑;而对于不赞成的意见,符坚要么采取置之不理的态度,要么斥之为妇人之见,要么马上反驳,都不去考虑一下反对的意见到底有没有道理。后来前秦和东晋打了一场颇有戏剧性的淝水之战,符坚被打得灰头土脸,几乎全军覆灭,这个结果倒是证明了还是反对的意见比较正确,只是有点为时已晚了。在这个例子里,符坚之前坚信自己的决策是正确的,所以他对于赞成的意见可以马上接受,而对于反对的意见,他也会马上否定它,但他根本没有认真思考过这些意见,仅仅是出于他个人情感上的好恶,就草率地下了结论,一个选择性认知障碍的例子也随之出现了。

再说说之前提到的一个例子——美军对萨达姆政权采取的军事行动,对于反对美军的人来说,他们只会看到伊拉克的难民、战争造成的破坏、众多反战者的示威游行、部分伊拉克人的抱怨、武装分子的对抗……而对于那些好的东西——推翻独裁、促进民主化、全国大选等等,他们要么视而不见,要么吹毛求疵,要么做出一些夸张的推论……在这个例子里,由于反对美军的人是出于一种目的、带着偏见和倾向去认知,就产生了选择性认知障碍。所以,他们只喜欢看自己愿意看的,对于自己不想看的东西,他们就会视而不见或吹毛求疵,以致不能理性、全面地认知。

选择性认知障碍一般不单独存在,它经常会和固执性、偏见性、倾向性等认知障碍共同发生作用:固执性、偏见行和倾向性等认知障碍先给人一个选择动机,之后选择性认知障碍发挥作用,人就会有选择地去认知,只去了解符合自己意愿的部分,最终不能理性、全面地认知。

第九个认知障碍是扩展性认知障碍。扩展性认知障碍的含义是指当人认知时,自觉或不自觉地对认知对象的内容随意做扩展,而这种扩展又超出了正常的范围,导致认知对象的内容发生了改变,这种扩展往往是对认知对象的原意进行夸大,程度严重时,会转变成扭曲性认知障碍。

扩展性认知障碍可以用一个现象来说明:当一个人陈述某件事时,他很可能会添油加醋,往里添加他自己的想法或认知,结果导致他叙述的事与原本的事件有所出入,但这种扩展还没到扭曲原意的程度,还可以基本维持原意。

有一个很有趣的例子:某天,突然有一个人很激动地向我宣布:“联想收购IBM了!”我当时感觉很不对头,联想哪有那么多钱去收购IBM。后来经过一番查找,终于找到了原始报导,原来里面的内容是联想收购了IBM的一个部门。但是传来传去,经过多个扩展,就变成了联想把整IBM给收购了。在这个例子里,原始的报导是联想收购了IBM的一个部门,但看这个报导的人,自己做了扩展,将一个部门扩大到整个IBM公司,结果就变成了一件令人感到匪夷所思的事情,最终闹了个不大不小的笑话。

还有一个例子,几年前,我的一个同学很兴奋地告诉我:“中国也有航母了!”我想这么大的事怎么可能一点动静都没有,如果真有这回事,央视十有八九会连续报导的。我就没发表任何意见,先去寻找原始资料。等拿到原始资料一看,马上明白了,原来是一家公司买了一艘报废的航母,拉回中国当旅游景点了。在这个笑话里,中国的一家公司确实是买了一艘航母,但那已经报废了,而且并不是以国家名义买的。但这个人对这篇报导做了些个人的扩展,报导的原意就被夸大了,又制造了一场幽默。

扩展性认知障碍不仅会影响认知者本身,它也会影响到其他人:认知者对原始含义做了扩展后,自己先被影响,形成了一个不恰当的认知,之后他再把这个不恰当的认知传播给他人,他人就很可能受影响,严重点的会导致以讹传讹这种现象的发生。至于人为什么会有扩展性认知障碍,也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有条件的人可以试着研究一下。

比扩展性认知障碍更严重的,是第十个障碍——扭曲性认知障碍。扭曲性认知障碍指人在认知时,由于某些原因而对认知对像发生了曲解行为,导致认知对象的原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最终扭曲了认知对象的本意。

扭曲性认知障碍可能单独存在,也可能会和经验性、偏见性或倾向性等认知障碍互相作用。扭曲性认知障碍单独存在时,这种扭曲行为往往是无意识的,并非故意扭曲原意;而当扭曲性认知障碍和偏见性或倾向性等认知障碍共同作用时,会先产生一个偏见或倾向,在这个偏见或倾向的影响下,认知者很可能会故意扭曲认知对象的本意,使其符合自己想要的结果。如果是出于某种不良目的而对本意进行的扭曲,则是属于认知陷阱的范畴,提到就算,暂且不表。

扭曲性认知障碍可以用一个具体例子来说明:十二年前,我看过一本经过解释的《孙子兵法》,是由中共军方某研究院的一个高级军官解释的,他在理解“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句话时,将其理解成了“不服从中央指挥,自作主张……”并下了一个评语:这句话是《孙子》中的糟粕。他这种理解很明显是一种曲解,完全扭曲了兵法中的精神和孙子的原意。在这个例子里,这个军官对古典书籍存在着很严重的偏见,认为里面有很多糟粕。当这个军官解释孙子兵法时,他是带着偏见的,结果他就在有意无意中扭曲了孙子的原意,做了一个不恰当的解释。

再比如关于爱迪生的一句话,由于不方便考证,先假定爱迪生确实说过这句话。目前在中国大陆大概有两个版本:一个版本是“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另一个版本是“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但这百分之一的灵感比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重要地多”。可以看出,这两个版本的含义,是截然相反的,其中必然有一个版本是被扭曲过的。为了方便分析,先假设后一个版本是原始版本。那么,爱迪生的原意就是灵感非常重要,而第一个版本的含义,则是汗水是最重要的,灵感只能起很小的作用,这就完全扭曲了爱迪生的原意,形成了一个扭曲性认知障碍。

与扩展性认知障碍一样,扭曲性认知障碍也会在人与人之间互相交流时产生作用,影响到他人的正确认知,严重的,会给很多人造成误导,使人产生非常错误的认知,在认知过程中一定要警惕这种障碍,以免误己误人。

第十一个认知障碍是从众性认知障碍。从众性认知障碍是指在某些情况下,人会倾向于相信众人共同的说法,尽管这个说法可能很没道理。

中国有个“三人成虎”的典故,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来理解从众性认知障碍。这个典故的大意是:出于一个目的,有三个人分别向国君报告集市里出现了老虎。第一个人向国君报告时,国君根本不相信;第二个人再向他报告时,他就有点动摇了;到第三个人向他报告时,这个国君就相信了这个报告,以为集市里真的有了老虎。而事实上,集市里根本没有老虎,即使有微小的概率会发生这种事,国君也不该只凭三个人的报告就相信集市里有老虎,在这个例子里,国君表现出了典型的从众性认知障碍。

还有一个类似的典故,说的是一位贤人——曾子。有个和曾子同名的人杀了人,别人就告诉曾子的母亲:“你儿子杀人了”。曾子的母亲这时正在织布,第一个人来告诉她时,她根本不相信;到第二个人来告诉她时,她就有点半信半疑了;到第三个人来告诉她时,她马上惊慌失措,丢掉织布工具逃跑了。在这个例子里,曾子是一个贤人,不太可能去杀人,实际上也没有杀人,而他的母亲,应该是再了解他不过了。但即使是这种情况,三个人就可使曾子的母亲认为自己儿子杀了人,可见从众性认知障碍的可怕之处了。

在日常生活中,从众性认知障碍也经常发生,比如很多人在买水果时,往往到有很多人光顾的摊位上去买,他们认为大家都去光顾的摊位上的水果一定很好,尽管旁边没人光顾的摊位上的水果可能更好。再比如发生在很多人身上的一种现象:对于一个他并不了解的事物,如果他周围的人告诉他同一种观念,那么他很可能会接受这种观念,而不会等了解清楚了再下结论,尽管这种观念可能是错误的。

从众性认知障碍会使人丧失独立思维,不能理性地认知,严重时会导致很严重的后果,造成连锁反应,使一个错误的认知被广泛接受,比如中国共产党的“亩产万斤粮”这种不可思议的狂想居然被人广泛接受了,最终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第十二个认知障碍是片面性认知障碍。片面性认知障碍是指在认知时无意或故意地以偏概全,用部分来认知整体,最终导致盲人摸象式的错误认知。

比如之前那个美军进攻萨达姆政权的例子,有相当多的人,紧抓住其中不好的部分比如反战游行、误伤平民、虐待战俘等等不放,以这些的部分来证明美军的军事行动是非正义的,是不对的。在他们看来,只要美军出一丁点差错,就足以证明美军的残暴和非正义。在这个例子里,片面性认知障碍其实是和倾向性等等认知障碍共同作用的:在倾向性认知障碍的影响下,人变得不够理性,这时片面性认知障碍就出现了,他们会无限夸大其中的负面部分,无限贬低其中的积极部分,并用负面的部分来证明整个军事行动的错误性,结果就导致了一个片面性的认知。

还有那个著名的盲人摸象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那群盲人认为大象像柱子、扇子、长筒……就是没有一个能形容对的。在这个故事里,盲人就体现出了一种片面性认知障碍。他们只触摸到了大象的一个部分,就马上认为整个大象就是他摸到的那个样子,以部分取代了整体,结果就造成了错误的认知。

片面性认知障碍可能会和偏见性、倾向性、经验性等等认知障碍互相作用,也可能单独存在,认知主体可能会故意地以偏概全,也可能是无意识地犯了这种错误,最终导致不恰当地认知。

第十三个认知障碍是简化性认知障碍。简化性认知障碍指当人在认知时,将一个复杂的认知对像加以简化,快速且轻易地得出了本来要通过大量研究才能得出的结论,但这个结论很可能是个不全面且可能有严重错误的结论。

简化性认知障碍可以用以下例子来说明:有很多人,在谈到国民政府在大陆的失败时,会将失败的原因简单归结为国民政府的腐败。而事实上,国民政府之所以失败,原因是很复杂的,绝非一条两条可以说清楚,而很多人将其失败的原因简单归结为腐败,非常不合理,也非常片面。在这个例子里,这些人就体现出了简化性认知障碍:他们将一件本来有很多原因的事情,无限简化成只有一个原因,最终导致了认知的不合理。

再谈谈美军对萨达姆政权的军事行动:我们知道,这次军事行动的原因有好几个,绝对不可能只有一个原因,但很多人将之简化,把原因归结成一个:“为了石油。”我们且不论美军攻击萨达姆政权的原因中到底有没有为了石油这个原因,单从认知障碍的角度来说,这种认知就犯了简化性认知障碍的错误,将多个原因简化成了一个原因,得出了一个错误的结论,导致了不理性的认知。

再看看前面在倾向性认知障碍中提到的刘禅的例子:要给一个历史人物下结论,需要非常全面的研究,需要整体分析这个人物,这其中要查阅大量的史料,参考大批的考古发现。而在这个例子中,仅仅以一件事就给刘禅下了结论,未免太草率,太没有历史精神,这个认知也很有可能是一个不全面的认知。在这个例子里,简化性认知障碍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原本复杂的需要大量研究工作的认知对象,被简化成了只用一件事就可以下结论,最终导致了认知的不恰当。

简化性认知障碍将原本很复杂的认知对像进行非常不合理的简化,使人非常草率、轻易地下结论,而没有经过全面、理性的研究分析。得出的结论也很有可能是错误的结论,最终导致不恰当的认知。

第十四个认知障碍是冲动性认知障碍。冲动性认知障碍是指在某种情况下,人会在某种冲动的影响下,非常草率地对认知对像下结论,从而导致错误的认知。

在本文开头,提到了曹操,我们现在来详细分析一下曹操是怎样被冲动性认知障碍影响而导致了错误认知。要分析这个例子,需要先弄清楚事情发生的详细经过:东汉末年,当时中央政府被一个叫董卓的军阀所控制,董卓非常残暴,常常做出一些令人无法想像的暴行,不得民心。而曹操是政府的一名官员,他在某一天,因为某种原因和董卓起了冲突。曹操很清楚董卓的为人,知道董卓不会放过他,就赶紧逃跑了。在逃跑过程中,曹操到了他的一个老朋友吕伯奢的家里,他的这位老朋友对他非常热情,安排曹操住下。但是接着发生了一件骇人听闻的惨案,曹操杀了吕伯奢全家。至于原因,目前有好几种说法,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当时吕伯奢的家人做了某种事情,让曹操误以为吕家要害他。为了方便叙述,就先拿人们最熟悉的一种说法来谈:据说当时吕伯奢让家人杀猪款待曹操,结果磨刀的时候被曹操发现了,曹操以为他们磨刀是要杀自己,这样吕伯奢就可以拿着他的头去找董卓领赏了。由于曹操产生了这样的认知,他就先下手为强,屠杀了吕伯奢全家,但后来他发现其实自己犯了个无法挽回的错误,吕家磨刀是为了杀猪,不是要杀他。曹操这时的心情大概是很不好的,但事情已经无法挽回,他只好说了句“宁我负人,勿人负我”来安慰自己一下。

在这个例子中,从表面看来,曹操一见到别人磨刀就以为别人要杀他,无疑是一种很可笑的行为。但是,这一行为是处于一种特定情况之下的。当时曹操得罪了董卓,成了董卓要捉拿的要犯,而且曹操正处于逃亡中,心理状况十分不稳定,稍有风吹草动,他也会认为要大事不妙。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下,冲动性认知障碍发挥作用,使得曹操做了一个错误的认知,最终制造了一场惨案。如果是在正常情况下,曹操就是再多疑,恐怕也不太可能看见吕家磨刀就以为吕伯奢要害他。

冲动性认知障碍还可以用另一个例子来说明:有一个关于王子与狗的故事:王子有一条非常忠心的狗,王子外出打猎时,他就让这条狗照看孩子,一直都没有差错。但有一天,王子回家时,发现孩子不见了,而那条狗的嘴上有鲜血,王子马上认为是狗咬死了孩子,一剑杀了那条狗。然而几分钟后,王子就发现了真相:原来是一条狼跑到了家里,那条狗与狼英勇搏斗,将狼咬死了,狗嘴上的血其实是狼的血,王子的孩子还安然无恙。可惜真相发现的太晚,错误已经铸成,王子后悔也来不及了。在这个故事里,由于王子回家时发现孩子不见了,他的心理状态马上就变得很不稳定,这时冲动性认知障碍就发挥作用,最终导致了一个悲剧性的认知错误。

冲动性认知障碍不仅仅存在于紧急情况下,也存在于正常环境之下,而且很多时候,会和其他的认知障碍发生共同作用,产生非常不恰当的认知。严重时,会导致无法挽回的错误,造成骇人听闻的惨案,不可不防。

第十五个认知障碍是错推性认知障碍。错推性认知障碍是指人在认知过程中,由于某些原因而产生了错误的、不合逻辑的或超出合理范围的推理,进而导致不恰当的认知。

比如在冲动性认知障碍中提到的两个例子,其实是冲动性认知障碍和错推性认知障碍共同发生作用的典型例子。在曹操那个例子中,曹操看到吕家的人磨刀时,在冲动性认知障碍的影响下,错推性认知障碍紧接着出现。在错推性障碍的作用下,曹操作了一个错误的推理,认为磨刀的目的是要杀他。而事实上,磨刀的目的有很多种,而且就算吕伯奢真的打他的主意,也不至于如此大张旗鼓,被他发现。而在那个关于王子的故事中,王子发现孩子不见了,又看到狗嘴上有血,错推性认知障碍就紧跟着冲动性认知障碍出现了,结果王子作了一个错误的推理,认为狗咬死了他的孩子,最终导致了一场悲剧。如果王子当时能稍微冷静一点,不受这两个认知障碍的影响,到别处看一下的话,这个悲剧就可以避免了。

之前提到的美军消灭萨达姆政权的例子中,很多人认为美国攻击萨达姆政权是为了得到伊拉克的石油资源,他们是这样推理的:因为伊拉克有石油,所以美国攻击萨达姆政权是为了石油,这种推理无论如何都是站不住脚的,伊拉克有没有石油和美国攻不攻击萨达姆政权在逻辑上没有必然的联系,这种推理已经超出了合理的范围。在这个例子中,错推性认知障碍其实是和偏见性认知障碍共同作用的:那些人本身对美国存在偏见,先形成了一个偏见性认知障碍,在偏见性认知障碍的影响下,错推性认知障碍也接着出现,最终导致了一个不合理的推理,形成了不恰当的认知。

错推性认知障碍也经常发生在正常情况下,比较普遍的情况例如数学中的推理题,经常会有人在这种题目中出错,这正是由于一个错误的推理而导致的。错推性认知障碍会使人不能合理、符合逻辑地进行推理,进而得出错误的结论,最终导致不合理的认知。

除了这十五个认知障碍之外,还有五个因种种原因没有详细说明但值得一提的认知障碍,它们是:懒惰性认知障碍、模糊性认知障碍、预期性认知障碍、习惯性认知障碍和放大性认知障碍。

懒惰性认知障碍是指人在认知过程中,由于懒惰,对于一个结论或事物不经过思考、考证就直接相信,最终导致错误认知。模糊性认知障碍是指在认知过程中,认知主体对认知对像采取了模糊的态度,不追求严谨,只要差不多就可以,最终导致了错误或不严谨的认知。预期性认知障碍指在认知之前,认知主体对认知对像存在一个预期,在这个预期的影响下,认知主体对认知对象的认知没有按照正常标准进行,而是高于或低于正常标准,最终导致了不合理的认知。习惯性认知障碍是指认知主体习惯于某种结论或行为,而不去思考为什么。习惯性认知障碍与固执性认知障碍不同之处在于受习惯性认知障碍影响的认知主体容易接受不同意见,且如果这个意见合理,他会马上更改自己的错误认知;而受固执性认知障碍影响的认知主体则不容易接受不同意见。放大性认知障碍是指在认知过程中,有意或无意中放大了认知对象的某一部分,例如好的方面或坏的方面,进而导致了错误的、不全面的认知。

值得注意的是,在认知过程中,往往由几种不同的认知障碍共同发生作用,共同影响认知主体。例如本文所举的例子,有很多是处于两种以上的认知障碍的作用之下的。受认知障碍的影响,人们经常进行一些不合理的认知活动,进而导致不恰当的认知。本文的目的既是尽最大可能将这些认知障碍总结并解释清楚,使大家能认清这些认知障碍,尽量不被这些认知障碍影响,尽最大可能减少错误认知的发生,尽最大可能得出正确的认知。如果本文能对人的认知活动有所帮助,那么本文的意义和目的也就达到了。@(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新闻
殷子辛:中国是块风水宝地
苏信文:永远不能放弃的天赋人权——自由
郑涛:世界人民的呼声——END CCP
【网海拾贝】谁是导致台湾兵凶战危的最大祸源?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